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正义”问题*

2016-02-05 00:34张亚飞胡梦珂梁超锋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正义

张亚飞 胡梦珂 梁超锋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探寻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正义”问题*

张亚飞**胡梦珂**梁超锋*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正义”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所追求的,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近些年来的中国社会中频频出现的“非正义”现象似乎扯了历史的倒车,这种令国人所困扰的“非正义”,究竟是单纯国民素质下降还是某种社会存在的必然值得探讨。

关键词:社会道德;正义;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转型

一、“正义”问题的回顾

“正义”起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意为社会各等级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将平等视为正义。罗尔斯著有《正义论》,将“正义”归纳为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方式。

二、中国社会“非正义”的现实

自从当年小悦悦事件出现以后,中国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道德危机全面爆发的时代,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纠结,天价捞尸的利益与无情,官员贪污,学术腐败,无数的“非正义”事件的发生,一次次地刺痛着国人的神经。人们斥责那些人素质低下,却忽视了道德素质背后的根源所在。

三、“非正义”存在的原因

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历代中国人的性格、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同样产生着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违背同一律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中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想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内在文化和制度构架,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忠孝思想形成的根基。但是家国同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逻辑矛盾。家所讲求的是情,而国是由法、制度所维系,假设家人犯了法,举报与否就成为了忠与孝、国与家的两难选择,这样困难抉择就构成了中国人性格的矛盾。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仁爱”在为中国人提供行为准则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困境。传统道德所讲的是“仁”,所谓仁者,仁者爱人,然而根植于血亲伦理的道德文化被血缘的亲疏与地缘的远近所左右。逐渐就演变成了在熟人圈里讲道德,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一旦遇到了陌生人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亲亲有术,爱有等差。这样,满口的仁义道德就成了人们伪善的面具。

再次,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为道德冷漠提供发展的温床。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将明哲保身作为处世哲学,虽然外在表现为整体本位,重义轻利,但究其实质而言,还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传统道德观要求人们遵循社会规范,以义制利,其实质是一种对强者利益的维护的方式,而人们愿意遵循这种规章制度和宗法关系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强压,更是因为从集体中能取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旦涉及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并且无法从中得到好处时,人们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者心态就会主导人们的行为选择。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文化冲击

当代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发展转型的阶段,由此给人们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也是深刻持久的。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开始多年,但是相应的制度和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由市场经济带来的信用危机迟迟未能解决。恩格斯说“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中充斥着不法竞争、营私舞弊的现象,假冒伪劣产品也频频曝出,给市场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深深影响着社会道德状况。市场经济中的商徳失范逐渐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引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

同时,社会的转型明显体现在由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关系转型中。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有的集体模式、家族模式,使得社会个体之间的传统情感依附性减弱,人际关系建立在物质形式的依附之上,各种利益的枷锁使人们无暇重拾“温情”,由此在面对道德行为选择时,即便一些人选择了“善举”,也会被称为“炒作”、“作秀”来大肆批判。这样一个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阶段,旧有的用以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道德调节机制,以此来实现社会和谐。

当然,要建立机制就必须进行完善的制度建设。在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中,个人要通过“公意”才能实现自身的权利和价值。那么,个人的这种“公意”,也就是群体正义,必定是出于私心,为了实现对自身的关照,因此,制度规范的建立就成为了必须,法治就成了必然。良知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规范在人心中的内化,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规章制度建立的合理与否的体现。爱尔维修说“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下,要劝人从善是徒劳的”,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就不存在盗窃行为;若奖惩制度完备,就不存在善恶反向报偿现象;如果法律制度不存在漏洞,那么一切投机行为也就无从开端。

[参考文献]

[1]朱勇.道德的正义内涵及其形成途径——兼论多重视角下的自律和他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05:55-59.

[2]杨方.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4:15-21.

[3]窦炎国.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J].伦理学研究,2008,01:57-62+72.

[4]沈晓阳.道德正义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7.

[5]沈晓阳.体制正义·法律正义·道德正义[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04:87-93.

[6]佀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8-75.

[7]万晓飞.儒家与罗尔斯正义观对比分析[J].天中学刊,2010,06:51-57.

[8]张洪高.正义及相关概念辨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1,06:3-5.

作者简介:张亚飞(1993-),男,河南洛阳人,汉族,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胡梦珂(1994-),女,河南新郑人,汉族,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梁超锋(1993-),男,河南驻马店人,汉族,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46-01

河南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50313),项目名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道德的伦理审视。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双城记》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