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音乐动机 释放歌唱情怀
——谈小学音乐歌曲教学处理的方法

2016-02-03 08:37林惜瑛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林惜瑛(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寻找音乐动机 释放歌唱情怀
——谈小学音乐歌曲教学处理的方法

林惜瑛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自音乐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们的音乐教学也伴随它的脚步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了。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材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曲教学;歌唱情怀

“音乐始于人自身体内”,这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的一句名言,他揭示了音乐的本质和归宿。要能善于挖掘歌曲中的内涵和情感,找准确音乐动机,对歌曲进行适合教学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在动情的歌唱中释放自己的情怀,让音乐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体验歌唱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一、抓住歌曲的难点,体会音乐形象

教材中的歌曲有许多的教学难点,如“附点音符”“休止符”“切分节奏”、音高的变化等,在我们的歌唱教学中,通过理性地分析这些音乐知识来学唱歌曲,对小学生来说难免会枯燥乏味,也会渐渐失去对歌唱的学习兴趣。而往往这些歌曲中的难点,却隐藏了生动的音乐形象,正确把握其中的音乐形象,对歌曲进行处理,会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小学第七册的歌曲《哦,十分钟》时,歌曲中出现了多处的休止符,如“55 34 5 0 | 55 34 |5 0 |”中的两个四分休止符,通过提问让学生想象:在这些休止符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联想,说道:“我好像听到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好像看到了大家在竖着耳朵听铃声呢!”这时的“0”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很积极地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听”的动作来表示,也有的会说用“叮咚”的声音来代替,通过教师这样的诱导与点拨,学生不仅能把歌曲中的这两个休止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在第三册的歌曲《我的小绵羊》中,出现了相同的歌词用不同的音高来演唱的乐句“22 22 21|34 32 1—|”和“22 22 25 4 |33 22 1—|”。

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教学难点,学生的歌唱很难区分其中的音高变化。经过细细咀嚼与慢慢体会,不难发现两个“就在新的树丛里”的音高变化,后者比前者更具有肯定的语气。教师可以用对比示范演唱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哪一乐句演唱时小伙伴已经确定找到了小绵羊?体会其中的音高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在听觉的对比中真正感受到了音高带来的情绪体验,于是歌曲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二、结合地方文化,感受歌曲风格

根据新课标中“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的歌曲编写中也有了充分的体现。我国的地缘辽阔,很多代表地方特色的歌曲都在歌曲中渗透了地方性文化,如地方方言、地方戏曲、风格特征等。在小学第十册教学歌曲《编花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说方言来体会旋律中倚音和音调下滑的变化,演唱时前倚音短而有韵味,从而体会方言对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这首歌曲的结尾处“5.12 17 |1 —|”中与豫剧《花木兰》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着唱,演唱时再配以豫剧中的亮相动作就更好了,这样的甩腔运用显示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充分把握歌曲的地方特点,运用丰富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而且也渗透了地方音乐文化的特点。

三、把握歌曲民族特色,体验民族文化

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歌曲,不仅渗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还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本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当遇到这样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要素,结合该民族的音乐特点,让歌曲变得生动、丰富。

如在教学歌曲《乃哟乃》这首土家族民歌,全曲只有“do、mi、sol”三个音符组成,旋律显得有些单调而贫乏,学生唱起来没有趣味性,这时教师不妨可以多了解一些有关于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从带领学生参加土家族的“火把节”为意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感受歌曲。当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后,结合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在歌曲的前面设置一个“呼唤小伙伴”的引子,把学生分成三组,引导学生用歌曲中的前四小节的旋律分别加以用延长的声音进行呼唤——“535|531|553|531”前三小节由三组学生分别进行呼唤,最后第四小节一起呼唤,然后一起载歌载舞地演唱整首歌曲。这样的歌曲处理,体现了少数民族歌曲独有的风格,创设了歌曲的意境——“小伙伴们隔山相望,用歌声进行呼唤”,又锻炼了学生小组间演唱时相互倾听的习惯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提炼歌曲中的音乐,渗透多声部教学

小学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歌曲教学中就进行了三声部的演唱,这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唱好多声部的歌曲,首先必须让学生有一双“多声部”的耳朵,在学会聆听多声部音乐的前提下才能有演唱多声部的歌曲的能力。所在,在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多声部的教学。教师要能充分挖掘歌曲中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的训练,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概念。

低年级的教学歌曲中有很多歌曲可以采用提炼歌曲中一个音组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两声部的叠加。如:在教学第三册《这是什么》时,根据歌曲描绘的钟表形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大钟”和“小闹钟”来进行多声部演唱的叠加。让扮演“小闹钟”的学生演唱歌曲的主旋律,扮演“大钟”的学生在原来的旋律中加上“1 5 |”的声势进行伴奏,形成一首形象生动的多声部歌曲。在歌曲形象的体验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多声部的教学,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多声部的渗透,到了三、四年级演唱两声部歌曲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教学的方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我们每位音乐教师要争做一位善于思考的有心人,细心挖掘歌曲中隐藏着的教学突破口,并能运用生动丰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歌曲进行合理的处理,就能自由“放飞”孩子的歌声,真正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