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衍与对比
——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比较研究

2016-02-03 07:59:25卢盈盈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曲式乐段调性

卢盈盈

(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展衍与对比
——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比较研究

卢盈盈

(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作为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单三部曲式常见于中西方的传统音乐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中西方的单三部曲式在音乐发展形式、核心段落布局、对比材料构成、段落再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则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展衍,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对比。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区别是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衍;对比;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由三个同等重要的部分组成。它的第一部分是正规的乐段,其他两个部分则可能是乐段,也可能是大致相当于乐段规模的非正规乐段结构。三个部分的作用各不相同,但组成为完整的统一体。”①

作为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曲式结构形式,单三部曲式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在西方音乐里,单三部曲式不仅是简单曲式中最完整的一种,还可以作为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的主题。而在以“随机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乐曲中,单三部曲式也是相对类型化的主要曲式结构形式之一。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展衍,而西方传统的单三部曲式则以对比为主。

一、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的对比分析

虽然同为三个乐段组成的曲式结构形式,但中西传统的单三部曲式在音乐发展形式、核心段落布局、对比材料构成、段落再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音乐发展形式

首先,单三部曲式可以分为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西方,由于受‘正题、反题、正题’三段论影响,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应用范围要远远超过并列单三部曲式(无再现单三部曲式)。而在中国传统音乐观中,由于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过程,它的发挥,完全可以在新的阶段结束,而完全没有必要回到开始,所以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要比再现三部曲式更常见。”②

其次,从单三部曲式三个段落的串联来看,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开放性,中国的单三部曲式注重收拢性。西方单三部曲式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一般都不会结束在主调上,常常结束在属调或属和弦上,只有在第三段才会回到主调上,体现出调性的回归和乐曲的终止。而中国的单三部曲式,虽然不像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有程式性较强的调性布局,但是从音乐结构和旋律走向等还是可以看出三个段落中每一个段落的结束都有较强的闭合性。

最后,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三个段落的乐思往往较为统一,多为单一主题发展的单三部曲式,而西方的单三部曲式除了单一主题外,还有强调对比的并置型单三部曲式以及综合了引申和并置的综合型单三部曲式。

(二)核心段落布局

正如前文所言,在西方的单三部曲式中,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运用较为广泛,因此,在西方的单三部曲式中,第一、三段是核心段落。该段落在第一次呈现时不仅要担当呈示主题的任务,而且还要为乐曲后续的展开做好预示。该段落再现时有时还伴随着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的变化,甚至伴随着结构的扩充或减缩。相对而言,西方单三部曲式的中段音乐比较不稳定,结构不规整,而且常常转调或离调,和声动力性较强。

而在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中,核心段落则是在乐曲的第二段。首先,由于中国的单三部曲式多数不含再现,因此三个段落均处在较为均衡的位置上。其次,在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中,常常是将一个乐思分为三个层次来展现。在三个层次的布局上,第一段常带有引子的作用,引出主题,第三段则带有尾声的作用,总结乐思。因此,乐曲的核心段落则放在中段。

(三)对比材料构成

在西方的单三部曲式中,其对比性中部常常是由新材料构成的。在乐思、旋律、和声等方面均与前后段形成对比,且由于处在中间环节,需要衔接前后段,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在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中,也包含对比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但从对比材料的构成上看,该段落并非都由新材料构成。戏曲中常用的板式变奏常被用于对比中段的创作。因此,在中国单三部曲式的对比中部,常见的对比因素是速度的变化、节奏的变化、体裁的变化等,而西方单三部曲式中段常用的引进新材料,主题的展开和肢解等手法则较为少见。

(四)段落再现方式

西方的单三部曲式第三段的再现有原样再现和变化再现两类。原样再现即将第一段原样不动地再次呈现,在乐谱上有时直接用反复记号“Da Capo”标注。变化再现则是指在再现的时候伴随着变化。变化再现的变化有大有小,小的变化常常只有个别乐句的改变,而大的变化则常常伴随着和声、调式、调性、织体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的单三部曲式常由一个主题衍变发展而来,虽然不像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有明确的对比和再现,但由于主题音乐的统一,因此在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中常出现“合尾”。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合尾”即指乐段的开始材料不同,但在结束是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使各段落的音乐殊途同归。中国的单三部曲式的最后一段出现和第一段或第二段的“合尾”,能够增强乐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而且这种“合尾式”的音乐陈述带有较强的收容性。

二、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差异存在的原因

同为三个段落组成,但中西方的单三部曲式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区别是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背景影响

西方音乐和基督教文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希腊文明及其科学传统都有密切的联系。教会对官方音乐机构和音乐活动的垄断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中世纪音乐发展的缓慢,但教会的稳定性又使西方音乐的传统得以较好的保存。此外,“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精神是其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追求。这种精神反映到音乐创作中,就是历代作曲技法的积累、创新和发展。”③因此,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开始,西方音乐建立了一套十分严密、完整的音乐体系。虽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让音乐家走出教会,并最终走入市民阶级,作曲家的个人创作成为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作曲家的个人创作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整体的音乐体系之上。注重结构,强调逻辑即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西方传统音乐折射出的特点,反映在单三部曲式上即是段落鲜明,主题明确,强调对比,注重再现。

中国音乐则扎根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很少出现强烈的戏剧冲突,音乐材料的重复、变奏、展衍成为了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宇宙观。此外,长期生长在低水平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音乐以“口传心授”作为主要的音乐传承方式,缺少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系统归纳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因此,中国传统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展衍,弱化对比,调式调性结构布局较为随机。

(二)审美习惯差异

在西方人的眼里,音乐是一种音响的建筑,正如19世纪中期的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所说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提到音乐与建筑的关系时,也曾说过“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十分注重乐曲的结构设计,在音乐的宏观结构、层次比例、调性布局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设定与要求,使其能够逻辑清晰,布局清楚。因此,西方的单三部曲式讲究结构上的逻辑性,在音乐素材的选择、调式调性的布局等方面都强调了对比与回归,使音乐的整体结构能够层次鲜明、条理清晰,便于欣赏者的理解和接受。

而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则较为松散,注重细节,随意性较强。首先,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陈述的过程和气氛,对音乐流动过程的品味和对音乐气氛的感受远远重于对音乐结构的了解。其次,中国的传统音乐多数带有歌词,易于理解,不需要通过严密的结构布局来强调音乐的对比和发展。再次,基于中国语言基础上的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细节和韵味风格均受到语音、语气、语态等环节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细节出发来细细品味音乐的风格特征。因此,中国传统的单三部曲式讲究旋律的展衍,虽然没有再现,但常常是同一主题通过节奏、速度、体裁的变化进行三次陈述。在调式调性上,并没有明确的布局观念,转调带有较强的随意性。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少结构思维之所以能与西方现代作曲理论相通,说明了人类在音乐审美上的某些共性追求。有人说,历史上,西方音乐强调戏剧性的动力,东方喜欢静观的发展。”②这一理论反映在单三部曲式上即是中国注重展衍,西方注重对比。中西方单三部曲式的共性体现了该曲式结构在音乐史上的广泛运用和深远影响,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体现出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对音乐形式的作用。

注释:

①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②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③ 蔡良玉.西方音乐的几个文化特征[J].人民音乐,1995,01.

[1]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998.

[2]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5] 蔡良玉.西方音乐的几个文化特征[J].人民音乐,1995,01:37-41.

卢盈盈(1982-),女,福建仙游人,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器乐。

猜你喜欢
曲式乐段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黄河之声(2021年13期)2021-08-15 00:52:01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边缘曲式所属范畴的判断
当代音乐(2018年10期)2018-05-14 15:36:43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40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