2015年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016-02-11 09:24武建国陈聪颖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批评性语料库话语

武建国,陈聪颖



2015年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武建国,陈聪颖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一、引言

近30年来,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兼收并蓄,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社会学、哲学、文学批评等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理论、Althusser和Gramsci的新马克思主义观、Bakhtin的对话理论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不断开拓创新。随着当今大语言环境的发展转变,统计学、生物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也逐渐被引入CDA的研究范畴,其多元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成为更加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多学科交流的平台。而国际社会的发展及国家间的博弈更是把话语权与其所承载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也促使CDA受到中外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近期动态和研究前景,本文拟对2015年CDA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2015年CDA的研究内容

1 国外CDA研究

经过梳理后笔者认为,2015年国外发表的CDA文献可归为四类:评价与综述型、理论探讨型、应用型和跨界面型。

1.1 评价与综述型

2015年国外的CDA期刊文章较少有综述性的,多以书评为主。如Power(2015:511-513)对Clark(2012)的著作进行了评介,指出本书通过引入民族志方法来分析性别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CDA一直被诟病的“过于自上而下”的分析路径,对后者的研究有启示意义。Habibie(2015:131-135)则对Garzone和Catenaccio(2012)的专著进行了评析,再次把体裁分析与CDA的结合带入公共视野范围之内。Masso(2015:103-104)则述评了Wodak和Richardson(2013)关于法西斯话语的专著,指出其立足于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辅以实证研究,试图以更广阔的历史角度对法西斯的各种交流方式予以语境化解读,体现了CDA与时俱进的特征,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此类书评均是对之前的CDA重要著作进行的整理归纳,侧重对原作思路的分析与延展,可以说是这些著作不错的导读材料。

1.2 理论探讨型

2015年国外CDA研究的理论探讨型成果丰硕,主要包括两本指南和新版的研究方法介绍。Tannen,Hamilton和Schiffrin(2015)将CDA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为相关学者提供了理论指导。L’Etang等(2015)则运用CDA探究公共关系话语,试图揭示话语中的含义及权力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范例与思路,这本著作是CDA理论与实践的小型指南,意义深远。在新修订的一书中,Wodak和Meyer(2015)扩展了多模态话语的范围,增加了“社会媒体”和“网络数据分析”两个章节,并给每个章节配备了学习指南,同时包含了扩展词汇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可以说这本书是话语和意义决策研究的科学指导手册,对CDA的发展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3 应用型

2015年国外CDA的应用研究涉及多个传统领域,如政治、教育、经济等,但也探索了新的领域,如多元性别的敏感话题,推动了话语实践的进一步拓展。

自CDA诞生以来,政治领域一直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如Hansson(2015:297-322)选取英国政府公共演讲的话语实例,探讨行政机构如何通过话语策略更好地减少民众的抱怨,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为CDA提供了政治话语的新切入点。Efe和Forchtner(2015:233-257)通过话语—历史研究路径分析了2011年土耳其总统针对20世纪30年代通杰利省大屠杀事件的正式道歉,揭示了总统如何通过道歉取得政治胜利,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政治行为的新视角。Lacerda(2015:74-94)则关注贫民窟,结合媒体报道的话语和里约政府的新闻稿,从对穷人的指责、排斥的加强、消除贫困的方法三方面系统分析,通过话语实践帮我们再现了贫民窟这一脱离主流社会的现象,这种独特的视角对话语分析,尤其是CDA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同时,民族问题和种族问题多年来始终是政治领域的重要议题,相关的CDA研究如火如荼。如Burroughs(2015:165-183)结合福柯理论和CDA的分析框架,研究了爱尔兰报纸媒体的话语表征,展示了“控制”话语表达是如何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对爱尔兰不公平和排外性明显的立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Malmqvist(2015:733-753)运用批评性分析和讽刺话语实践的理论分析了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移民乞讨现象的网上幽默话语,探讨了其情感表达的受限程度,这一研究视角新颖,引人深思。Wodak和Boukala(2015:87-109)从话语—历史角度审视了欧盟国家的身份与民族主义的复兴,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演讲话语,如移民和经济争端等展开研究,探讨了话语构建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由于经济危机、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欧盟作为政治经济统一体势必会受到影响且将面临巨大挑战。Way和Kaya(2015:82-100)则以阿勒枪击事件为切入点,从CDA的角度剖析了土耳其报纸运用话语策略为自己的政府开脱责任,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报道方式对解决双方几十年的矛盾,实现和平共存毫无意义,从话语的角度对其提供了指导。

教育话语的CDA研究也屡见不鲜,国外学者不仅有期刊论文成果,也有著作问世。在著作方面,Knain(2015)将学校科学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从CDA的角度对科学、语言和学习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从话语的角度剖析参与的科学素养,是CDA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型研究,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自我提升的新途径。Martínez-Alemán,Pusser和Bensimon(2015)则着眼于高等教育领域,结合人力资本理论、种族理论,从奖学金政策、赛事评比等方面对高等教育开展了批评性研究,试图通过话语研究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重要尝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期刊论文方面,Awayed-Bishara(2015:517-542)借用CDA分析工具研究以色列高中正在使用的六本教科书,发现这些教科书携带着明显的西化倾向,且暗含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极易边缘化巴勒斯坦阿拉伯少数民族,对其教育有巨大的启示与指导作用。Ledin和Machin(2015:463-481)选取瑞典大学的管理文件,针对其中的列表、表格和要点研究了话语如何将教育实践重新语境化,对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Kozar(2015:354-368)结合CDA和体裁理论对17个私人网上语言学校的网站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这些网站的主题、结构和修辞相似,且都隐藏着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丰富了CDA的研究内容,有助于网上教育的推广传播。Mirhosseini(2015:932-947)则从CDA视角审视了伊朗私人语言教育机构在波斯文报纸上的广告,揭示了其向大众灌输意识形态预设,即语言学习是神秘的工具,指出教育逐步市场化的社会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经济话语也通常是CDA的热门分析对象。Ming(2015:337-357)通过研究和的相关报道探究了中美经济新闻中关于中美汇率争端的概念表征,指出英美通过不同的话语策略为各自的政府服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Kelsey等(2015:1-20)关注经济危机,对相关的媒体报道分析,揭示经济危机背后潜在的权利关系,试图从话语角度透视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CDA还对女性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Chiluwa和Ifukor(2015:267-296)针对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绑架二百名女学生事件,就Twitter和Facebook上发起的Bring Back Our Girls活动,运用CDA和评价框架分析了该活动的话语特点和社会参与者的情感态度,增加了对新媒体话语的关注,对提高女性的安全、教育与平等权利具有积极的影响。Al-Hejin(2015:19-46)采用CDA的话语—历史分析路径和社会认知模式对关于穆斯林女人的BBC news进行语义宏观结构层面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穆斯林女人的认知变化过程,有利于加深民众对宗教和女性的了解。Diabah(2015:377-397)主要分析了加纳电台广告中的女性性别力量。Pereira和Biachi(2015:1-18)着眼于巴西杂志对2010年女性选举人的相关报道。两者均体现了CDA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对促进两性平等,维护女性权利与自由具有一定的意义。

CDA的分析范围已经涉及到多元性别的话题。Soich(2015:21-24)将CDA与定性分析结合,从异装癖者承受的不公平待遇、对社会包容的需求和对人权的集体诉求三个方面研究了阿根廷电视节目中异装癖的话语形象构建,揭示了阿根廷的性别认定法没有实现的深层次原因,对CDA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展有积极作用。Bannink和Wentink(2015:535-558)从CDA视角分析了荷兰一档以同性恋和双性恋为嘉宾的电视节目,指出此档节目产生的影响非但不能促进性取向自由,还会加剧多元性别人群的隐匿,有利于CDA在更广阔领域的应用实践。

综上所述,2015年国外的CDA应用型研究对象非常宽泛,如将网上教育的新型话题和多元性别的敏感话题纳入研究范围。应用型研究对象的形式也更为多元,如关注电视类访谈节目以及Twitter和Facebook等新媒体话语,进一步扩宽了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突破。

1.4 跨界面型

2015年国外学者对CDA的跨界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料库和文学方面。Engström和Paradis(2015:501-527)从话语—历史的角度,利用语料库工具对英国民族党和独立党发布的政府文件展开分析,总结出了共性规律,对政治话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相关语料库大大丰富了研究对象,为CDA更加客观系统的分析奠定了基础。Baker和Levon(2015:221-236)利用CDA对关于男子汉气概的新闻话语进行语料库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得出基于语料库的CDA研究更为客观的结论,指出语料库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CDA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Akogbeto和Koukpossi(2015:26-34)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批评性话语分析对沃莱·索因卡的《雄狮和宝石》中的性别问题进行分析,植根于CDA与文学之间关系展开探索式研究,不但给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对CDA自身的发展也大有助益。

总体来看,2015年国外CDA的跨界面型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分析途径的选择上更为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但此类研究并不是很多,且没有突破性进展,仍需再接再厉。

2 国内CDA研究

2015年国内学者在CDA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也从评价与综述型、理论探讨型、应用型和跨界面型四个方面分门别类地对国内的CDA研究进行详细的述评。

2.1 评介与综述型

2015年国内此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译作和书评中。前者主要体现在2015年翻译引进的《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一书上,它是由van Dijk主编,周翔翻译整理的话语研究论文集,收录了Wodak及Fairclough等众多话语研究专家的18篇文章,涉及传播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外文著作翻译,在对CDA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原理进行阐释后,以实例分析来演示概念原理,从而使读者不但能更好地理解理论,而且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既定理论框架对不同语境中的话语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供了延伸阅读、在线阅读和重要研究文献,供读者索引和拓展阅读。这一成果对外文文献的引进与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有助于国内CDA的发展。

期刊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徐芳和李涛(2015:74-77)的《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吴雪和雷蕾(2015:425-428)的《〈话语分析与媒体态度〉评介》均对Baker,Gabrielatos和McEnery(2013)的作出评介,指出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大型历时语料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再次把语料库这种话语分析的手段带入公共视野,对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两者的发展均大有裨益。仲跻红(2015:364-367)的《〈Routledge话语分析手册〉介绍》评介了Gee和Handford(2013)共同编写的这一鸿篇巨著,有利于其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价综述型的研究是对CDA既有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点评,对相关的研究有总纲性的指导意义。

2.2 理论探讨型

此类文献侧重于对CDA的相关理论进行讨论、构建与扩充,偏学术性和哲理化。刘永兵和于元芳(2015:182-186)结合CDA产生的社会背景对语篇、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有利于CDA的健康发展。武建国(2015:76-81)对CDA在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分析对象和术语运用五个方面存在的争议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有益于CDA沿着更加清晰的脉络发展壮大。武建国和林金容(2015:555-564)通过与Paul Chilton深入交流而碰撞出思想火花,对CDA进行重新思考,并进一步诠释了CDA的基本理念、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未来发展,使得CDA焕发新机。此类研究有利于CDA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进一步丰富,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对CDA的长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3 应用型

2015年国内的此类文献主要是CDA在政治、教育、新闻、媒体、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型研究,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年度国内学者对政治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关注热度有一定的降低,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在政治领域,杨敏(2015)在《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一书中关注了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对《动物农场》和女权主义文体学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虽然这本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田海龙,2015a),但将文学话语作为研究社会与政治的切入点也算富有新意。王馥芳(2015:6-10)主要以话语权力操纵和滥用的典型代表“官本话语”为例,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了话语的权力操纵程序机制以及话语权力滥用的权力实现机制,试图通过研究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通过揭露权力优势方对话语的非法权力操纵,揭示社会不公平的话语权力根源,是CDA在政治话语上的典型应用。在教育领域,余源晶(2015)在《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政策构建》中采用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式考察了政策系统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关注和政策话语的产出过程。通过对社会权力和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揭示了作为资源配置权威性手段的教育政策在与社会互动中引发的社会关系变动,对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张奂奂和高益民(2015:49-54)从CDA视角剖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章程所反应的权利和意识构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新闻与媒体话语是国内近期研究的热点。潘艳艳(2015:7-12)将CDA与网络新闻报道结合起来,试图揭示美媒如何利用话语权影响人们对中国海军实力的认知,启示群众树立批评阅读意识,对媒体的外宣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唐毅(2015:51-55)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Fairclough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式,把真人秀节目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话语事件和文化现象,在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上分析了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再现与重塑、生产和消费中的真人秀节目以及其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从而集中探讨了真人秀节目在全民娱乐时代媒体话语权的建构问题,最终把电视真人秀这种新型的话语形式引入了CDA的研究范畴。洪亚星和董小玉(2015:24-29)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超级中国》为分析对象,揭示了韩国的该纪录片试图塑造出强势争霸、居高临下、重利轻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塑造思维模式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建构。这项研究将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给CDA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切入点。陈迪(2015:100-102)虽说也是关注CDA与网络话语的结合,却是侧重于流行语,是对通俗文化的应用型研究,娱乐性较强。侯松和吴宗杰(2015:47-52)的文章是CDA视角在遗产话语领域的巧妙运用,该文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通过CDA唤醒民众对历史话语的解读意识。

整体而言,2015年国内的相关研究虽没有国外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却植根于中国实际国情,对大热的真人秀节目、遗产话语以及网络流行语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极具本土特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4 跨界面型

此类文献主要探讨CDA与认识论、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翻译批评学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跨界研究特征,从而为CDA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促使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认识论范畴内,田海龙(2015b:32-40)针对修辞学与哲学界关于真理和认识等问题的争论,深入讨论新修辞学在跨学科性、批评性和语言分析性三方面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结合以及新修辞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思想和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共同点,旨在引发对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语言研究更深入的思考,推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对CDA的发展极具启发性。赵芃(2015:41-46)则在修辞学的视阈下着眼于传统报纸媒体话语,将学雷锋活动作为修辞事件,以《人民日报》关于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社论和评论为语料,从历时性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其中的修辞策略,并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惯用语句所体现的学雷锋活动的具体特征,话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2015年仍有许多学者继续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CDA领域。周玉芳(2015:131-137)运用巴赫金符号学理论,结合批评—认知话语分析方法,从符号的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方面出发,举例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隐喻,揭示了看似习惯而规约性的语言表达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是CDA在文学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张蕊(2015:34-41)对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认知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选取“侧重”识解操作,对其在话语策略的实施、话语目标的达成以及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关系的阐释性作用进行了论述,为CDA在认知领域的探索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李克和王湘云(2015:183-193)在CDA的基础上尝试了批评转喻分析的研究范式,对CDA的理论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文献都是CDA结合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型研究,强调了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CDA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建立与发展认知批评分析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针对翻译批评研究,贺爱军(2015)在专著中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从CDA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社会话语分析,不再针对语篇本身,而是关注译者的特性。该书语料特别,角度新奇,颇具启发性。常江和杨奇光(2015:13-18)对2014年发生的编译事故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尝试探索编译者在二次编码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失误而改变事件原有意义的机制,并阐明编译失范引发公众的对抗式解码的现象对于提升新闻编译专业水准,探索全行业操作规范的意义。胡开宝和李晓倩(2015:90-100)则是将CDA运用于描写性译学研究,并结合语料库分析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促使批评译学研究方法发生重要变革,而且拓展并深化了批评性话语分析。

在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王斌华(2015:101-106)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介绍了一项关于中国对外传播政治话语翻译“立场表达”的研究,剖析译者翻译抉择的关键之处,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批评翻译学实证研究的突破口,展示了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刘明和王世昌(2015:55-58)则采用CDA视角,运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中国加入WTO前后三个不同时期的汽车广告语料,探讨广告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语料形式新颖,具有现实意义。

李健雪和郑慧(2015:8-10,16)、孙富强和李健雪(2015:21-23)均将CDA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分别对奥巴马精选视频“抉择”和整形视频广告进行分析,以揭示隐藏在图像或文字背后的权力关系,为CDA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总体而言,CDA不是一个学科流派或专业方向,而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视角(van Dijk,2001),而这种非学科化的发展态势有助于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这种不受传统学科限制的特性使得CDA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三、2015年CDA研究的总体特征

笔者通过对2015年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CDA的相关研究呈现跨学科、重应用、与时俱进的整体特征。

第一,延续传统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并在历史遗产、电视节目、环保、农业、旅游等新领域有所突破。在国内,侯松和吴宗杰(2015:47-52)试图引导CDA进入遗产话语领域,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不仅对CDA的跨学科发展颇有启迪,有益于引导CDA沿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对遗产话语的历史书写、文化记忆有一定的意义。洪亚星和董小玉(2015:24-29)及唐毅(2015:51-55)将CDA研究对象由以新闻等政治性很强的话语引向新型娱乐休闲性质的电视节目,如真人秀、纪录片等,体现了近年来CDA研究对象从传统的纯语篇向多模态性质的电视节目进军的趋势。虽然两者的分析仍是集中于电视节目的语篇,但为CDA在新媒体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视角与可能性。放眼国外,Erjavec和Erjavec(2015:53-62)借助CDA分析欧洲农业政策问题,虽说仍是政治性较强的政策问题,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话题,如种族问题、性别歧视、霸权等,而是以更广义的视角审视语言使用,进而窥测社会。Lähdesmäki和Wagener(2015:13-28)则关注国际文化交流,将CDA与欧洲跨文化对话白皮书结合。Nilsen和Ellingsen(2015:26-33)则使用CDA审视全球环境问题。这些领域并不像以往政治、经济等领域那样突出意识形态,而是更贴近文化与生活,回归自然,增添了人文主义气息,赋予了CDA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应用型研究属于CDA的重中之重,以指导社会实践为目标,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应用型研究在国内外都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国内外学者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话语实践中,试图从中总结规律,并指导社会实践,同时发现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切入点,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语言自身研究、语言与社会研究的双重良性循环,带动CDA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如Nilsen和Ellingsen(2015:26-33)从CDA视角出发探讨全球变暖问题引起重视却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以期用语言工具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而文化遗产作为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投资旅游的热点对象,已被我国视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这一大背景下,侯松和吴宗杰(2015:47-52)把文化遗产看作一种社会实践,以“城西旧楼”的遗产话语为例,试图引导中国CDA学者介入遗产话语研究,并藉此探索具有历史文化厚度和本土批评精神的CDA文化路径,进而为实现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助力。应用型研究作为典型的CDA实例研究,无论是对CDA自身的理论构建还是对社会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我们应对此类研究给予更大的投入力度与更多的关注。

第三,整体发展紧随时代步伐,国内发展本土化趋势加强,且有向私人领域话语渗透的趋势。CDA作为通过语言审视社会的特殊途径一直致力于揭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近年来国内学者不再仅仅依赖英语语料推进CDA的研究,而越发重视对汉语语料的分析应用,试图拓展植根于本土文化的CDA发展道路,国内学者在2015年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这一进程。如王馥芳(2015:6-10)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官本话语”,侯松和吴宗杰(2015:47-52)研究儒家话语等传统智慧,赵芃(2015:41-46)研究学雷锋活动的相关话语。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发展,日益丰富的话语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进入公众视野,尤其随着各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明星的私人生活一定程度上暴露于聚光灯下,话语的潜在研究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共领域。国内学者渐渐关注私人领域的话语研究,如唐毅(2015:51-55)就试图通过CDA研究在全民娱乐时代媒体话语权的建构问题。CDA的这种与时俱进以及不断扩展研究领域的特点是保持其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发扬光大。

四、2015年CDA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就整体而言,2015年的CDA研究在国内外都紧跟社会潮流,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部分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诟病,却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首先,在CDA的讨论中仍存在诸多争议(武建国,2015)。虽然李桔元和李鸿雁(2014:88-96)、刘永兵和于元芳(2015:182-186)等学者尝试对意识形态、批评、权力等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对相关争议展开剖析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但是此类问题仍制约着CDA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厘清CDA研究中的诸多争议需要中外学者的进一步努力。

其次,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力度不够。虽然CDA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理论和方法上很难说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体系。2015年大多数的研究还沿用着旧有的分析模式,如Fairclough早期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1989,1992)及后期的五步走分析框架(2001)、van Dijk(2001)的社会认知模式、Wodak(2001)的话语历史研究路径等,这一问题在国内尤为突出。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设计出更为客观、简单、实用、可操作的分析方法仍是CDA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再次,2015年的CDA研究基本没有中外学者的合作,更未向中西合壁的理想境界靠拢,致使国内外CDA研究中的问题都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国内的研究虽然一直倡导CDA走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仍不够默契。而国外的研究虽说突出跨学科应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暂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大面积的推广。

最后,对已有成果的继承发展动力不足。2015年的CDA研究并没有多少创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已有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如Cap(2014:16-30)将最新的认知语用学模型,即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运用于CDA来研究公共话语的合法化问题(武建国、林金容,2015:555-564),但这一理论模型并未在2015的CDA研究中得到大力推广。CDA的纵深发展不仅有赖于中外学者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学者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与探讨。

五、CDA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过去的近30年中尽管经受了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CDA最终还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我们须认识到CDA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融入诸多不同的领域,并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且随着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当今国内外大环境,笔者认为,CDA这种应运而生的研究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主要有四大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跨学科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创新研究方法。我们要不断将CDA与语言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朝着纵深方向推进。如武建国等致力于引进并开拓趋近化理论,近期已有新的进展,有望为CDA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我们还可以将CDA的不同框架进行嫁接和组装,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改适调节为我所用。如Wu,Huang和Zheng(2016:1-26)通过整合话语—历史分析方法与语境模型提出了适用于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研究的话语历史—语境分析法,并以此分析了媒体话语的重新语境化与意义转换,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话语动态传播的新思路。

第二,丰富研究对象,拓展地域范围。随着人们对于权力、批评、意识形态等概念的理解日益多元化,话语载体与话语形式的日渐多样化,CDA会更加关注新媒体、多模态话语、私人领域话语的研究。如Soich(2015:21-24)关注异装癖者,Bannink和Wentink(2015:535-558)研究以同性恋和双性恋为嘉宾的电视节目,洪亚星和董小玉(2015:24-29)及唐毅(2015:51-55)将CDA引向新型娱乐休闲性质的电视节目,如真人秀、纪录片等,分析对象更加丰富,趋于多元化和生活化。就地域范围而言,我们也发现世界范围内的CDA研究热潮经久不衰。不仅在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其他英语国家有许多CDA的追随者(如Gee,2015等),连政治形势较为严峻的伊朗等国也出现了许多CDA学者(如Awayed-Bishara,2015;Efe & Forchtner,2015;Mirhosseini,2015;Soich,2015等)。对于此类现象,CDA所要做的就是跳出固有的理论模式圈子,发展出适应全球性话语分析境况的新的研究方法。

第三,立足于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语言分析来理解社会的变迁,甚至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将CDA发扬光大。CDA的新发展源于世界变幻无穷的特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的变化都将对CDA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应该将目光一直停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而应该随时了解新的研究动向、新的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研究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争取做出有新意的开拓性努力。

第四,加强中外交流、对话与合作。CDA要提倡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甚至是国际学者之间的合作。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东西方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但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学者在CDA的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局面已不存在,世界各地不同的CDA学者将会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与对话,避免造成东西方CDA研究之间的割裂,一起努力朝着新的研究方向前进。

六、结语

本文对2015年国内外CDA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主要内容、总体特征、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纵览2015年,CDA研究既有突破也有不足,整体发展态势稳健,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DA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kogbeto, P. & A. Koukpossi. 2015. Gender Issues in the Lion and the Jewel by Wole Soyinka: A Linguistics-oriented Analysis from a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J]., (2): 26-34.

[2] Al-Hejin, B. 2015. Covering Muslim Women: Semantic Macrostructures in BBC News[J]., (1): 19-46.

[3] Awayed-Bishara, M. 2015.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Materials Used for Teaching English to High School Speakers of Arabic in Israel[J]., (5): 517-542.

[4] Baker, P., C. Gabrielatos & T. McEnery. 2013.[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Baker, P. & E. Levon. 2015. Picking the Right Cherries? A Comparison of Corpus-based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News Articles about Masculinity[J]., (2): 221-236.

[6] Bannink, A. & D. Wentink. 2015. ‘I Need to Confess Something’: Coming out on National Television[J]., (5): 535-558.

[7] Burroughs, E. 2015.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s of ‘Illegal Immigration’ in the Irish Newsprint Media: The Domination and Multiple Facets of the ‘Control’ Argumentation[J]., (2): 165-183.

[8] Cap, P. 2014. Apply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A Proximization Analysis of Three Public Space Discourses[J]., (11): 16-30.

[9] Chiluwa, I. & P. Ifukor. 2015. ‘War against Our Children’: Stance and Evaluation in Bring-Back-Our-Girls Campaign Discourse on Twitter and Facebook[J]., (3): 267-296.

[10] Clark, J. 2012.[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1] Diabah, G. 2015. FROM ‘RECHARGER’ TO ‘GIDI-POW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le Sexual Power in Ghanaian Radio Commercials[J]., (4): 377-397.

[12] Efe, I. & B. Forchtner. 2015. ‘Saying Sorry’ in Turkey: The Dersim Massacre of the 1930s in 2011[J]., (2): 233-257.

[13] Engström, R. & C. Paradis. 2015. The In-group and Out-groups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Party and the UK Independence Party: A Corpus-based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J]., (4): 501-527.

[14] Erjavec, K. & E. Erjavec. 2015. ‘Greening the CAP’—Just a Fashionable Justification?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14-2020 CAP Reform Documents[J]., (2): 53-62.

[15] Fairclough, N. 1989.[M]. London: Longman.

[16] Fairclough, N. 1992.[M]. London: Routledge.

[17] Fairclough, N.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8] Garzone, G. & P. Catenaccio. 2012.[M]. Berne: Peter Lang.

[19] Gee, J. 2015.[M]. New York: Routledge.

[20] Gee, J. & M. Handford. 2013.[M]. New York: Routledge.

[21] Habibie, P. 2015. Book Review: Giuliana Garzone, Paola Catenaccio and Chiara Degano (eds.),[J]., (1): 131-135.

[22] Hansson, S. 2015. Discursive Strategies of Blame Avoidance in Governm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3): 297-322.

[23] Kelsey, D. et al. 2015. Financial Crisis and Austerity: Interdisciplinary Concerns i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J]., (1): 1-20.

[24] Knain, E. 2015.[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5] Kozar, O. 2015.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Private Online Tutoring Websites in Russia[J]., (3): 354-368.

[26] Lacerda, D. 2015. Rio De Janeiro and the Divided State: Analysing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on Favelas[J]., (1): 74-94.

[27] Lähdesmäki, T. & A. Wagener. 2015. Discourses on Governing Diversity in Europ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hite Paper on Intercultural Dialogue[J]., (1): 13-28.

[28] Ledin, P. & D. Machin. 2015. How Lists, Bullet Points and Tables Recontextualize Social Practice: A Multimodal Study of Management Language in Swedish Universities[J]., (4): 463-481.

[29] L’Etang, J. et al. 2015.[M]. New York: Routledge.

[30] Malmqvist, K. 2015. Satire, Racist Humour and the Power of (Un)laughter: On the Restrained Nature of Swedish Online Racist Discourse Targeting EU-migrants Begging for Money[J]., (6): 733-753.

[31] Martínez-Alemán, A., B. Pusser & E. Bensimon. 2015.[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2] Masso, I. 2015. Book Review: Ruth Wodak and John E. Richardson (eds.),[J]., (1): 103-104.

[33] Ming, L. 2015. Scapegoat or Manipulated Victim?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no-US Currency Disput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nancial News[J]., (3): 337-357.

[34] Mirhosseini, S. 2015. Resisting Magic Waves: Ideologie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Iranian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J]., (6): 932-947.

[35] Nilsen, H. & M. Ellingsen. 2015.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Indifferenc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Collaboration of Tourism Firms[J]., (1): 26-33.

[36] Pereira, F. & M. Biachi. 2015. Women in the 2010 Brazili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wo Weekly Magazines’ Discourses on Women Candidates[J]., (4): 1-18.

[37] Power, K. 2015. Book Review: Jodie Clark,[J]., (4): 511-513.

[38] Soich, M. 2015. The Collective Need to Be Inside, the Individual Spectacle of the Oute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s about Transvestites on Argentinean Television[J]., (1): 21-24.

[39] Tannen, D., H. Hamilton & D. Schiffrin. 2015.[M].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40] van Dijk, T. 2001.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1] Way, L. & E. Kaya. 2015. Turkish Newspapers’ Role in Winning Votes and Exasperating Turkish-Kurdish Relations: The Ağrı Shootings[J]., (1): 82-100.

[42] Wodak, R. 2001.What CDA Is About: 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3] Wodak, R. & S. Boukala. 2015. European Identities and the Revival of Nation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Discourse Historical Approach[J]., (1): 87-109.

[44] Wodak, R. & M. Meyer. 2015.[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5] Wodak, R. & J. Richardson. 2013.[M]. New York: Routledge.

[46] Wu Jianguo, Huang Shanshan & Zheng Rong. 2016.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Media Discourse[J]., (4).

[47] 常江, 杨奇光. 2015.“二传手”之失:对我国新闻编译失范现象的批判话语分析[J].新闻界, (3): 13-18.

[48] 陈迪. 2015. 对网络笑话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现代语文, (7): 100-102.

[49] 范戴克. 2015. 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C].周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50] 贺爱军. 2015. 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M]. 北京:科学出版社.

[51] 洪亚星, 董小玉. 2015. 被仰视的中国:从文本建构到形象塑造——基于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批评话语分析[J].新闻界, (13): 24-29.

[52] 侯松, 吴宗杰. 2015. 历史话语何以有用?——从文化遗产探索批评话语分析的文化路径[J].外语研究, (3): 47-52.

[53] 胡开宝, 李晓倩. 2015. 语料库批评译学:内涵与意义[J].中国外语, (1): 90-100.

[54] 李健雪, 郑慧. 2015. 视频广告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以整形广告为例[J].语文学刊, (11): 8-10, 16.

[55] 李桔元, 李鸿雁. 2014.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最新进展及相关问题再思考[J].外国语, (4): 88-96.

[56] 李克, 王湘云. 2015. 修辞批评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新探[J].现代外语, (2): 183-193.

[57] 刘明, 王世昌. 2015. 语料库辅助的汽车广告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1): 55-58.

[58] 刘永兵, 于元芳. 2015. 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语篇、话语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82-186.

[59] 潘艳艳. 2015. 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下的中国海上力量构建——基于2013-2014年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有关中国海军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 (2): 7-12.

[60] 孙富强, 李健雪. 2015. 奥巴马竞选视频“抉择”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J].语文学刊, (6): 21-23.

[61] 唐毅. 2015.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体话语权建构——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J].新闻界, (18): 51-55.

[62] 田海龙. 2015a.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5): 77-80.

[63] 田海龙. 2015b. 新修辞学的落地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J].当代修辞学, (4): 32-40.

[64] 王斌华. 2015. 对外传播话语翻译抉择的“关键之处”:批评翻译学的实证路径探索[J].中国外语, (1): 101-106.

[65] 王馥芳. 2015. 话语的权力操纵和滥用机制分析——以话语权力操纵和滥用的典型代表“官本话语”为例[J].外语研究, (5): 6-10.

[66] 武建国. 2015. 批评性话语分析:争议与讨论[J].外语学刊, (2): 76-81.

[67] 武建国, 林金容. 2015. 批评性话语分析:诠释与思考[J].现代外语, (4): 555-564.

[68] 吴雪, 雷蕾. 2015.《话语分析与媒体态度》评介[J].现代外语, (3): 425-428.

[69] 徐芳, 李涛. 2015. 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话语分析与媒体态度》评介[J].当代外语研究, (8): 74-77.

[70] 杨敏. 2015. 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71] 余源晶. 2015. 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政策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2] 张奂奂, 高益民. 2015. 批判话语分析在大学章程文本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加坡国立大学章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11): 49-54.

[73] 张蕊. 2015. 再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以“侧重”识解操作为例[J].外语研究, (6): 34-41.

[74] 赵芃. 2015. 学雷锋活动中的修辞——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策略研究[J].当代修辞学, (4): 41-46.

[75] 仲跻红. 2015.《Routledge话语分析手册》介绍[J].当代语言学, (3): 364-367.

[76] 周玉芳. 2015. 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对性别隐喻的批评认知分析[J].俄罗斯文艺, (2): 131-137.

(责任编辑:于 涛)

2016-04-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大众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13CYY08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杰青项目“话语传播中的重新语境化与意义转换”(2015JCRC09)

武建国,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文体学、语用学 陈聪颖,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用学

猜你喜欢
批评性语料库话语
本期导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