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张燕 陈丽华 温伟红 杨 琨 刘 侃 杨安钢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教学园地·
《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教学的总结和思考
郭张燕陈丽华温伟红杨琨刘侃杨安钢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和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医学免疫学在所有医学类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间起着桥梁作用。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免疫学学科本身的迅猛发展,加之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正在积极推进改革,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支柱学科,如何使之顺应医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如何使医学生摆脱免疫学单一学科的晦涩难懂及学科本身抽象枯燥的难题,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免疫学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调控规律,同时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是目前免疫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校从2011年起将原有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17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设置成了包含《免疫与感染基础》在内的6个课程模块,目前这项改革已实施了五年,下面就将这五年的《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教学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早在2011年,本校就提出了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授课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以优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此方案中,本校将《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病理学》五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201学时,其中包含《医学免疫学》46学时,《临床免疫学》25学时、《医学微生物学》77学时、《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41学时和《病理学》12学时,授课顺序以五个学科穿插讲授的形式进行。这种授课方式首先突出了整体性,以知识点内在联系和学生理解力为依据,将机体疾病感染与自身免疫防御及临床治疗以一个整体模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不再孤立枯燥地面对各门课程,而是将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能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免疫性疾病内容,并帮助学生用所学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每一个临床病例并理解临床治疗方法的根据和由来,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新时代对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正如樊院士所说,医生看病面对的不仅是患者患病的某个器官,而是患者这样一个整体的人[1],让医学生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就建立起整体观念,避免从业后变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这就是整合医学或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2.1教学内容方面对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分模块、分系统逐一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从而确保内容衔接顺畅,具体组织形式是,模块内各教研室有计划有阶段的组织模块内所有授课教员进行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同时请外校专家听课,提出意见和问题,将问题修改后再次讲授,直到全员讨论通过。通过教员“说课”、集体备课等方式逐一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考察并统一教员对大纲的掌握,重点、难点的把握情况,对教案及课件进行讨论和修改;其次,打破模块内部各教研室甚至模块间的壁垒,所有模块教研室要求所有年轻授课教员对模块内其他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听课,做到对本模块其他课程或其他模块相关课程的课堂讲授的重点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心得体会,模块教研室之间通过听课和沟通,逐渐减少内容的重复,同时确保各课程内容衔接顺畅,知识点全覆盖、无遗漏,以此达到优化讲授内容,实现模块深度融合的效果。
例如:《病理学》和《医学寄生虫学》课程都会讲授血吸虫和阿米巴病,但《医学寄生虫学》课程讲授着重于病原学的角度,重点讲授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诊断以及防治方法,而《病理学》课程讲授只侧重于寄生虫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在课程设置上《医学寄生虫学》在前,《病理学》在后,确保内容衔接顺畅,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肺孢子菌原属于寄生虫,后被归为微生物,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并不讲授该病原体,但它又是重要的机会致病病原体,因此《医学寄生虫学》仍然讲授该内容,但在讲授过程中要给学生强调这一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使模块内课程无缝衔接,从而达到真正的课程融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员与学员间互动效果良好,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年轻教员的成长。
2.2教学组织方面免疫学教研室作为模块牵头科室,充分发挥统筹组织作用,协调模块各教研室按时完成各项教学安排及教学任务。每学期开课前,组织模块五个教研室统一协商制定课表,之后各教研室根据课表及教学进度安排和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立即召开教学任务布置会和教学准备会,认真分析教员情况和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成立教学组,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并让教员能利用假期时间提前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相关准备。开课前,由模块牵头科室组织各教研室所有授课教员和学员召开师生见面会,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并向学员介绍课程教学特点、带教教员分配、课程辅导、网络教学应用、课程学习方法等情况。课程进行中,坚持科室主任听课制度,对教员课堂教学进行考查,对教员教学方法提出建议,要求教员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注意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课程结束后,及时召开教学总结会,总结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另外,各教研室通过主任负责,教学组长监督,前课教员提醒后续教员及每周更新教学提示板等举措,确保教学实现无缝连接,防止出现误课、漏课等教学事故。
2.3PBL教学方面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教学方法,也是模块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我校因临床专业五年制学员人数较多,场地条件受限,暂未开展PBL教学,但在符合学校实际、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在理论课授课中融入了PBL理念,采取了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八年制学员人数较少、素质较高,因此重点针对八年制的PBL授课模式进行了改进[2]。
首先,对硬件设施进行升级,设立了PBL授课专用教室,教室基本属于圆桌型会议室形式,方便学员跟教员及学员之间面对面讨论;所有教室开通网络,配备电脑,学生也可自带电脑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问题;所有教室配备2~3个白板,方便学生讨论时随时记录下问题,同时记录下不同的答案,便于教员在学生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其得出正确答案。其次,在课程安排上,每门课程中设计两个案例,每个案例9个学时,均对教员手册重新进行了编写。课程组织安排方面,PBL课程开课前多次组织授课教员进行PBL培训和集体备课,充分讨论PBL授课方法及学员评价和考核办法是否达成一致,另外,组织全体教员对微生物专业的PBL课程及生理PBL课程进行了随堂听课和观摩,加强了PBL教员的培训和学习交流。今后计划在模块内成立PBL导师组,对PBL教学的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
2.4考核方式方面考核方式一直是学员关注的重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终结考核单一模式,加强了过程考核,实现五年制轨道考核由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包括理论综合考试(80%),实验考试(20%),其中实验考核中包括了学员平时表现的评价(10%)],以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向学习效果;八年制轨道考核由笔试、PBL讨论成绩、实验操作和平时成绩四部分组成[理论综合考试(80%)、实验考试(10%)、PBL参与(10%)];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各学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各教研室对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对已有的试题库进行及时、系统的更新,确保了试题的多样化、不重复和与时俱进。经过近五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既能优化考核方案,减轻学生负担,激励其参与PBL讨论的热情,又可以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其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效果,值得继续推行。
整合医学理论的提出到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体现了本校对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从2011年《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整合伊始,到现今已实施了近五年,这期间,改革的推进者,包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学员,都付出了各自的努力,但问题依然存在。
3.1顶层设计还需完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整体医学观念更强的医学生,因此,课程整合改革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制定规范化的整体计划。现今的课程经过整合后,确实使得免疫与感染相关知识内容得到了系统结合,但整合后的课程也使更多的知识点具有了关联性,整个课程的体系框架也愈加显得庞大复杂,这似乎对学员的学习带来了更多挑战,如何将整合课程以一个层次分明、繁而不乱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能保持探究问题的兴趣,又能不在其面前望而却步,将是下一步课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3.2整合方案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深化目前的课程整合改革尚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只是内容模块的简单组合,且个别内容衔接还需优化,没有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例如,微生物教研室需要讲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其中要讲到宿主的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而这恰是免疫学课程中《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章节中的一个概念——皮肤黏膜屏障,而皮肤黏膜屏障中又包含微生物屏障,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菌如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等也是微生物学讲授的内容;再如,细菌感染的理解首先要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否则学生在理解上一定会有难度,诸如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如何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很多相似或相关概念的联系,循序渐进的引入这些概念,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既不感觉有些概念重复,又能把不同学科间的概念联系成一个整体,将是下一步细化论证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关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也要按部就班。基础医学概念相对临床案例的介绍,一定程度上会显得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讲解基础概念的同时多讲授临床案例,但这一需求却不那么容易去满足,一是因为很多课程课时的安排及课程内容的繁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二是很多教师是生物学专业毕业,或者尽管是医学院校毕业,但长久与临床工作脱离,对前沿临床发展跟进不是很紧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整合过程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真正融合。但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微生物教研室已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他们要求所有讲师在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临床实践学习活动,为期3个月,这样就使得教师有了更多接触临床的机会,不知不觉更新了教师的临床知识容量,除此之外,医学寄生虫教研室还邀请唐都医院传染科医生讲授寄生虫学专题讲座,既不占用基础理论讲授课时,又能开启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思维方式。这些举措对于课程整合的深入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PBL教学质量有待提高PBL教学无论在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方面都与旧的授课方式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存在问题也较多。很多专家在随堂听课中发现,在PBL教学中个别教员讲授过多,启发学员思路、鼓励学员发言不够,教学理念还有偏差;有的教员组织课堂讨论质量不高,部分学员准备不充分,存在大段大段念课本内容的现象,缺乏分析思考。这反映出个别教员和学员对PBL教学的理念、流程和组织还不够熟悉,还需加强培训和学习交流。同时,PBL案例库的针对性、完整性、典型性还需提高[3,4]。
3.4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由于学籍管理、成绩登录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教学是模块化的,但是考核还是分课程独立考试,考核形式滞后于授课形式。同时,课程考试多采取总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较低,今后要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而不是只关心最终考核的一张卷子。
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课程体系改革[5],他们实行的新课程体系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授课形式,按照整合模块形式进行授课,在临床前一年进行医学课程六大模块的讲授,其中最后一个模块就是病理学、微生物和免疫学,六大模块有各自的授课目标,且根据各自模块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总的教学目标是将知识与技能并重,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适应职业发展要求[6]。我们在《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整合的这五年里,不断摸索经验,包括派遣专家、教师到已取得课程改革进展的各大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把先进的改革经验带回来,再结合本校教学及学生特点进行问题分析,找到不足之处,细化改革策略,将难点逐一击破。而且近几年来我校学员在全国职业医师考试中,不仅《医学免疫学》等模块组成学科成绩名列前茅,通过率亦逐年提升,这不仅是对我们前期整合课程实施的肯定,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免疫与感染基础》模块教学会越做越好!
[1]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J].医学争鸣,2012,3(2):3-12.
[2]张赞,杨琨,陈丽华,等.主动PBL方法在八年制《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9):947-948.
[3]温伟红,王涛,张赞,等.模块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开展案例讨论的实践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71-974.
[4]柏银兰,柴春雨,吕欣,等.PBL教学在基础医学免疫与感染模块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10(9):863-865.
[5]冯逵,黄建始.美国哈佛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课程计划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86-89.
[6]窦春潇,刘强,孙宝志. 哈佛大学医学院2010年整合课程体系概况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52-154.
[收稿2016-05-27]
(编辑倪鹏)
10.3969/j.issn.1000-484X.2016.09.029
郭张燕(1980年-),医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luckygzy@163.com。
及指导教师:杨安钢(1954年-),男,教授,主要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agyang@fmmu.edu.cn。
R392.1
A
1000-484X(2016)09-13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