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能否颠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
——慕课”辍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6-02-05 00:34王爱婷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王爱婷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00



在线教育能否颠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
——慕课”辍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王爱婷*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00

摘要:2012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迎接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被称为“慕课”元年,“慕课”的迅速发展给各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相应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来说包括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等相关问题;微观层面涉及到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慕课”在为高等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学习质量与高辍学率的问题;第二方面是学分认证及社会认可度的问题;第三方面是“慕课”自身发展的成本与收益的博弈问题。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都需顺应时代的变化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慕课”;高等教育;在线教育;高辍学率

一、“慕课”的内涵及学术发展趋势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2008年第一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慕课”)在加拿大产生,此后“慕课”凭借其简单、低廉、优质等特点在全球迅速发展,进而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冲击。[1]在中国知网的学术趋势搜索中输入关键词“慕课、在线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得到关于四个关键词的学术趋势,“远程教育”起步早,但是发展趋势呈下降状态;“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发展均早于“慕课”,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慕课”的发展速度较快。“慕课”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全新尝试和探索,而且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可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的数据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为研究各种教育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基于学习者的数据,分析了学习环境、课程参与度、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学改进的相关意见”。[2]

二、“慕课”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

2014年中国大学MOOC上线,完整的在线教学模式支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学生、社会学生者的个性化学习。与中国大学MOOC合作院校地域覆盖全国,合作的985高校超过75%,211的高校超过50%。[3]由此可见“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在“慕课”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对自身发展的SWOT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S”即strength竞争优势: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慕课”虽然为教育改革带来很多创新点,但是它自身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无法解决学生学习的孤独感、社交体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资本的积累等方面的问题。而这正是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所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他认为当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和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个体处于团体当中时会产生积极的能力,校园学习生活中师生、同学之间在进行团队合作,因此人们在精神上不会感到孤独同时促进学习的效率。

“W”即weakness竞争劣势:“慕课”将颠覆传统高等教育的支持者认为“慕课”已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教育革命。[4]“慕课”来袭犹如一场海啸,它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围墙,它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高等教育中一些低效率的课程将会被取代,现在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不利因素即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而“慕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慕课”与视频公开课的区别在于它有学生参与、及时反馈、作业讨论、评价系统、学习测试、认证证书等,而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生参与学习得到的成就感相对来说较低。

“O”即opportunity机会:“慕课”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教育资源低成本均衡共享提供契机。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慕课”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来自精英高校的精品课程,同时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和品质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均衡发展和效率优先的问题,那么“慕课”为我国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扇通往公平与品质的门,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机会与“慕课”学习平台进行有效的合作,这样的行为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T”即threat威胁:“慕课”的迅速发展给各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相应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宏观角度分析包括高等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等相关问题。在“慕课”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建立新的制度,高校办学效率下降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从微观角度分析涉及到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根据中国大学MOOC网站介绍课程从设计到课程结束,教师的工作需经历从课程选题、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上线、录制剪辑、课程拍摄、论坛答疑、作业批改、颁发证书。这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说存在很多技术阻隔,对于团队能力有限的高校来说,完成一次“慕课”的课程教学比正常在高校的工作任务要繁重很多。这无疑是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考验。

三、“慕课”高辍学率背后的冷思考

“慕课”的优势在于适应了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现在各个国家不仅需要有技术、接受过良好培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还要求这些人力资源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高效的工作能力,由于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不可能一次学习终身受用,这就要求提供知识学习的机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可持续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慕课”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上的要求,但是它自身的发展仍然面临课程质量与高辍学率、学分认证及社会认可度、成本与收益的博弈的问题。

第一方面是学习质量与高辍学率的问题。与中国大学MOOC合作院校地域覆盖全国,合作的985高校超过75%,211的高校超过50%。由此可见在“慕课”上学习的课程质量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学生的学习质量无从得到保障,因为“慕课”的学习无论是上课还是讨论或是考试,这些都离不开网络平台,这对于大部分不善于使用软件及网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容易放弃学习。2013年课程完成情况:67%一门都没完成、16%所选课程不到一半以上完成了、12%所选课程大部分上完、6%所有都完成了。由此可以看出“慕课”在快速发的情况下仍然面临高注册率与高辍学率——“双高”的局面。阻碍学习者完成学习的原因有很多,从个人角度来看主要是学习时间有限、学习毅力不足、语言障碍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社会认可度低。

第二方面是学分认证及社会认可度的问题。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尝试与“慕课”平台合作,完成课程即可获得申请该大学学位的学分。在中国大学MOOC与一些企业合作,该平台证书现已获得猎聘网、Linkedin(领英)、周伯通招聘等求职招聘渠道的认可,获得证书后可一键添加简历至这些网站。虽然证书能够证明人力资源在某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慕课”学分及证书的认可度、认可范围任然很局限。无论是学分认证还是社会认可度方面都是未来“慕课”需要直面的严峻问题,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够使“慕课”证书具有更高的价值。

第三方面是“慕课”自身发展的成本与收益的博弈问题。“慕课”虽然提供高等教育课程的学习,但是它实质上并不等同于高校,在为我国教育资源低成本均衡共享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自身发展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但是“慕课”怎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在课程学习仍然免费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发展外延服务以缓解自身发展产生的成本呢?目前在我国“慕课”的纸质证书向学员收费,电子版本不收费,这要结合之前我们说的“慕课”存在“双高”的矛盾问题,这就造成在后续真正能够得到证书并需要纸质证书作为工作证明或学分认证凭证的学员占注册人数的比例很低,也就不可能为“慕课”自身发展提供利润,因此“慕课”自身发展的成本与收益的博弈问题值得关注。

四、总结

“慕课”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指南针。笔者的结论是“慕课”不会颠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慕课”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习质量与高辍学率、学分认证及社会认可度、成本与收益的博弈等。“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未来的学校并不会完全转移到线上。从网上购物的发展的来理解高等教育不可颠覆的事实—2003年5月10日有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办了淘宝网,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慢慢接触网上购物并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直到今天为止已近14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体店铺的发展虽然受到网上购物发展的冲击,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消失。由此可见,“慕课”能否颠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问题应该理性对待。首先,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从而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其次,对于“慕课”来说应该从学习质量和高辍学率、学分认证及社会认可度、成本与收益的博弈等角度解决未来的发展的问题。最后,“慕课”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并不存在高等教育被颠覆的可能。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都需顺应时代的变化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韩园园.美国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5-5-27.

[2]Jennifer DeBoer,GlendaS.Stump,Daniel Seaton.Diversity in MOOCStudents’Back-grounds and Behaviors inRelationship to Performance in 6.002x[J].Learning International Network Consortium,2013,7:1-9.

[3]中国大学MOOC[EB/OL].http://www.icourse163.org.

[4]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作者简介:王爱婷(1991-),女,黑龙江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66-02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慕课高等教育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