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静脉滤器产品综述

2016-02-09 06:38崔淑君赵清华赵庆洪石桂欣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支杆颈静脉滤器

崔淑君,赵清华,刘 青,赵庆洪,石桂欣

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85

腔静脉滤器产品综述

【作 者】崔淑君,赵清华,刘 青,赵庆洪,石桂欣

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85

作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 VCF)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VCF产品有很大关系。该文综述了VCF产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产品的结构与性能,重点描述了其临床表现效果,最后对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腔静脉滤器;肺栓塞;生物可降解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外周静脉脱落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循环,阻断组织血供,引起的以心、肺功能障碍的综合症。若栓塞面积超过肺动脉的50%~80%,将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猝死,占临床猝死发生率的5%。该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居第三位[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PTe的高危因素,PTe中约70%~90%的栓子来源于DVT的脱落,特别是膝以上部位(近段)DVT。既往临床研究显示,肢体DVT发生后33%以上的患者可以发展成症状型PTe,但PTe多数为无症状型,因此该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很高,而症状型PTe中10%将是致命的[2]。

确诊DVT后,根据病患特点,目前的治疗手段有:①内科治疗,通常口服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尿激酶等溶栓,之后注射肝素/口服华法林等进行抗凝,该治疗手段只能缓解症状,达不到根治的目的;②碎解和抽吸血栓式的介入治疗,该方法效果不是很好,打碎的小栓子后期易造成再次栓塞;③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干扰,包括IVc结扎和放置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 VcF),两者都可以预防PTe发生,但IVc结扎仍有20%的患者可以通过侧枝循环再次发生PTe,IVc被阻断后,血液回流受限,会出现相对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术后死亡率也较高[3]。

VcF是一种类似于滤网的器械,通常被部署在下腔静脉中,物理拦截漂浮的血栓,防止DVT发展成PTe。自从1967年Mobin-Uddin伞形VcF出现以来,VcF在结构设计及性能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已成为预防PTe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4]。

1 腔静脉滤器产品简述

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市场上先后出现了三种类型的VcF商品,依次是永久型、临时型和可选择回收型VcF。它们的材料、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临床使用效果。表1是目前市场上的主要VcF商品的简要信息,图1是各种VcF模型图。

2 永久型腔静脉滤器产品及临床表现

上世纪80年代,临床最早使用了金属VcF,该类滤器一旦放置,除非手术切开腔静脉,否则无法取出。代表性产品有Greenfield、Bird’s Nest、VenaTech LP/LGM、Simon、Trapease、SafeFlo。

2.1 Greenfeld flter (GF)

1973年,Greenfield等将一种伞形过滤器用于临床,1990年,商品名为Stainless Steel Greenfield Vena cava Filter(SGF)的滤器被FDa批准,后经几次更新换代,到目前,GF是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滤器,并且已成为后来滤器设计的参照结构。

表1 腔静脉滤器商品Tab.1 Vena cava flters in the market

第一代SGF滤器采用整体锥形设计,6股直径0.015 inch(1 inch=25.4 mm)、锯齿走形的316L不锈钢丝径向辐射状分布,每股支柱杆的长度为46 mm,展开后形成基部直径30 mm,支柱杆尾侧末端有弯钩,依靠弯钩锚在血管壁上。该滤器被装载在24F(内径)的鞘内,最初,通过手术切开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的方式放置。根据几何原理,即使锥体上端总长度70%被血栓填充,仍能维持50%以上开放的截面,因此Greenfield滤器的设计保证了腔静脉的血流通畅以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血栓的捕获能力。

1995年,Greenfield等报道了SGF 20年的临床经验,放置的642枚滤器中,复发性Pe占4%,对101名病例的评估中, IVc通畅率96%,但30%~49%的病人出现滤器迁移,滤器倾斜、破裂的发生率比较低[5]。Kantor 等报道在17例病人中7(41%)例病人在穿刺部位形成血栓,这种并发症主要与输送系统尺寸太大有关[6]。随后,Titanium Greenfeld Vena cava Filter(TGF)被推出,与SGF相比,TGF由βⅢ弹性钛合金制备而成,可以被装载到12F的鞘内,构型设计上保留了SGF的特点,同时βⅢ弹性钛合金具有非凡的抗弯曲疲劳、耐腐蚀性能,生物相容性好,没有铁磁性,MRI兼容的优点。Xenos等报道规格减小后的Greenfield滤器的穿刺部位血栓形成率为8.7%[7]。临床预试验资料显示,TGF不可接受的迁移、倾斜(分别有报道为10%和23%)、渗透[8]。迁移、倾斜、渗透都可能与TGF基部的径向力以及锚钩的设计有关,因此,随后研究人员对支杆及支杆末端的锚钩进行了改进。

1995年,FDa又批准了一种对锚钩进行了改进的SGF。该款产品可以被装载到12F的鞘内,可以经皮穿刺放置,头侧被焊接到一个具孔的圆珠上,因此输送过程中导丝可以通过滤器(over-the-wire insertion),能够防止释放过程中出现倾斜,但是需要荧光透视辅助撤回导丝,因为有可能发生导丝与滤器支杆之间的牵缠。有研究者发现采用不同的入路,滤器出现明显不同的倾斜率,比如,Johnson等报道通过颈静脉途径放置,滤器倾斜率为12%,而经股动脉放置滤器倾斜率为51%,Kinney等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9,10]。2000年,Greenfield等报道了在599例患者中行SGF经皮放置600枚,只有0.4%的滤器倾斜率,超过20 mm的迁移率为1%,复发性Pe为 2%,IVc通畅率为98%和4.3%的穿刺部位血栓形成率。该款滤器的缺点是MR扫描时出现伪影[11]。

2.2 Bird's Nest flter (BNF)

1989年,cook Medical在美国推出了一款新型的滤器,商品名Bird's Nest flter (BNF)。该款滤器由4根直径0.18 mm的304 L不锈钢丝随机弯曲成网状结构,类似鸟巢。每根丝长250 mm,丝的两端都被固定在“V”形支杆上,“V”形支杆的2个支杆成锐角,自由端形成小环以降低腔静脉穿孔的风险。最初的设计中,支杆直径0.25 mm,经改进后直径为0.46 mm。这种变化也使BNF装载鞘从8F增加到12F。与其它滤器相比,BNF释放时比较复杂,其中的一对“V”形支杆先轻轻触到腔静脉壁,推出钢丝后撤回输送导管1~3 cm,扭转2°或3°以防钢丝脱垂,然后推出第二对“V”形支杆,两对支杆连接处重叠1~2 cm,逆时针转动旋下推送导丝,撤回输送系统。该滤器的缺点是会造成明显的MR伪影。

BNF独特的设计形式取决于304L不锈钢丝的灵活性,“V”形支杆最大跨度可达60 mm。因此,BNF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腔静脉。FDa批准可以用于直径大于28 mm的腔静脉,而其它类型的滤器都有迁移的风险。事实上,BNF已成功用于腔静脉直径达42 mm的患者体内,而且无移位发生[12]。

图1 临床上主要VcF的模型图Fig.1 Model diagram of commonly used VcF in clinical

Wojtowycz等报道,对行BNF放置的患者进行cT扫描,83%出现腔静脉壁渗透,即使这些患者都无临床症状。267例患者中,8(3%)例出现穿刺部位血栓形成[13]。Ferris、Thomas、Nicholson等报道的BNF放置后IVc栓塞率分别为17%、7%、4.7%[14-16]。一个单中心临床研究显示,7%的患者出现复发性Pe,其中90%是致命的[17]。2008年改进后的BNF获FDa批准,4根直径0.18 mm的不锈钢丝通过15~20个波状弯折成鸟巢状,输送鞘管为11F,适用直径不大于40 mm的腔静脉。

2.3 Vena Tech LGM flter

第一代LGM滤器由LG医学设计开发,并在法国上市, 1989年获得FDa批准。该滤器由一种生物相容性合金phynox(钴,铬,铁,镍,钼)经冲压点焊而成,MRI兼容,6个略有弯曲的合金片材支腿基部连接到一个扁平的侧轨上,如图1中所示,侧轨对贴腔静脉壁,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最早的设计中,侧轨长34 mm,支腿长45 mm,而改进后的设计中,支腿长35.5 mm。滤器膨开后基部直径30 mm,适用于直径小于28 mm的腔静脉。

早期的LGM滤器被装载进12F鞘内通过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放置,改进后可以被装载进10F的鞘内,到目前,全世界植入量超过170 000个,已成为永久性滤器设计的标准。

从临床表现来看,LGM的不完全膨开已被证明影响捕获过滤血栓能力。Reed等报道,通过颈静脉途径放置时,高达41%的滤器不能完全膨开,而Murphy等报道的则为6%的不完全膨开率以及37%的滤器栓塞和20%的血栓向头侧延伸[18,19]。crochet等报道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下腔静脉通畅率逐年下降,2年后为92%,4年后为80%,6年后为70%[20]。

2.4 Vena Tech LP flter

与LGM类似,LP滤器由phynox制备而成,不同的是该滤器的8根过滤丝末端连接到4组具有锚脚的“倒V”形支柱上,该设计能够防止滤器迁移的同时保证血管壁的完整性。该产品可以装载进内径7F(内径)的输送鞘管。

Blanche 等对106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5例病人被发现有预先存在的局部静脉血栓形成,2例病人在随访期间出现下腔静脉阻塞(但在随后的随访中,没有不良事件发生),2例病人在植入后30 d时滤器倾斜大于15°,在接下来的3个节点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复发性Pe或新的Pe、过滤器折断、移位等发生[21]。

2.5 Simon nitinol flter(SNF)

SNF是市场上第一款镍钛合金滤器,该合金由53%镍,45%钛和2%钴组成,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开发,该种材料在室温下比较柔软,但具有热记忆性,体温条件下能够恢复至原始的形状,而且耐腐蚀,不具铁磁性,比钢强韧,因此是一种非常适合用来制备腔静脉滤器的材料。

20世纪70年代,Simon等用这种材料进行实验研究,最终,他们开发了一款滤器,并在1990年由FDa批准[22]。这款产品有2个部分,上部过滤网部分由7个部分重叠的环(直径0.015 inch)通过2点熔合在一起形成,每个环是直径0.38 mm的镍钛合金丝。这部分最终形成的外径为28 mm。下部是由6个支腿在一个径向阵列中辐射形成的支撑部分,支腿的末端都有一个小弯钩,能够深入静脉壁1 mm,可用于直径28 mm的腔静脉。支腿也可对血液进行粗滤,圆形顶部对血液进行精细过滤,可以捕获大于5 mm的血栓以及大部分小栓子。体外研究表明,SNF捕获小血栓的能力要优于其它滤器,与GF相比,SNF血栓捕捉能力不受滤器倾斜的影响。

SNF可经股静脉、颈静脉和肘前静脉途径输送。最初,需要装载管侧壁灌注冷的生理盐水对滤器进行输送,但是后来经过改进,无需再行此操作。由于滤器的低温灵活度被提高,经右侧颈外静脉和右肘前静脉途径放置已成功实施。释放时,当患者静脉较细时,上部圆型过滤网部分不会完全打开,但这不改变滤器的功能。

与其它滤器相比,SNF有最低的复发性Pe复发率(3%)和致命性复发性Pe(2%)[23]。Simon对103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5例非闭塞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以及3例无症状和症状性下腔静脉闭塞。未发现滤器移位或下腔静脉穿孔[24]。

2.6 TrapEase flter(TEF)

该滤器通过激光切割镍钛合金管一体化制备,对称设计,头尾两侧是网篮结构,通过6个侧支柱连接在一起,6个侧支柱又排列成6个菱形,因此TeF自成中心。双篮设计提供了2个层次的血栓捕获, 6个侧支柱的近端和远端都有直刺,提供滤器的锚定功能,并防止滤器向头侧或尾侧迁移。TeF释放前后长度分别为65 mm和50 mm,最大膨开直径35 mm。该设计允许在直径从18 mm到30 mm的IVc中使用。

TeF可以被装载进6F(内径)鞘管内进行输送,其独特的对称设计允许使用同一输送套件从不同路径放置,比如颈静脉和股静脉。Rousseau等报道的12个临床经验显示, 65例病人中95%的TeF被成功放置,3枚滤器没有被部署在指定位点,没有发生滤器迁移、穿刺位点栓塞、滤器折断、腔静脉渗透,6个月随访,没有复发性Pe的发生,出现2例滤器栓塞[25]。

2.7 SafeFlo flter

2009年,FDa批准了一款商品名为SafeFlo®的滤器,结构上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2个镍钛圈,具有一定的径向支撑力,主要起稳定滤器的作用,内部是双圈延伸成树叶状的滤芯。该商品提供3个规格,分别可以用在直径16~19,19~22,22~27 mm的腔静脉内。可以通过6F鞘经颈静脉或股静脉途径放置。该设计比较独特的地方是没有锚定的钩或刺,欧洲有报道称可以作为可回收滤器使用,但FDa还未批准。目前没有相关的临床数据发布。

与单纯的抗凝治疗相比,永久型腔静脉滤器确实降低了致死性PTe的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复发性DVT形成的风险、IVc栓塞以及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滤器穿孔、脱落、迁移以及滤器折断,这些并发症都会给患者造成永久性威胁。Decousus等发表的Ⅰ类随机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在所调查的任何时间范围内,IVc过滤器队列(永久型)与无过滤器队列在死亡率上没有任何差异[26]。

3 临时型腔静脉滤器产品及临床表现

为了解决永久性VcF的一系列临床缺陷,临时性VcF应运而生,此类产品置入后,要求介入装置与滤器相连并留置于体外,同时使用尿激酶溶栓,一般6 h溶栓完成后,通过介入装置收回滤器。代表性产品有TempoflterTMII,该产品由8片Phynox组成,需要与限制性导管连接,因此滤器本身不需固定钩去确保一个正确的定位,因此在放置过程中,内皮化程度最小,提高回收安全性。但是,此种手段最大的缺陷是容易导致穿刺部位的感染、沿介入装置的血栓蔓延和滤器移位等,同时,在DVT被治愈之前,多已超出临时性VcF在体内的最长安全留置时间,因此很多临时性VcF不得不被永久性VcF替换。

4 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产品及临床表现

2000年cook公司推出Gunther Tulip VcF,该产品在设计上加入用于回收的回收钩,因此,置入体内后不再需要与介入装置相连,可以根据患者需要永久留置体内,当患者不再需要滤器时,也可以安全地回收,此类产品为可回收VcF。由于解决了永久性威胁患者的问题,同时规避了临时性VcF具有很多副作用的缺点,可回收VcF成为了血液外科医生更感兴趣的产品,各大医疗器械公司也应市场需求,大力研制可回收的VcF。依次出现的可回收VcF商品有Gunther Tulip、Recovery、Denali、optease、celect、aln、option、crux等,一旦针对PTe的保护不再需要,就立即移除。

4.1 Günther Tulip flter (GTF)

GTF由conichrome®(钴铬镍钼铁合金)制备而成,构型类似郁金香花瓣,因此而得名, 如图1中所示12根合金丝形成锥形血栓捕获网,头端有回收钩。最大膨开直径为30 mm,FDa批准文件显示,压缩到30 mm管腔时,主轴方向长50 mm,适用腔静脉直径15~30 mm。通过8.5F(内径)鞘行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输送,但只能通过颈静脉途径使用7F (内径)鞘回收。

行滤器回收前,对腔静脉造影评估血栓捕获情况是必须的,当血栓占据超过锥体25%的体积时,不能进行回收。出现滤器倾斜、支杆内皮化等情况时,回收需谨慎。Millward等人建议回收前,病人进行24~48 h的抗凝治疗。推荐的回收时间为滤器放置后的12 d内,但临床上会出现延迟3~4周甚至更长时间回收的情况。Smouse等报道的554例病人的多中心临床经验显示,对275例病人行滤器回收,248例成功完成该操作,滤器平均留置时间为58.9 d(3~494 d)。其中12周内进行回收的成功率超过94%,26周内的成功率仅大于67%,滤器的过度倾斜和组织内皮化是导致回收失败的主要因素[27]。

4.2 Denali flter

Denali 是在G2、Meridian(如图1中所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采用激光切割镍钛合金管一体化的制备工艺,并最终抛光处理,结构上去掉了过滤丝臂上的钛锚,而对腿末端重新设计,每条腿末端有一个叉开的弯钩,2013年获得FDa批准,510 k文件为k130366。

重新设计的Denali滤器具有增强的抗断裂能力,以及自成中心能力。适用于直径小于28 mm的腔静脉。8F(内径)鞘管经股静脉输送,10F(内径)鞘管经颈静脉输送,目前没有Denali相关的临床数据发布。

4.3 OptEase flter

optease滤器在设计上类似于Trapease。可以通过10F鞘管经股静脉回收。该产品的510k文件显示,在前瞻性临床回收安全性研究中,评估了21例病人,回收时间范围5~14 d(平均留置时间为1.8~11.1 d);在回顾性临床经验中显示40例病人中进行回收的病人29例,回收时间为3~48 d,平均留置时间为7.2~16.4 d,其中11例病人在行滤器捕获后又重新部署在不同部位的下腔静脉。

Keller等报道在80 枚放置的optease滤器中,回收了58枚,其中5名患者在行滤器回收时由于不能抓捕到回收钩而需要额外器械介入,下腔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为3%[29]。

4.4 Celect flter

celect 是由Gunther Tulip演化而来的产品,除了4个支柱部分,有8个独立弧形支撑杆,既可以起到捕获血栓的作用,又可以撑在腔静脉内,提高滤器的稳定性和自成中心能力。通过颈静脉途径回收,压缩到30 mm管腔时,主轴方向长49 mm。

Rosenthal等报道显示,回收前,50例放置Gunther Tulip的病人中,15例(30%)出现滤器倾斜,而65例放置celect的病人中,仅6例(9.2%)出现倾斜[30]。Sangwaiya等报道,73例放置celect滤器的病人中,15例病人进行了滤器回收,14例安全回收(93.3%),平均留置时间84 d(5~381 d),2例(2.8%)患者新发Pe,4例(22.2%)患者发生滤器渗透,1例(5.5%)患者观察到滤器栓塞、折断迁移及髂静脉栓塞[31]。

4.5 ALN flter

alN滤器1997已在欧洲上市,但被FDa批准的时间是2008年。该产品是由9条不等长的316L不锈钢丝形成的锥形滤器,上部是6条相对较短的臂,末端有弯钩,可以锚在血管壁上,下方是3个较长支腿,可以使滤器部署在血管的中心。装载进7F鞘内经股静脉、颈静脉或臂静脉途径放置,只能经由颈静脉路径回收。

临床资料收集了14年,最终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2007的chest杂志上。220名患者放置该滤器,结果显示较低的并发症,55例被安全回收,平均留置时间51 d(6~352 d)[32]。

4.6 Option flter

option filter产品历经3次升级换代,分别于2009年(k081410)、2013年(k133243)、2015年(k143405)被FDa批准。该滤器通过激光切割镍钛合金管一体化制备,可以装载进5F(内径)鞘管内,是目前市场上输送系统规格最小的滤器,可以通过股静脉、颈静脉、腘静脉途径进行放置,但回收只能经由颈静脉途径。输送过程中导丝可以通过滤器(overthe-wire insertion),能够防止释放过程中出现倾斜。国内的首款腔静脉滤器产品(商品名:aegisy,如图1中所示 )也是根据此款产品的构型设计的。

Johnson等报道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中:100名高危Pe病人行option滤器放置后随访180 d;滤器被取出后,随访30 d。结果显示滤器100%成功部署,8例复发性Pe,滤器迁移2例(23 mm),有症状的静脉闭塞/血栓形成3例(一个同时存在滤器移位),无滤器栓塞或折断发生,88%的受试者临床上取得成功。留置时间平均67.1 d(1~175 d)对39例病人行滤器回收,36例回收成功(92.3%)。所有的死亡(n = 17)和深静脉血栓形成(n = 18)均由于已经存在的或并发的疾病,与滤器无关;所有的死亡与Pe无关[33]。

4.7 Crux Vena Cava Filter

这是一款设计新颖的产品,整体上是对称的双螺旋结构,相对螺旋的自膨镍钛合金连接成滤器框,框上有5个组织锚,优化固定并限制渗透; Bi-TrievalTM技术 ——颈静脉或股静脉部署/检索(正弦状回收钩,上有无创等离子球和钽标记带,方便显影);跨管腔过滤设计提供完整的覆盖范围;ePTFe过滤网设计可以捕获大血栓;镍钛丝框提供适当的径向力可以覆盖下腔静脉直径范围17~28 mm。

K120402显示:125例暂时性或永久性危险性Pe复发的患者被纳入一项前瞻性,单手臂,多国临床试验。受试后随访180 d或回收后随访30 d。滤器部署成功率为98%(123 / 125),3例复发Pe(2.4%),无栓塞、移位或折断。有8例新的症状性下腔静脉栓塞(包括5例在回收期间观察到),临床成功率96%。

5 存在问题

从历代VcF的临床使用来看,各种类型的滤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并发症。

可回收VcF去除数仅占总滤器置入数量的48%(从11%~100%),较低的可回收VcF去除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为了便于回收,可回收VcF需要设计成柔软的钩、塌陷的组件及不受约束的支架等特征,不幸的是,这些相同的特征会导致有害的滤器移位、倾斜、疲劳失效、IVc穿透、金属栓子等,这些不良事件增加了滤器回收难度,如果不能成功去除,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威胁;②置入可回收VcF的患者没有返回医院进行滤器去除,这些患者或者失去随访,或者在没有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拒绝去除滤器[34-35]。

截止到目前,有2006例不良事件报告给FDa,其中包括滤器/碎片脱落253例、滤器/碎片迁移215例、部署困难/失败213例、去除困难154例、材料穿孔118例、滤器倾斜95例,还有滤器折断、扩张失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不良事件等。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置入VcF能降低短期或长期的死亡率,而且可能还会增加DVT的发病,原因除了上述一系列不良事故外,还考虑为VcF拦截血栓后对血管的阻塞及滤器本身对血流的阻滞,由于缺少随机试验和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以得出更明确的结果[36]。

6 展望

近年来,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介入器械领域,可降解材料由于具有发挥完作用后可自行消失的特点,这是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这种特点正好可以满足VcF的临床使用要求:VcF在植入早期起到过滤血栓的作用;晚期则随着血栓的不断减少而逐步降解,最后被人体完全吸收而排出体外。可降解VcF的临床使用一方面有望消除永久型VcF植入晚期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另一方面有望消除可回收型VcF给患者带来的二次创伤。与金属VcF相比,可降解VcF的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是一大挑战。随着医用材料、加工技术和新型结构设计的发展,生物可降解VcF将是未来下一代VcF的发展方向。

[1] Sharafuddin MJ, Sun S, Hoballah JJ, et al.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tic and occlusive diseas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J]. Vasc Interv Radiol, 2003, 14(4): 405-423.

[2] 曾炳芳, 谢雪涛. 重视创伤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12): 1101-1103.

[3] Weinberg I, Kaufman J, Jaff MR. Inferior vena cava flters[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3, 6(6): 539-547.

[4] Tschoe M, Kim HS, Brotman DJ, et al. Retrievable vena cava flters: a clinical review[J]. J Hosp Med, 2009,4(7):441-448.

[5] Greenfeld LJ, Proctor Mc. Twenty-yea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Greenfeld flter[J]. cardiovasc Surg, 1995, 3(2): 199-205.

[6] Kantor a, Glanz S, Gordon DH, et al. Percutaneous insertion of theKimray-Greenfeld flter: incidence of femoral vein thrombosis[J]. aJR am J Roentgenol, 1987, 149(5): 1065-1066.

[7] Xenos eS, Minion DJ, Sorial ee, et al. endovascular retrieval of an intraaortic Greenfeld vena cava?flter[J]. Vasc endovascular Surg, 2008 , 42(2): 165-167.

[8] Greenfeld LJ, Proctor Mc, cho KJ, et al. extended evaluation of the titanium Greenfeld vena caval flter[J]. Vasc Surg, 1994, 20(3): 458-4645.

[9] Johnson SP, Raiken DP, Grebe PJ, et al. Single institutio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over-the-wire Greenfeld vena caval flter[J]. Vasc Interv Radiol, 1998, 9(5): 766-773.

[10] Kinney TB, Rose Sc, Weingarten Ke, et al. IVc filter tilt and asymmetry: comparison of the over-the-wire stainless-steel and titanium Greenfield IVc filters[J]. Vasc Interv Radiol, 1997, 8(6):1029-1037.

[11] Greenfeld LJ, Proctor Mc, Michaels aJ, et al. Prophylactic vena caval filters in trauma: the rest of the story[J]. Vasc Surg, 2000, 32(3): 490-497.

[12] Reed Ra, Teitelbaum GP, Taylor Fc, et al. Use of the Bird's Nest flter in oversized inferior venae cavae[J]. Vasc Interv Radiol, 199, 2(4): 447-450.

[13] Wojtowycz MM, Stoehr T, crummy aB, et al.The Bird's Nest inferior vena caval flter: review of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 Vasc Interv Radiol, 1997, 8(2): 171-179.

[14] Ferris eJ. George W. Holmes Lectur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correlative evaluation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aJR am J Roentgenol, 1992, 159(6): 1149-1155.

[15] Thomas JH, cornell KM, Siegel eL, et al. Vena caval occlusion after bird's nest flter placement[J]. am J Surg, 1998, 176(6): 598-600.

[16] Nicholson aa, ettles DF, Paddon aJ,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Bird's Nest IVc Filter[J]. clin Radiol, 1999, 54(11):759-764.

[17] athanasoulis ca, Kaufman Ja, Halpern eF, et al. Inferior vena caval filters: review of a 26-year single-center clinical experience[J]. Radiology, 2000, 216(1):54-66.

[18] Reed Ra, Teitelbaum GP, Taylor Fc, et al. Incomplete opening of LGM (Vena Tech) flters inserted via the transjugular approach[J]. Vasc Interv Radiol, 1991, 2(4): 441-445.

[19] Murphy TP, Dorfman GS, Yedlicka JW, et al. LGM vena cava flter: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early results[J]. Vasc Interv Radiol, 1991, 2(1): 107-115.

[20] crochet DP, Stora o, Ferry D, et al. Vena Tech-LGM flter: longterm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 Radiology, 1993, 188(3): 857-860.

[21] Le Blanche aF, Benazzouz a, Reynaud P, et al. The VenaTech LP permanent caval flter: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a european multicenter study[J]. Vasc Interv Radiol, 2008 ,19(4): 509-515.

[22] Simon M, Kaplow R, Salzman e, et al. a vena cava filter using thermal shape memory alloy. experimental aspects[J]. Radiology, 1977, 125(1): 87-94.

[23] athanasoulis ca, Kaufman Ja, Halpern eF, et al. Inferior vena caval filters: review of a 26-year single-center clinical experience[J]. Radiology, 2000, 216(1): 54-66.

[24] Simon M, athanasoulis ca, Kim D, et al. Simon nitinol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Work in progress[J]. Radiology, 1989, 172(1): 99-103.

[25] Rousseau H, Perreault P, otal P, et al. The 6-F nitinol Trapease inferior vena cava flte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 12(3): 299-304.

[26] The PRePIc Study Group. eight-year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vena cava filt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the PRePIc randomized study[J]. circulation, 2005, 112(3): 416-422.

[27] Smouse HB, Rosenthal D, Thuong VH, et al. Long-term retrieval success rate profle for the Günther Tulip vena cava flter[J]. Vasc Interv Radiol, 2009, 20(7): 871- 878.

[29] Keller IS, Meier c, Pfiffner R, et al.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wo optional vena cava flters[J].Vasc Interv Radiol, 2007, 18(4): 505-511.

[30] Rosenthal D, Kochupura PV, Wellons eD, et al. Günther Tulip and celect IVc flters in multiple-trauma patients[J]. endovasc Ther, 2009, 16(4): 494-499.

[31] Sangwaiya MJ, Marentis Tc, Walker TG, et 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elect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reliminary results[J]. Vasc Interv Radiol, 2009, 20(9): 1188-1192.

[32] Mismetti P, Rivron-Guillot K, Quenet S, et al. a p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of 220 patients with a retrievable vena cava filter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hest, 2007, 131(1): 223-229.

[33] Johnson MS, Nemcek aa Jr, Benenati JF, et al.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etrievable option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a United States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J]. Vasc Interv Radiol, 2010, 21(8): 1173-1184.

[34] Imberti D, ageno W, Dentali F, et al. Retrievable vena cava flters: a clinical review[J].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012, 33(3): 258-266.

[35] Karmy-Jones R, Jurkovich GH,Velmahos Gc, et al. Practice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retrievable vena cava filters in trauma patients: an aaST multicenter study[J]. Trauma, 2007, 62(1): 17-25.

[36] Fox Ma, Kahn SR.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relation to vena cava flter plac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Vasc Interv Radiol, 2008, 19: 981-985.

Vena Cava Filter Products Review

【 Writers 】CUI Shujun, ZHAO Qinghua, LIU Qing, ZHAO Qinghong, SHI Guixin
Beijing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100085

vena cava flter, pulmonary embolism, biodegradable

R 543

A

10.3969/j.issn.1671-7104.2016.03.010

1671-7104(2016)03-0191-07

2015-12-23

崔淑君,硕士,e-mail: shjcui@ametcorp.com

石桂欣,博士,e-mail: gxshi@ametcorp.com

【 Abstract 】Vena cava flter (VCF)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clinical to effciently prevent the pulmonary embolism (P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CF.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VCF,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escribed the clinical behaviour of VCF, and fnally forecas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VCF products.

猜你喜欢
支杆颈静脉滤器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支杆对水下航行体操纵性水动力系数的数值分析
不同回收组套回收超长期时间窗OptEase下腔静脉滤器效果
探针支杆尾迹特性对压气机叶栅性能的影响
单宁酸与牛颈静脉的交联机制研究
花粉过滤器
教学用多功能支架
教学用多功能支架
Aegisy型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颈静脉孔的解剖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