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玲 黄壁彦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发全身缺血缺氧,小儿心搏骤停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也是急诊科救治中棘手的问题,抢救是否及时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我们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心搏骤停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病因致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及复苏护理。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危重患儿发生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进行分析,其中男患儿46例,女患儿54例,年龄1 d-13岁,平均年龄为(6.47±2.14)岁。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心搏骤停4 min-5 min,一般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出现抽搐、昏迷、面色发绀或苍白等。
1.2 方法 抢救方法:(1)复苏方法:立即采取胸外按压或胸内心脏按压,并建立呼吸道的畅通,同时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基础生命支持,按照CAB原则进行。(2)仪器与设备:心电监护、呼吸机、吸痰机以及吸氧设备和各种急救药物。(3)建立静脉滴注通道: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肾上腺素1 mg静注,必要时每隔5 min-10 min重复1次;多巴胺每分钟2 μg/kg-10 μg/kg静滴;阿拉明每分钟静滴0.4 mg;5%碳酸氢钠100 mL静滴。
1.3 心搏骤停时心电图类型变化 (1)室颤: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次/分-400次/分。若颤动波波幅高并且频率快,较容易复律;若波幅低并且频率慢,则复律可能性小,多为心脏停顿的先兆。(2)心室停搏: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心电图表示为一条直线。(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心电图示宽而畸形、振幅低的QRS-T波,频率在每分钟20次-30次。心脏骤停的3种类型可相互转化,但其后果均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故均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1.4 观察指标 心电图类型统计:患者在进行复苏抢救的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类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病因心电图变化类型 呼吸衰竭患儿中,电机械分离与心脏停搏所占比重较大,均为46.2%,室颤所占比重较小,为7.6%;脑功能衰竭患儿中,电机械分离与心脏停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46.7%、43.3%,室颤所占比重较小,为3/10.0%;败血症患儿中,电机械分离与心脏停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50.0%、42.9%,室颤所占比重较小,为7.1%;溺水和中毒患儿中,电机械分离所占比重较大,为66.7%,室颤与心脏停搏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20.0%、13.3%,不同病因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因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
2.2 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 新生儿、幼儿以及学龄期儿童心电图类型均以电机械分离为主,分别占58.3%、41.9%、57.1%,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
在临床治疗中,心脏骤停较为常见,即机体心脏射血功能终止,造成心跳停止、心音消失,可造成患者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心搏骤停为一种常见的急诊疾病,抢救及时对后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2]。
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极高,尽快给予有效循环是复苏抢救成功的关键,能够正确判断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是建立持续有效循环的前提[3]。室颤为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心室停搏即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心电-机械分离为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4]。本研究中,在不同病因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呼吸衰竭、脑功能衰竭、败血症、溺水和中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新生儿、幼儿以及学龄期儿童心电图类型均以电机械分离为主,不同年龄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心电图类型患儿复苏成功率方面,室颤、心脏骤停、电机械分离抢救成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方面,不同性别患儿心电图变化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本院分析,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以缓慢心律及心脏停搏为主,因年龄、病因在患儿心搏骤停的瞬间心电图变化类型能够影响并改变复苏效果,以此制定有效的抢救措施,提高了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5]。
综上所述,缓慢心律及心脏停搏为小儿心搏骤停时心电图变化类型的主要表现,不同病因、组织器官功能衰竭和年龄组患儿心搏骤停瞬间心电图变化类型亦有所不同,并影响复苏效果。
1 黄雪汝, 王瑜. 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8): 5-8.
2 杨爱祥, 方强, 杨静, 等. 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时胸外按压复苏效果的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5):454-456.
3 石宗华, 高传玉, 刘林刚, 等.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2): 99-101.
4 许军荣. 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 安徽医药, 2015, 19(7):1365-1366.
5 申颖. 窒息性心脏骤停心电变化特点及复苏疗效与应激激素变化的关系[D]. 广西医科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