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

2016-02-03 09:29张庆果
黄河之声 2016年4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张庆果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浅谈“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

张庆果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中,“三结合”声乐教学方法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它对我国音乐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多方面去分析“三结合”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

关键词:三结合;声乐;教学;创新特色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武秀之教授提出了“三结合”理论,它影响着后来我国的声乐教育,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结合”教学思想的创新性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三结合”教学思想打破了我国过去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体制,其思想的创新特色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其创新性体现在哪里,是本文所要阐述的。

一、中西结合,融古贯今

在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较为长的时间里众多学者对于中西方音乐的认识是不准确的。在那样一段时间内,有学者一味地抬高西方美声唱法在国内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他们认为美声唱法是唯一科学的唱法,这样的观念就会使民族声乐的唱法渐渐退出我国声乐教育中,致使民族声乐唱法的地位逐步降低。而另外的一些学者则一味地排斥西方的美声唱法,坚持民族声乐的唱法才是中国声乐教育的主流,不支持美声唱法融入到中国的声乐教育中。这种看法又会使我国的声乐教育不能吸收民族唱法以外的新的唱法,这不利于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这两种观点对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看法都是不够理智和准确的,都是过于片面的。武秀之的“三结合”教学方法的提出,则弥补了这两种观点的缺陷,它是一种全面平衡的方法。“三结合”声乐教学方法,冲破了不同唱法之间的界限,填平了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腔之间的鸿沟,发现了科学发声的共性和规律,更新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观念。找到了看待西方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新视角——融合与互补,使得中西方唱法能够得以结合在一起。我国传统民族唱法能够吸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优点和精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唱法,能够扬长避短。“三结合”思想还将戏曲的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融入到一起,使得我国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戏曲唱法能够在今天的声乐教育中发挥作用。“三结合”声乐教育教育思想真正地做到了中西结合、融古贯今,这一理念具有创新性,推动了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

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如何使演唱水平有质的提高一直是众多音乐研究者关心的话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嗓子的机能,如何使演唱者对于呼吸深浅、声音的真假混合比例、共鸣腔的大小、力度的强弱有很好的把控也是众多音乐学者研究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得找到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唱法声乐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所谓“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实际上就是在欲发假声的状态下,运用真声去歌唱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是武秀之教授在借鉴美声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进行嗓音系统训练,可以提高歌曲演唱的质量,有利于解决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遭遇的很多问题。“假声位置”——是一种欲发假声的歌唱状态,这种状态要求在深呼吸的支持下,用欲发假声的意念引起胸、咽、口、鼻等腔体打开的反应。这个状态酷似在陌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张大嘴打哈欠而偷偷向下吞咽哈欠,尚未咽下时的刹那间的‘内开’状态。这个状态分别引起鼻腔、下巴、软腭、喉头、咽壁、胸腔、腰腹七个部位的联合动作,分别是:(1)鼻腔因欲咽哈欠的感觉,仿佛鼻子上端向软硬腭交接处拉紧、靠拢而引起的软腭提起、鼻腔打开;(2)因欲咽哈欠像掉了下来似的;(3)软腭因欲咽哈欠而绷紧提起;(4)喉头因欲咽哈欠而稳定落下;(5)咽壁因欲咽哈欠而张力加强,向后扩展,向下绷紧;(6)胸腔因欲咽哈欠而自然挺起;(7)腰腹因欲咽哈欠呈前后左右对抗撑开状。这七点所描述的状态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假声位置”。“真声唱”不是我们普通生活中所说的真实的说话的声音,而指的是一种较为透亮、高亢的声音。要想做到“真声唱”,就要在保持偷咽哈欠的前提下,憋住气,用向里向下轻微的空咳办法,找到心口处发声的力点。在这个点的牵引下喉头向下做空咳状,每空咳一次心口处就有一个集中的点儿向外向下发紧、发沉,这个点儿就是发出真声的力点。而“假声位置真声唱”这一训练体系,则需要演唱者始终保持自己欲将发出假声时的状态,使得声门能够挡住气流,以此达到咽管内产生共鸣的效果。当然,这一技术不是轻易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演唱者长时间地做科学的训练。武秀之教授为了使更多的人掌握“假声位置真声唱”这一技术,特意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法,在这一训练方法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扒鼻子和憋气的技术要领。武秀之教授提出的这一新的声乐技术,使困扰着众多演唱者的演唱技术这一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他提出的这一新的技术,对于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实践对于一个新理论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该理论的缺陷,并纠正缺陷,完善这一理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知道这一新理论对于这一领域的作用有多大,并推广这一新理论。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声乐理论,在一开始提出时绝不是受到大多关注和追捧的。“三结合”声乐理论之所以被我国声乐教育运用并加以推广,是武秀之教授在一系列实践中,不断磨合不断提升后证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果。所以武秀之教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证明去验证了“三结合”理论可以被我国声乐教育采用。这一实践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武秀之教授在1988年后的近20几年的时间内,指导排练了《第一百个新娘》、《叶子》等歌剧,编排了像是《走出一片天》这样的戏曲,同时也编排了取材于中国古代“梁祝”故事的《中国蝴蝶》这一音乐剧,也亲自指导了《卡门》、《茶花女》、《江姐》、等中外经典作品,这在现在看来也是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并且繁复的实践。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武秀之教授通过排演这一系列音乐作品,使“三结合”理论从中得到证实,使得“三结合”思想能够被我国声乐教育吸收运用,使得演唱者能够学习“三结合”理论,并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水准。

四、不断汲取新的营养

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理论在后来的时间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不断增添新的观点。这一思想理论不是停滞不前的,武秀之教授在不断的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三结合”思想理论,使得这一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使得“三结合”的领域不断得到扩展。在上个世纪,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主要是将西方的美声和中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融合起来,这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声乐教育的新模式,它显得大胆而先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如果“三结合”思想理论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就会被淘汰。但武秀之教授在不断的实践和教学以及与世界音乐的交流学习中,不断丰富“三结合”理论。在后来的时间里,他还将说唱、流行、舞蹈等等一系列元素融入到“三结合”中,使得“三结合”能够一直走在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前端。不断融入新元素的“三结合”显示出了极强的活力,它使得我国声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有很强的创新性,这一创新性对于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三结合”思想在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声乐事业也会有新的发展空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像是“三结合”这样具有创新性的音乐思想,使得我国的声乐事业能够大步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试论“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06:159-162.

[2] 畅东云.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 洪雅楠.武秀之教授“三女合一”唱法之剖析[D].广西艺术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