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重民思想评析

2016-02-11 04:49杜鸿林
关键词:中国古代

杜鸿林, 李 墨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天津 300387)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评析

杜鸿林, 李墨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天津 300387)

摘要:旨在基于文本及其实现程度探析我国传统人民群众观核心范畴是重民思想而非民本思想。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的理论形态在三大相互联系的层面展开,即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层面,政治治理和国家治理层面,经济社会和民生层面,这三大层面的重民思想包含诸多具体的见解主张。以民本为极致表达、以三大层面为基本架构、以诸多具体见解主张为主要内容,构成我国传统重民思想整体理论面相。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的主要缺欠在于其所持圣人史观、愚民主张和王权主义等,其有益成分主要有重民力、重民心、重民生、重为民、重教民等。做好我国传统重民思想有益成分的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中国古代; 重民思想; 现代转化

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她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存在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砥砺行进的千年历程中。对浩瀚的古代文典中关于人民群众观的海量记述作深入细微的研读,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民众处境的实然状态作深入细微的考量,从中提取有益成分,这对于当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大有裨益。

一、 我国重民思想的理论形态

1. 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层面的重民思想

先秦时期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包括:远古时代的君为民主、重民、为民、民本、民心即天心、以德为民、以德保民、以德惠民、以德和民、以德得民等思想;孔孟仁人、仁民、仁政等思想;道家安民逸民、无为顺民等思想;荀子民贫賎轻愚为后天积习和选择,对民利而不利、爱而不用等思想;《易传》中施德于民、以求民顺等思想。秦代以后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包括:董仲舒的民有善质,教而后善,不与民争利,屈民伸君等思想;刘秀等人的顺民、乐民、爱民、养民、得民和忧民等思想;丘睿的天下盛衰在庶民等思想;李贽等人的凡圣无别、君民无贵等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万民为事,万民忧乐定天下之乱等思想;王夫之的公天下,政不可徒求于民等思想;唐甄的夺民之君是谓贼,爱民之君当以平治不平等思想。

2. 政治治理和国家治理层面的重民思想

先秦时期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包括:先秦儒家以德治民、以礼治民、德主法辅等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依法治民、法合民心等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以无为治民、民以自治等思想。秦代以后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包括:陆贾、李贽等人的无为顺民、恒顺于民等思想;贾谊、朱熹等人的以礼治民、礼为民生之大、德礼为治民之本、德主刑辅等思想;王夫之的以政治民等思想;董仲舒、王符等人的教民等思想;柳宗元、黄宗羲等人的察吏于民、吏为民役、共以天下万民为事等思想。

3. 经济社会和民生层面的重民思想

先秦时期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有:远古圣君的执政安民等思想;孔子的重民生、民富而教之等思想;孟子的民事不可缓、施仁政于民、民有恒产则有恒心等思想;墨子、许行等人的赖其力者生、君民并耕等思想。秦代以后这一层面的重民思想大致包括:重民生、重民力、恤民情等思想;轻徭薄役、保民温饱、防民造反等思想;均平富、等贵贱等思想。

纵观自先秦至明末清初以儒家关于人民群众思想为主体的我国古代人民群众观,贯穿其中的是重民思想。自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民本主义”和“民本的思想”[1]之后,我国学界多以梁先生自造的“民本”这一词语作为范式来概括我国古代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属性和核心思想。考察我国古时历朝历代的政治实践,所谓民本始终从属于君本,而重民则是实实在在的。重民思想产生于民本思想之先并贯穿古时历朝历代的政治实践中,而民本思想则是重民思想的极致表达和体现。由此,我们就可以看清我国古代人民群众观的大致图景,即以重民思想为核心范畴,以民本思想为极致表达,在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政治治理和国家治理、经济社会和民生三大领域展开为若干相互关联、相互应证的思想观点。

二、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的主要缺陷

1.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就其主流而言,基本可归为圣人史观或英雄史观

圣人史观或英雄史观是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基本思想,亦构成了其一大局限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这一功绩算在了圣贤的头上。例如,汉初的陆贾认为,神农“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皇帝乃伐木構材,筑作宫室”,后稷教民“种桑麻,致丝枲,以蔽形体”。奚仲明发明舟车,“驾马服牛,浮舟杖择,以代人力”。(陆贾:《道基》)唐代韩愈则认为,“民之初生,固若夷狄禽兽然;圣人者立 ,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送浮屠文畅顺序》)不仅如此,圣人还创制立法,“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言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韩愈的结论是,“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厚道》)宋代王安石则认为:“夫圣智者,国家之利器也。言古之善为道者,不以圣智示人,欲使人无知无欲而愚之也。”“愚则无知,智则多诈。民多智诈,巧伪滋生,所以难治。”(《辑本·古人善为道章》)他主张使民无知无欲,“惟知耕而食,蚕而衣,而不知其所以然”。(《辑本·小国寡民章》)一方面将圣人摆在无以复加的地位,无限夸大其作用,一方面将民众贬之愚之,清初王夫之的“禽兽观”极具代表性。他说:“庶民者,流俗也。流俗者,禽兽也”。“庶民之为禽兽,不但不可胜诛,且无能知其为恶者。”(《俟解》)

2.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含有大量明显的民愚思想和愚民主张

大量文字可以证实,愚民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传统,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重民思想中含有愚民观和民愚观。愚民观主张使民众愚化,虽然这里的“愚”亦指淳朴或自然态。而民愚观,则认为民是愚昧的一群,民作为愚昧的群族自然失去了参政乃至议政的资质,更何谈拥有当家做主人的份儿。孔子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鉴于标点符号为舶来品,因而在断解中国古籍文献时,因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而产生了诸多理解上的差异。有人将此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借以说明孔子并非持有愚民说。从整个儒家学说体系来看,其愚民和民愚的观念是一贯而鲜明的。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天下有道,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这证明愚民和民愚的思想是孔孟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其实,认为民愚并持愚民的主张,这在先秦时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这样认为,反到是新奇的了。就连为下层民众代言的墨子都说,“义不从愚直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墨子·天志中》)孔孟学说中的民愚和愚民思想为后人多为承袭和阐发。贾谊认为:“夫民之为言也,瞑也;萌之为言也,盲也。”(《大政下》)明代的王夫之同样认为“民者,冥也”(《尚书正义·君陈书》)《贞观政要·赦令》中做出判断:“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

3.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最缺乏的是关于人民主权说或主权在民说

“民主”一词始见于《书·多方》,一处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一处为“乃为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一处为“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历来注家多将这里的“民主”解析为“民之主宰”,即君主,判定民与民之主之间是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关系,是被奴役和奴役者的关系。学者日知先生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民主”当为“人民的首领”之意,理由是:“因为《多方》记的历史事实是汤武革命、汤放桀,武王伐纣,下伐上,臣杀君,革命的主力军是人民,革命的对象是天子,是君王。……说话的一方正是代表人民华更夏之命的‘民之主’,人民的首领。”[3]汤武这类的圣君得天民而成为人民的首领,天即民,是民的神化,民之主带领人民放伐非人民之主的桀纣之类的暴君,就是行天之意,行民之意,这样,民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就不完全是对抗的了。日知先生进而指出:“不知专制为何物的先秦时代的人民传统人为地给淹没了!后世人们想象不到也理解不出我们古典时日居然会有人民为主的历史现象!”[2]247在先秦之前,原始民主制是存在的,原始民主观念则是对原始民主制的反映,这在前秦古籍中多有表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尤为石破惊天。民贵,体现在民有最后发言权,对首领天子的人选有最高决策权,民是代表天的,在孟子看来,这是舜尧时代的事实 也是城邦时代的事实,更是当朝君主所应承袭广大的。有学者认为孟子“所主张的政权是按民心是否归属、是否拥护为原则的,这里包含着政权在民的思想因素。”[3]中国传统重民思想中含有的民主因素表现在多方面,如重视民意。君主为行天意、保政权、司牧众民,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地把握民意,重视舆论等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的民主因素是不可能彻底的,而且是十分稀缺的。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最大缺点是:“我先民极知民意之当尊重,惟民意如何而始能实现,则始终未尝当作一问题以从事研究。故执政若远反民意,除却到恶贯满盈群起革命外,在平时更无相当的制裁之法, 此吾国政治思想史中之最大缺点也。”[1]213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确实没有民权说,只有天定的民的义务说,这个义务就是供养统治阶级。韩愈说得很明白:“是故君者,出令者;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君不令,则失之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原道》)昏君厉王可出,可弑,这是民的正当权利,然而,当旧君失位、新君上位,民依然是被统治的对象,照旧是君为主、民为仆。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的民主因素与资产阶级民主相去甚远,与社会主义民主更是天壤之别,但这不能成为鄙视先人的理由,先人们做了在即时历史条件下能够做的事。

三、 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1. 重民力

重民力的一层含义是重视民众的劳动力,此类表述在我国古籍中极易找到。如帝尧曾言:“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者。”(《修政语上》)周宣王时期的虢文公说:“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栥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出,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谐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藩殖于是乎始”(《国语·周语》)。战国时期的慎到言道:“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论积储疏》)。东汉后期的王符认为:“力者乃民之本也”(《潜夫论·爱日》)。明代的高攀龙从民力的重要出发,提醒帝王不可忘民:“自天子至一邑一宰,稼穑焉而食民之力,布帛焉而衣民之力,宫室焉而处民之力,一举目霏非民力也。”(《高子遗书》)民众的劳动力不仅创造物品,而且是国家财政之源。重民力的另一层含义是重视民众在朝代更替中的威力。正如孟子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使其民也;使其民也,使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五子之歌》中写道:“黄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主要是基于民力之不可或缺和不可轻视而言,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之言亦可以从此角度来理解。重民力思想虽然没有朝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但其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重民心

殷王汤说:“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下。”(《商书·多方》)周公之言精要至极:“天畏棐忱,民情可大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孔子言道:“大畏民志,此谓之本。”(《大学·传第四章》)老子的一句名言流传千古:“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如何得民心,他认为主政者要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之”(《孟子·离娄上》)这就要求主政者必须将政德,对己,以德为君,对民,以德待之。孔子希冀“为政以德”,从而赢得人民拥戴。善论大道理的孔子时而把话说的很具像:“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讲“无为”的老子对民苦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解除人民的疾苦,老子主张以无为而治民。实际上,主政者守无为也是一种德政,如老子自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五十一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传·彖传》),这里的“应乎人”,也含有应乎民心民意民情之意。应乎民心民意民情的治理就是仁德之治。无论其实现度如何,以仁德待民、赢得民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贯主张,于今,照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重民生

重民生,是远古圣贤执政安民的传统。“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民。”(《孟子·梁惠王下》)汉初贾谊引帝尧的话说:“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修政语上》)。遍读《诗经》,随时可见重民生的诗篇,如《风·召南·羔羊》、《魏风·十亩之间》、《小雅·正月》、《小雅·大东》、《唐风·鸠羽》、《魏风·有狐》、《邺风·凯风》、《齐风·东方未明》等。孔子仁学中蕴含重民生倾向,如他倡导“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孟子的“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等思想观点更是影响深远。针对“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土》)的惨状,墨子提出了与儒家所倡导的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矜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等主张相一致的理想:“老而无妻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下》)。五代时期的谭峭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民事之急无甚于食”,“食为无常之本,无常为食之末”(《化书》)。明代张之洞强调:“致礼之道,莫急于安民生”(《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黄宗羲以天下万民为视角,强调“志仁者从民生起见”(《孟子师说》)。唐初唐甄对夺民生之君愤恨至极,他怒言道:“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为贼也”(《室语》)。保民温饱,防民造反,成立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主张。重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必然体现,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重民生悠久传统的承续。

4. 重为民

先秦先贤主张人为神主,立君为民。孔子从重民出发,为何为事业下了个定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不仅君王要尽心做好为民的事业,各级官吏同样要担起为民的天职。明末黄宗羲指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明夷待访录·置相》)唐太宗李世民对官民苦乐的关系分析道:“民乐则官苦,官乐则民苦。”(《唐太宗·鉴镜》)实现民乐官苦,避免官乐民苦,官吏们必须为民辛勤劳作。“吏为民役”,是柳宗元提出的著名命题,他说,“凡立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身为民役的官吏们的从政状态应当是,“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保憎。”(《送薛存义序》)。明末黄宗羲的主张胜前人一筹,他认为,百官与君王都是同事,均“以天下万民为事”(《明夷待访录·原臣》),当官为了谁?黄宗羲回答得直截了当且异常大胆:“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明夷待访录·原臣》)今天的官员们确应潜心品味黄宗羲的这番话,自问一声“我当官为了谁”?

5. 重教民

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新民(亦称亲民)旨在说明君子明德之后,要以德教化民众,使之更新。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为了使民受礼,必须对民施教,这是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的共识。汉初贾谊说:“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大政下》)围绕着教民,《礼记·祭义》做了一套规划:“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有命。孝以事亲,顺从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董仲舒有一著名结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汉书·董仲舒传》)。在教民思想中,宋代理学家的先富后教的观点值得注意,他们认为:“善政立而后善教可行,所谓富而教之者也”(《孟子说》卷七)。这一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论语·子路》中写道:孔子赴卫国,冉有随处,孔子对冉有说,要使众多的卫国百姓富足,百姓富足了以后该怎么办,“教之”才是。这一民富而教之的思想与《管子·牧民》中所言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蕴相通。历代君王教民旨在使民顺从,这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教育人民群众的初衷大相径庭。然而,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教民思想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实践,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和丰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全盘否定了历代教民思想付诸实践的功用,那就无法说清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由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4]在当今,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理论和价值观教育人民群众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 提取我国传统重民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做好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先秦诸子的重民思想特别是其关于政治哲学层面的若干思想观点,具有超时空、跨时代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是今人取之不尽的丰厚的智慧库和精神滋养。在习近平同志的许多讲话和书文中,对先秦诸子的言说多有引用和发挥。秦以后,前秦诸子学说的境遇呈冰火两重天,特别是经董仲舒等人改造并促进儒学成为壹尊后,原始儒学的许多原创思想观点遭遇背离扭曲。例如,孟子对天君民的排序是:君意从天意,天意从民意,民意为重。董仲舒则颠倒了这一顺序,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民意从君意,君意从天意。又如孔孟讲尊君,但对君主专制抱有警惕和反感,到了董仲舒那里,远离了孔孟的重民思想和民本思想。为此,今人对先秦和秦后的重民思想的生存状态和理路演变应有一个清晰的划分,这是我们今人做好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现代转化的重要前提。

我们今人应当从前秦诸子和秦之后的诸多思想家、政治家乃至一些君王的重民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分,经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剥离、过滤、提纯、嫁接、再造,进而融入当代主流话语和民众话语。我国传统重民思想的现代转化不仅限于思想观念场域,更须在全部社会实践场域得以适度的实现。数千年的历史事实表明,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重民思想的实现程度总体说来是大打折扣的,关于重民、民本、民生、爱民之类的话语往往成了言能所及而行不能至的漂亮话,越是王权专制得以巩固,这一言行背离就越发加剧。我国历史上不乏听着悦耳、读着爽心的关于善待老百姓的语言和文字,这些语言和文字被包括秦始皇到蒋介石在内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沿用,其结果,并没有避免人亡政息的结局。这不是传统重民思想惹的祸,而是不良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之害。善的重民思想必须在善的政治制度框架内、经过全方位的实践,才能得以充分的实现,才不至于成为欺弄民众的言语幌子,才不至于成为发给民众的空心红包。将先人重民思想中的美好追求和理想变为全体人民群众可见可享的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责任,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高举一面光辉的旗帜,选定一条正确的道路,完善一套严整的制度,创新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作为。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

[2]日知.中西古典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248.

[3]陈红太.中国政治精神之演进:从孔夫子到孙中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5.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KS037).

作者简介:杜鸿林(1951—),男,教授.

通讯作者:杜鸿林,honglindu @ 163.com.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4-373-05

On th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 of Chinese Ancient Time

Du Honglin, Li Mo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re categ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ss view is the valuing people thought rather than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based on the text and its realization degree.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traditional valuing people thought developed in three interrelated aspects :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thics, political governance and state governance, economic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re are many particular thoughts viewpoints in them. Th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 of Chinese ancient time take the people-based thought as its core category, and take the three aspects as its basic frame, take a lot of particular thought viewpoints as its main contents. The main defects about th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 of Chinese ancient time are that sage’s historical views, making a fool of the people, emperor-powerism, and so on. Th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 ’s main useful elements contain th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s power, people’s will, people’s livelihood, people’s transformation by instruction ,and so on. It is true meaning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o do well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beneficial compon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Keywords:Chinese ancient time; thought of valuing people; modern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
浅谈中国古代玩具中的物理现象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溯源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略论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