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
陈若伦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大学里的音乐教育专业肩负了培养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教育者的重任。作为表演者,需要用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将音乐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身为教育者,要向学生传递音乐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品格。在生活中,音乐所具备的艺术性特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作为大学的一门专业学科,人们却往往会忽略掉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更为注重的是乐器的弹奏、合唱中如何指挥、歌曲如何谱写等技巧性的知识,人文修养的缺失会让音乐的魅力大打折扣。新时代下的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音乐灵魂
人文素养,从字面上不难理解,“人文”即政治、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科学,“素养”即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人文素养是指对人文科学的学习和钻研能力,以及从中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核心的一种精神,即人的内在品格。我们常说,音乐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是有灵魂的。这个“生命、感情、灵魂”便是人文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音乐的根,只有从“根”上长出来的音符、线谱、歌曲、声音,我们才能说音乐是有魅力的。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去彰显能力,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精神和信仰,是对人的思想、感情、价值的关怀,它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德行”。人文精神可以引领着音乐向宽广的、充满希望的方向去发展,从而提高音乐的艺术美感以及人们的艺术修养。
(一)人文素养是新时期音乐教育中的必然需求
重视知识技能,忽略人文修养已经是大学音乐教育中的老现象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音乐表演者,他所表演的,也只是音乐的躯壳而已。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家”,就是因为他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品格令人敬仰,他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对音乐中蕴藏的感情和内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家和音乐的关系,就像是朋友知己,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
现在许多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都非常年轻,并且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教育,各种乐器及乐理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最终所讲出来的内容却空洞乏味,呆板无趣,学生完全体会不到音乐的精神和热情。不是老师不会讲课,也不是老师不懂音乐,而是心里缺少文化艺术素养的支撑。一位没有人文精神的老师,他所讲述的音乐,只能是皮毛。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表演人才和教育人才。同时,“表演和教育”也是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主要的两个途径。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人文素养的教育者和表演者,能够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泱泱中华五千年,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包罗万象的丰厚文化底蕴。音乐作为艺术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印记,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强调的是艺术的品味和修养,而不是艺术的技能技巧。音乐是一种艺术,理所当然地,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强调的应该是音乐的人文素养,而不单单是音乐的技术技巧。
(二)文化共性与音乐个性的均衡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便能完成的,它是长期的、复杂的,它需要生活和岁月的积累沉淀,需要人们在经历中去反省、去感悟,通过不断的历练,最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教育没有捷径可寻,甚至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让人文教育的成果立竿见影地展现出来。人文教育需要环境,目前看来,在大学中并没有完全建立起这样的环境。人文教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一种正面的影响,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会不经意地、无意识地想到“人文”这个概念。
作为普通的大学生,学习音乐专业当然也包括了学习文化知识,这是大学教育的共性。但是另一方面,音乐专业又有它特殊的要求,这就是作为“专业”的个性化特点。我们说人文素养在音乐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这不代表要无限度地去强调和重视人文教育,从而轻视了音乐专业的个性化和特殊性。这样就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文化的共性,从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独有的艺术性的特点,这无异于舍本求末。既然把音乐当成一种专业去学习研究,首先要满足的必然是专业的要求,以此为前提,我们再去逐渐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
为了追求人文素养,从而盲目增加文化课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毫无针对性、一厢情愿地增加那些“大文化”课程,并不能给音乐教学带来正面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增添许多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只重视专业培训,不重视文化熏陶,更不能只看重考试结果,不在意学习过程。人文素质应该既看重眼前,又放眼未来,只有把目标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意义,它会让学生对文化素养的理解从“不知”过渡到“知”,从知之甚少再到逐渐深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作品、分析作品,最终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提高自己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及判断力。
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上来讲,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当面对某些重大事情时,能够保持理智和清醒、内心坚定,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具备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当今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更是21世纪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时代所需。当今时代对学生不断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自身更要有深厚的文化沉淀。
(一)优化课程,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越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越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因为只有足够深厚的文化积淀,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才会深刻,演出才会好看、让人回味无穷。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修养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认识落实到实践中,甚至可以归于教学计划里,设置适量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学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积累起一定深度的文化底蕴,让文化去影响音乐创作,让音乐创作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升华,以此达到文化与艺术的融汇贯通,真正实现将人文修养的理念渗透进音乐专业的教学中。
(二)创造人文素质的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的教育不是说教式、灌输式的,它更多的是依赖周围环境的熏陶。大学里的校园文化,正是一门环境课程,也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洋溢着朗朗读书声的大学校园,每时每刻都在激励人们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去努力。充满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会让人时刻处于一种正能量的熏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式,比如系列讲座、知识竞赛、开展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参观人文景点景观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着重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
从事音乐专业教育的大学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乐理知识,更要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音乐教育领域,要拥有令人信服的专业能力,要做“专家”,而在知识储备上,则要成为“杂家”,除音乐之外的各个知识文化领域都要涉及到。如此,才能达成人文素质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跟着老师来的,如果老师具备人文精神,非常有人格魅力,那么学生一定会在他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四)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发掘人文要素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老师要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质量观,进而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成才观。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从各类学科中去发掘人文教育的要素,尤其是文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更要充分利用。与此同时,必须摒弃以往那种背题、圈书、划重点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文科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在赏析中去体验和感悟,在感悟中真正领略到人文精神的力量,让学生从原先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转变成主动地去享受知识,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证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精神信念和政治信仰,使学生具备独立判断、思考、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下,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种方式,它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育人”,而并非单纯的“育才”,通过美育的方式去实现对学生的塑造和熏陶,这就是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因此 ,它的过程应该始终贯穿着美与审美的因素,是一种令人舒适的、由内而发的审美过程,并且十分具有美感。对于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如此,学生的情感、意向与思想才会受到音乐的影响,从而提升艺术品格,提高自身对艺术的鉴赏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桂生.加强大学音乐教育 培养创新素质人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05).
[2]张玲,刘纪秋.完善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