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性远近关系的鉴定
——之不同著作之间的比较

2016-02-03 08:37鹿海燕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调性

鹿海燕(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调性远近关系的鉴定
——之不同著作之间的比较

鹿海燕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在音乐技术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以一个调性为中心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不可能从开始到结尾都是一个调性,中间可能出现多次转调。从而出现了新调与原调之间的远近关系。本文从几本和声著作中对调性远近关系进行阐述,并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从实践上对调性远近关系应用规律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调性;远关系调;近关系调

转调在表现音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在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向不同方向转调,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是不同的。但是,对于调性远近关系的基本划分方法作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平时的音乐技术理论学习中,我们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调的远近关系?在许多和声学著作中,均曾述及调性远近关系的理论。本文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体系的和声理论对调性远近关系进行解释与分析。

一、瓦尔特·辟斯顿(1894-1976)《和声学》(1979年,中译本由丰陈宝译沈敦行校)

这本和声教程中第八章“转调”中提到:“所有的调在彼此间都是有关系的,只是关系的程度有深有浅。”“调的关系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以两调间的共同音的多寡为根据的。”这也就是近关系调,就是比原调多一个或少一个升号(或降号)。在调性远近关系的分类上他主要是按照调号的多少关系来分。

二、勋伯格(1874-1951)《和声的结构功能》

勋伯格的和声著作与一般传统的和声教程有较多的差别。第九章“远、近关系的分类”中认为根据19世纪以前以及大部分19世纪的有调性时期的作曲家们的写作习惯,调与调性之间的关系可分类为直接近关系、间接近关系、间接关系、间接远关系、远关系五类。他认为:“第一类直接近关系,因为所有这些邻域都有五个音(或六个音)和T共同的。第二类间接近关系,因为所有这些邻域和第一类的邻域或主音上的小调邻域接近的,并且有三个或四个音是和T共同的。第三类间接关系,因为所有这些邻域比第二类远,而且它们是通过第二类和T发生关系的,和T之间的共同音的数目也是微不足道的。第四类间接远关系,因为这五个邻域是按照①多利亚调式是下属音上的下中音小调;②上主音是下属音上的下中音大调;③那不勒斯是下属音小调上的下中音大调;④降中音大调上的属音是下属音上的下属音;⑤降中音小调上的属音上的小调是下属音小调上的下属音小调。第五类的远关系,是所有其他邻域。”勋伯格属于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在调性远近关系这个问题上与其他人的看法不太相同,他主要是按照新调与T的之间的共同音的多少来定。并提出三度关系调理论。

三、柏西·勃克《和声处理法》

该书中提到初级转调与高级转调,而并没有明确地解释什么是远关系调,什么是近关系调。

四、柏西·该丘斯(1853-1943)《和声学》

在该书第三十一章中提到调的关系与音的关系一样,可用五度音程来测量。调关系的远近可凭调号的多少来判断。“五度循环圈中,每一个调都被另外五个调(大调或小调)包围着。这五个调,称为该中心调的随从调或近关系调”。一个调的上、下五度关系与它们的平行调属于近关系调。“中心调除上列五调之外,尚与其他少数调多少发生关系,这些调称为远关系调”。

五、沈一鸣《和声学新编》

在该书第二十四章“转调”提到调性关系。他认为在十二平均律中各个调性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调性之间有远近之分,两调之间相差一个升降号为近关系,相差二至六个升降号均为远关系,超出六个调号实际上是少于六个调号的等音调关系。”

六、桑桐《和声学教程》

在该书中,他称:“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的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近关系调。凡新调的主和弦是原调变音体系各级大、小三和弦者,是远关系调。”可以用调性关系五度圈来表示。外圈为大调,内圈为它们的关系小调(平行小调)。”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调性的上、下五度关系与它们的平行调属于近关系调。其他属于远关系调,而在远关系调中,根据它们与原调主音的音程关系,按五度圆周的顺序,区分为:上、下大小三度关系及其平行调;上、下大二度关系及其平行调;上、下小二度关系及其平行调;增四度(或减五度)关系及其平行调。”

七、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斯·叶夫谢耶夫、符·索果洛夫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中文版出版译者朱世民,增订重译本,译者陈敏)

这是一本对我国和声理论、和声教学影响较广、较深的一部和声教材,对我们在理论与和声写作上具有指导的作用。在书中第五十一章提到:“不同的调性之间的功能关系是根据其主和弦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有共同和弦而定的。

以此为根据,可以把调性之间的远近关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关系调是以自然音体系为基础,包括了六个功能上最接近的调。每一个大调或小调有四个二级关系调,它们之间有两个共同和弦(不是它们的主和弦)。二级关系调之间相差两个调号。每一个大调或小调有八个三级关系调,它们之间只是在和声调式上有一个共同和弦(它决定了它们的主和弦之间的关系)。大调或小调的四级关系调(远关系调)有五个(不考虑等音变换),它们的主和弦之间的功能关系复杂,无论在自然调式还是和声调式都没有共同和弦。

八、总结

以上介绍了几部不同时期和声学著作中关于调性远近关系的阐述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作者对于调性远近关系的共同点和相异之处。辟斯顿、沈一鸣、该丘斯与桑桐的和声著作中关于调性远近分类中都提到了按调号的多少来判断调性的远近,比原调多一个或少一个调号,我们称为近关系调,而其他调我们称为远关系调。其中该丘斯与沈一鸣的观点相同,他们都是按照五度循环圈的关系来区分远近关系。

而伊·斯波索宾把调性的远近关系分为四类,他是根据调号的多少与是否有共同和弦这个两个关系来判断,但三级关系调与四级关系调按是否有共同和弦判断远近关系时却比较模糊。柏西·勃克在书中只是出现了近关系调这个词,但是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所认为的近关系调也就是原调的属调与下属调。勋伯格的观点与其他几位作者都不相同,他所提到的三度关系调是其他传统和声著作中从未提到的。

在这些著作中,桑桐的《和声学教程》是对于调性远近关系解释比较清楚的,他提到了可以用五度循环圈来表现调性远近关系,也可以根据新调的主和弦是否原调的自然音体系的各级大、小三和弦来判断是否是近关系调。或新调的主和弦是否原调变音体系各级大、小三和弦来判断是否是远关系调。

调性远近关系的鉴定主要还是概念上的区分。要弄清判断的依据,便可以掌握如何判断远近关系调。

参考文献

[1]柏西·该丘斯.和声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

[2]柏西·勃克.和声处理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阿诺德·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瓦尔特·辟斯顿 .和声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6]沈一鸣.和声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7]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8]邱晓枫.调、调性级转调概念论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

[9]刘松林.关于调、调性、调式的论述[J].美与时代,2003.

[10]刘永福.“移调”与“换调”概念之辨析[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11) .

[11]彭浩宇.对四本国内和声学教程的教学内容的比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12]邹承瑞.调性分类及转调的共同和弦[J].成都四川音乐学院1990(1).

[13]唐艺华.调性关系的一次变格——勋伯格传统和声理论关系中.调性关系的研究[J].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浅析奏鸣曲式结构中呈示部副部调性的一般规律
序列与调性的融合——论20世纪下半叶序列音乐的发展
浅谈调式系统的发展及无调性和声连接的使用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的调性组织结构特征
谈“调性”
谈“调性”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