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博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47102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周文博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尤其是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教学形式、教师能力及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中教学工作方面现存突出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各高校重视并加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或选修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但纵观各高校实际情况,该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程建设缺乏多方论证、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全面、课程教学缺乏新颖模式以及就业创业指导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一)理念层面定位不清晰
2007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依照《要求》的规定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对该课程的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等作简要规定,但是在理念层面上对该课程的定位不清晰,引发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建设主体定位不明确,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及监督等环节均不完善,各管理部门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职责概念,出现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混乱情况,导致无法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建设合力;二是课程建设指导理念不科学,部分高校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简单的执行政策规定,并非以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及生涯发展为导向,致使课程教学课时不足、内容杂乱,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甚少;三是课程性质定位偏差。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内被定位为公共选修课、必修课、思政实践课等,课程重心在思想领域和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个体性、实践性,缺少对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创新甚微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展,仍以传统的集中授课为主,相应的,大部分教师更适应传统的一对多授课方式,理论的“灌输”仍是主要教学方式。但是,就业指导课程与传统理论课不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生并不能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作获得学分的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空洞无实际意义。实践教学的创新甚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学与职场实践脱节,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需要一支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担任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学生处教师、专职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组成,教师的知识层次低、实践经验少、教学形式单一、流动性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实效性。当前,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一方面大多非职业教育专业出身,专业功底薄,对课程的认知水平低,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巧;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仅依靠理论自学为学生授课,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暂未形成完备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们往往在教学经验积累阶段就要换岗,兼职教师队伍流动性高,阻碍了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缺失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学科,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缺失是一个新的难题,是一个阻碍该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末考成绩不能完全说明教学质量,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和就业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方能反映教学的效果。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监督与评价主要以高校内部监督、评价为主,将教师视为评价客体,重点监督或评价教师的教学进度、内容和环节,教师在评价学生教学效果时仍以作业形式为主,并未对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程度进行了解,缺少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一)明确课程定位,集中教育合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教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树立良性的职业发展竞争的自主意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通过分析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来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对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其定位应是以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综合持续发展为导向,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实践性学科。各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时不应当以执行政策为出发点,应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业发展特点出发,注重该课程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教育主线进行特色教育,设置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模块、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同时,高校应按照《方法》提出的要求,逐步实现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转变,明确该课程的所属学科门类,以便对该学科进行深度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生涯的结束意味着职场生涯的开始,提前进入职场实习或模拟职场实习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就业技能和知识,有利于他们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的也是如此。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主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精确制定实践操作环节丰富的课程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以培养就业技能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核心,贯彻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课程设计理念,按模块教学,针对性制定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更具有适应性,更加贴切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课程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统一负责教学管理,强化领导组织,有利于实现教学流程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一体化”。再次,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围绕强化咨询与引导、强化专业教育、强化政策教育等内容,发展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开辟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师资投入,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
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发展、提升的强有力保证。除政府部门加强对课程投入资金外,高校层面在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方面需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专业化原则,选拔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能力的专职教师,并注重教师的政治素养、社会资历、创新能力以及教学团队之间的互补性。二是多样化原则,应遵循来源多样的特点,在甄选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位老师的学科背景、年龄结构、研究方向等,根据个人研究专长设计教学模块。三是持续性原则,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开拓教师队伍的视野,提升其职业能力。
(四)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的常见教学评价体系着重于教师课堂教学监督与评价,评价主体为教学主管部门和学生,评价指标繁琐往往繁琐而表面化,教学评价或监督的真实效果得不到体现。与传统理论课不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极强,传统教学监督与评价的指标无法反映、衡量教学效果。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以往的教学态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外,更应从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入手,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程度为着力点进行评价。
当然,仅通过量表或问题去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不够的。“过程评价”的地位需要提高,通过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企业第三方评价、社会评价三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前对教师教学整体计划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与内容进行评价,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毕业后对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真实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因此,只有将各方评价信息科学结合,才能构建起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朱新华,金文斌.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 :98-100.
[2]梁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探析[J].高校论坛,2009(6) :30-3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5-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