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钢琴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研究
洪学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西方乐器钢琴在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意蕴,在世界钢琴艺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以人为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自强不息思想、和而不同思想等方面,探究了钢琴作品中我国传统思想的体现。进而又以《阳关三叠》和《二十四诗品》为了,阐述了钢琴作品中我国传统文学的体现。希望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华的不断交流融合。
关键词:钢琴作品;传统文化;思想;文学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钢琴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开始,我国钢琴创作已经有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创作发展中,我国钢琴创作者出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钢琴艺术的进一步探索,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在钢琴创作中有机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促使钢琴作品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这种体现不仅展现了我国钢琴创作者对钢琴艺术的不断探索,也表明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思考。极大地丰富了钢琴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远神、尊天、重人”的文化取向早已形成,这种理念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并将人的力量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动力。这种思想在不断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钢琴创作者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际创作中,使钢琴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精神。增强了我国钢琴艺术的民族性。例如《解放区的天》、《黄河》、《快乐的节日》、《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形象的展现了我国儿童在新时代的快乐生活。《黄河》则生动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抵抗外敌侵略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解放区的天》呈现了解放区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些作品以“小群体”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的展现了我国人民的人格尊严和群体理想。这种“以人为本”价值思想的传达,不仅是我国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钢琴艺术不断丰富的内在需求。它可以有效增强钢琴作品的时代性,提升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天人合一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家学说都有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究和阐述,庄子、老子、董仲舒都曾就这一理念进行深入思考。道家创始人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它认为人作为个体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改造自然应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我国许多钢琴作品中都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例如台湾作曲家江文就在钢琴创作中融入了这一理念,使钢琴作品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欣赏性。比如,他创作的《台湾舞曲》,就以抒情曲风为基础,同时融入许多幻想性音乐元素,让听众在欣赏钢琴作品的过程中仿佛走进大自然,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黎英海先生改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进而创作了《夕阳箫鼓》,原诗用精巧动人的句子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等景物的优美情态,以动人的清新风格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深入研究该诗,并采用不同创作手法展现诗中不同的情绪变化与景物描写。他在引子部分采用了同音反复、散板的手法,促使声音呈现出由远及近的效果,营造了一种朦胧虚无的音乐意境。第二小节则用琶音模仿了江水的流动之态。这种繁复多变的声音,使整首钢琴作品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作者用自己独特的钢琴创作手法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增强了钢琴作品的艺术张力。
(一)对《二十四诗品》的体现
《二十四诗品》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作品,旨在“以诗论诗”,作者运用形象的阐述方法与理论,以传统诗歌形式总结了24种诗歌品格。这种思维模式使原本抽象的诗歌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对品读诗歌具有重要帮助。司空图的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促使我国诗歌研究实现了新的发展,更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形式。林华则运用自己的音乐才能,将《二十四诗品》中的各种风格与意境,以赋格钢琴曲和前奏曲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为我国钢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鲜元素。在整套的钢琴作品中,每首钢琴曲都具备相应的诗歌意境和音乐形象。比如,钢琴曲《典雅》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其主题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且采用了十二音作曲法。受众在欣赏这套钢琴曲的过程中可以自然领略到《二十四诗品》的诗歌意境。
(二)对《阳关三叠》的体现
作曲家黎英海在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钢琴曲。而原作则是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演变而来。这首诗歌中生动描绘了“客舍”、“朝雨”、“柳色”、“轻尘”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时的动人场景和真情实感。唐代琴歌在改编过程中以这种感情为主线,用动听的旋律反复吟唱,极富感染力。黎英海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变奏曲形式,用反复手法将作品主题贯穿在高、中、低的声部中。这就使原本较为单一的主题更加深入。在保持原作情感的基础上,运用变奏曲的丰富旋律,进一步展现了人物的眷恋之情和内心独白,实现了传统文学与钢琴艺术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胡腊妹,李勤.江西当代民间音乐文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
[2] 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3] 范立芝.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气与韵[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
[4] 田连印.关于发展民族音乐的思考[J].林区教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