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坤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说文》糸部字与古代丝织工艺
牛晓坤*1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体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习俗。《说文解字》糸部的字大多与纺织丝麻等有关,本文通过糸部字来看古代丝织工艺。
关键词:说文;糸部;丝织
糸,《说文》:“细丝也,像束丝之形。”从这句话可以推知“糸”这一部首的字其意义应该是与丝织有关的,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糸部字中与丝织有关的字。
一、糸部字中与丝织有关的字
第一描写丝织工艺的字,如缫、经、综、织、绝、绍、练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字义来体会。“缫,绎茧为丝也。”指把蚕茧煮沸抽丝的方法。“经,织也”指纵线编织。“综,机缕也”指织布机上的线并使之交错开合。“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绝,断丝也”用刀断丝为二之意。“绍,继也”是继承、接续的意思。“练,湅缯也”是将生丝放进水中熬得柔软洁白。
第二描写丝线的字,如绪、缅、纯、纪、级等。“绪”《说文》:“丝端也”就是丝的头绪。“缅,微丝也。”细丝之意。“纯,丝也”是丝线之意。“纪”:“丝别也。”是丝的另一头绪。“级,丝次第也。”是不同等级的丝。
第三描写纺织品种类的字,如缯、纨、绮、缣、绨、缦等。“缯”《说文》:“缯,帛也。”是帛这类丝织品的总称。“纨,素也”细绢。“绮,文缯也”指有花纹的丝织品。“缣,并丝缯也。”是一种用双线织成的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绨,厚缯也”就是很厚的丝织品。“缦,缯无文也。”是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二、从糸部字看丝织工艺
语言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因此它往往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文》糸部字中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纺织工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及以前丝织业发展的大致情况。
(一)糸部字与古代的丝织业
要想把丝制成布帛衣物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这些工序在《说文》中也对他们做了记录。如:“绎”、“缫”。这第一道工序便是抽丝,即缫丝,《淮南子·泰族训》中记载:“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也就是说抽丝是把蚕茧放在热水中,从一个头开始,把抽出的丝缠在丝筐上或是轱辘上。《说文》还对抽出的丝进行了分类:“缅,微丝也。”是细丝的意思,“纥,丝下也。”是下等丝。抽丝后即进行添绪接绪。《说文》中记录了一些含有承接和断绝意义的字,如:“绍”、“绝”,“继”是继续,:“继,续也。”“缵,继也。”接续之后把丝加工成线就可以织布制衣了。这样便出现了花样繁多的丝织品,如“繻”、“綮”是纹理细密的意思,“縳”、“缟”是颜色鲜亮的丝织品。发达的丝织业引导了人们对服饰的重视,《说文》中记录了大量反映服装、饰物的字。上衣带称“紟”,下衣带为“繑”。为了美观,人们还对衣服进行装饰,即“缘”。
自唐代中期起,我国的丝织技术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新技术代替了旧的因素,并且对于丝织业的记载也更加详细,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找到它的影子,如煮茧一词就出现在唐代的诗歌中:“茅厨煮茧掉车声”,“择茧缫丝清水煮”。此时对于煮茧工艺的主要要求是水质和水温及水煮的时间,水质的关键是清,这一点从上述诗句中也可看出,到明清时期,这一点更为重视。唐代以前的史书记载,尚未见有缫车的名称正式出现。到唐代手摇缫车成为主要的缫丝工具。宋代的缫丝技术发展较快,出现了较为复杂的脚踏缫车。元代缫丝工艺在宋代南北有所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鲜茧干燥处理分为日晒、盐绝和笼蒸三种,以笼蒸法最好,为元代所创。到明代,北缫车与冷盆相结合,成为后代缫丝技术的主流。到清代,其所用缫车被称为嘉湖丝车。我国的丝织技术非常发达,自古以来不断地发展更新,进而也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二)糸部字与古代染色业
古人“观晕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由此染色业勃然而兴。在糸部字中就包含了较多的颜色字,色谱也极其丰富,彰显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染色水平。如:“綪,赤缯也,以茜染,故谓之綪。”“綟,帛戾草染色。”段注:“艸部:‘戾艸可以染留黄。’染成是为綟。其色黎黑而黄也。”由以上的字可以看到:当时染色业以植物染料为主,茜可染綪,戾草可染留黄。在周代,“染人”是负责为丝帛染色的官职,《周礼·天官》:“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要想得到颜色鲜美的丝帛必得经过春天的暴晒,夏天染成纁色和玄色,秋季则染五色,冬季将所染之丝帛献于朝廷。《周礼·地官》中有“掌染草”之职:“掌以春秋敛染草织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染草就是植物染料。至汉代,染色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汉赵岐《蓝赋》序云:“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染料的大规模种植。染色官职的完备,染色技艺的成熟为五彩斑谰的色彩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染色业的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自商周至南北朝,我国的染料以国产为主。红色染料以茜草为主,也会使用矿物染料朱砂;蓝色用蓼蓝、菘蓝;黄色则用黄栌、栀子。染色工艺多采用媒染法,(媒染法是通过某种媒介物把颜色染于织物而达到染色目的的方法),主要的媒染剂是草木灰和含铁物质。史书对于后代染色业的发展记载很详细。自汉魏时期起,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增多,各种新的植物染料逐渐输入中国种植,并逐渐应用于中国的染色业。唐代至明朝,红色染料以红花和苏木为主,染色工艺使用酸性染法和媒染法,蓝色染料则更多使用木蓝,黄色染料以槐花为主,媒染剂也多用明矾来代替草木灰。清朝,化学工业发展,化学染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植物染料。
本文只是对糸部字的一个简单探讨,糸部字中还有很多问题由于能力有限没有探究出来,比如糸部字中有很多与绳索有关的字,这又说明了什么样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4.6.
[2]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
[3]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纺织与矿冶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4]刘明荷.从《说文解字·糸部》管窥中国古代文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5]郭爱平.从“糸”字汇的类化看中国古代汉字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牛晓坤(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字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