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浆水中心学校 翟利敏
大山深处我的家
邢台县浆水中心学校 翟利敏
1998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进了邢台县浆水中心学校。
浆水地处邢台县西部深山区,与山西相邻,可以说抬抬腿就到了山西境内,距邢台市区65公里,坐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连接了四邻八村,就像那首歌唱的——“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每天早晨只有6点、7点半两趟进城的客车,交通十分不便。初入大山,我感到些许不适,抬头是山,低头乱石,三天两头停电,我心里特不是滋味,真想离开这座大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山带给我许多之前想不到的快乐,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大山。大山成了我离不开的“家”。
我所在的小学地处一片山岗上。学校后面是苹果园、桃园,左面是一片栗树,右面是核桃树、梨树等等,老师们坐在一起常自豪地说,咱们的学校是果园里的学校啊,是天然的氧吧,是最美的校园啊,让他们羡慕吧!说完一阵自得其乐的哈哈大笑。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春天,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花香,抬眼望去,白的杏花、梨花,粉的桃花,白里透红的苹果花,这些花的海洋中漂着我们的学校。这时候,我们常常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在树下读书,做游戏,头顶飘落片片花瓣,爱美的小女孩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扎在发梢,扮靓了自己,点亮了春天;调皮的小男孩则折下一段柳条,绕成圈,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还要竖两根长长的柳条在帽子上,扮起了美猴王。天真、活泼、可爱,我带的哪是学生啊?分明是一群来自春天的小天使!
夏天,这里是避暑的圣地,比起市区温度能低上五六度。一到晚上,大人小孩纷纷来到广场,有的光着膀子,坐着石凳摇着蒲扇聊天,有的三五个乐迷凑在一起吹拉弹唱,也有的跳起了广场舞……这时候,从草丛中飞起一只只萤火虫,引来了孩子们的竞相追逐,他们一边跑一边喊着据说能引来萤火虫的童谣:“明光虫(萤火虫在这里的别称),来俺家,俺家有个大南瓜,南瓜甜,南瓜绵,你来就是你的啦!”抓住了,捧在手心,小心翼翼地跑到黑乎乎的地方,慢慢张开手,仔细端详,引来一阵阵羡慕声。夜风吹拂,纯天然的“空调”带来丝丝凉意,好惬意!等困了大家就回家睡觉啦。
最喜欢的还是这里的秋天,吃货的季节,我的季节。
“七打核桃八打栗,九月柿子红了皮。”从七月开始,每天五点多,早起的人们三三两两,背着挎篓,扛着竹竿,开始了忙碌的收获。这时候,苹果的味道由淡慢慢变浓,直到满校园都是苹果味。透过后窗,你就能看到红得发亮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园也不设防,伸手就能摸到苹果。有时候,碰巧老乡就在果园里,他摘下五六个苹果,用双手捧着,从窗户递进来:“翟老师,吃苹果。咱的苹果又甜又脆。”“谢谢大哥,苹果多少钱啊?”“钱什么钱?吃吧吃吧,苹果咱多的是。”有时候,开门回到宿舍,满屋苹果香味,到后窗看看,好家伙,窗沿上一溜红苹果,老乡看你不在家,直接放窗台上。
这个季节,吃货感觉最幸福。闲时砸开青核桃,剥去核桃仁外面的皮,露出白白的果肉,“嘎吱嘎吱”,那叫一个脆!比起干核桃不知好吃多少倍。渴了啃一个苹果或梨,水儿又多又甜。晚上喝的是栗子米汤,浓浓的米汤,酥酥的栗子,也不知是栗子增添了小米的香味,还是小米加浓了栗子的口感,甭提多好喝了。盘子里是老乡刚刨的花生煮成的咸豆,抓几颗扔到嘴里,闭上眼,再摇摇头,拿出孔乙己的神态:“不多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哈哈,自得其乐。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充实的,快乐的。
早晨,一阵悦耳的鸟叫将我从梦中唤醒,抻抻胳膊,伸伸懒腰,大口大口地呼吸山涧清新略带甜味的空气,睁开眼睛,满目灿烂的阳光和调皮的叶影儿,在洁白的墙上跳跃。
洗漱一番,便迈开了晨练的脚步。凉凉的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带来丝丝清爽,带走了昨日的烦恼,吹去了夜的疲倦。蓝蓝的天空,几朵白云在悠闲地变换着自己的魔术,一会儿如同奔跑的骏马,一会儿如同温顺的绵羊,在蓝丝绸上尽情地玩耍。路边大树繁茂,远处是红红的土地,一排排绿绿的禾苗,头上裹着白毛巾的老汉弯着腰,弓着腿在为禾苗锄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间劳作图。
走在小路上,耳边传来的是阵阵早起的鸟儿啾啾的歌声,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为其伴奏,就连小松鼠也停下脚步,侧着脑袋,竖起耳朵,聆听着歌声。一切是那么温馨,那么令人沉醉,我张开双手,尽情地拥抱这大山的清晨。
出发的时候两手空空,回去的路上,在菜园劳作的老乡,都会叫住你,在裤子上拍拍泥泞的双手,拔一把绿油油的小油菜或豆角,或嫩得透水的西葫芦,带着泥土的芳香塞到你手里。
“翟老师,尝尝咱家的菜。”
“谢谢您,大爷。”
“这孩子,客气个啥,这就是咱家的菜园,想吃什么就自己拔……”
回去了,手里也塞满了蔬菜,塞满了老乡那浓浓的情谊。
学校里,有我喜欢的孩子们。
上课了,同学们眼里充满了一种对知识的好奇,对大山外的向往,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课本上的知识,如同一棵棵初生的小树在拼命汲取营养,奋力生长。他们从不向头疼脑热低头,病了吃点药便坚持学习,撵都撵不回去。他们的身上,流露着父辈的淳朴、坚韧、热情和好客。与城市中的小孩不同的是,他们早早的学会了当家,炒菜,做饭,干农活……样样都行。因为地处山区,田地都是梯田,一片一片,大型机械用不了,播种、施肥、收获,都是人拉肩扛,纯粹的人力劳作,因此孩子们小小年纪便是田里的一把好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开学,你都能看到孩子们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干活的痕迹:变得黑黑的小脸,粗糙的手掌,结实的肩膀。
课余,最喜欢午后来到树荫下,享受静谧的时光。在两棵树间挂一吊床,躺在床上,手捧一本书,风儿呼呼,床儿悠悠,聆听耳边的蝉声,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时,就没有了时间,我可以和古人相遇,为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而心情激荡,为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慨叹,为唐婉的“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而心生哽咽。也可以飞到未来,去看穿行在星际的飞船,建在月球上的基地。没有了距离,我可以去浪漫美丽的马尔代夫,享受海风的轻抚,潜入海底欣赏美丽的新世界。也可以飞到人迹罕至的南极,寻找那短暂的野花,变化莫测的极光……或来到池塘边,坐在马扎上,垂下吊钩,伴着习习凉风,等待贪吃的鱼儿上钩,看水面上的野鸭领着小鸭在嬉戏,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掠过水面,坐着坐着,一天的疲劳、烦恼随之而去。
入夜了,窗外一片寂静。这时,到处都是自然的声音,你听呼呼的风声,啾啾的虫鸣,显得那么清晰,那么亲切,我会在它们的催眠中,甜甜入睡。
在大山里,没有了车水马龙,却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宁静,没有了灯红酒绿,却给人带来的是思想的修行,没有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却带来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如一家的感觉。
这就是大山的深处,美丽的景色,淳朴的乡亲,懂事的孩子,我离不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