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梦俐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危机及干预探讨研究
潘梦俐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摘要:大学内宿舍人际关系是个人人际交往重要部分。宿舍内的同学每天朝夕相处,难免会因为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摩擦。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对产生危机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干预宿舍人际关系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危机干预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人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一定会和周围不同的人打交道,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最常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宿舍关系对自身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趋于增多,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那些处在紧张氛围的宿舍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压抑、敏感、难于合作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渊源
国内外学者对危机的定义有很多。Punukollu认为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处理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美国的《韦氏大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决定性或至关紧要的时间、阶段或事件。”阎英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运用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全方位的心理辅导,以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降低其做出破坏性行为的机率。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类
(一)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在大学中有部分关系融洽的寝室,他们彼此关系亲密,经常结伴学习、上课、吃饭,生活也联系紧密。虽然会偶尔单独出行,但是彼此相互尊重也会交谈心事,很少发生类似于冷战和吵架等事件,宿舍矛盾多以交流和包容化解,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
(二)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大学里还有部分关系不冷不淡宿舍,宿舍气氛总体平静,相互独立。宿舍内部出现小群体,小群体内部关系良好,行动统一。小群体之间和平相处,但各自生活无明显交集。也有自成一派的单人圈子,他们不和宿舍同学搞小群体,有自己独来独往的生活或者是交有其他院校的朋友。这样的宿舍关系在高年级群体内屡见不鲜。
(三)冷战吵架,矛盾激烈
这样的宿舍关系也不占少数,宿舍内部成员因习惯差异、缺乏沟通导致对对方产生不满,相互之间关系紧张,气氛压抑,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吵架、打架现象。一般是不同群体派系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体群受到宿舍小团体的排挤。三个女生排挤一个女生也是常见的“宿舍文化”。
四、引发宿舍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个体的自我意识过强
大学生在和新室友刚相处的时候都表现为较融洽的关系,但是时间一长各自的矛盾和问题就开始爆发。九零后现在大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寝室相处中,大家都抱着“我没有错”,“我过我自己的就行”这种心态,导致有问题大家也不愿意去解决,都等着另一方主动,甚至不想解决。这正是自我意识过强的表现。
(二)宿舍人际交往缺乏技巧
在刚遇到宿舍矛盾时,大多数人选择忍耐而不是包容,随着时间推移矛盾难以协调就会爆发。很多同学因此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恐惧。也有同学表示自己和舍友发生过矛盾后产生了其实自己还是更适合一个人生活这样的想法。其实宿舍发生矛盾大多数情况下宿舍成员都想解决,但是碍于所谓的“面子”都怯于张嘴沟通。
(三)情感障碍——缺乏表达,不善交流
有很多同学因为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且有自己广泛的人脉圈建引起宿舍其他成员嫉妒。常常表现为冷嘲热讽、恶语相向、焦躁不安,这样的心态很容易产生矛盾。
五、加强宿舍危机干预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应多和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问题,家长及时给予安慰和劝导。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班主任寝室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动用学校心理干预机构的力量。发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通过辅导员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也至关重要。
(二)合理安排学生宿舍
高校开学前都会对新生做心理量表测试,测试出有性格缺陷的同学应该重点关注。根据性格差异进行寝室调整也很有必要,避免把一些性格孤僻、行为偏激的同学安排在一起。对于有提出要换寝室的同学,进行详细情况了解之后,可以给予寝室的调整。同时也要综合学生的籍贯、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使一个宿舍同学之间各方面条件都趋于平衡。
(三)对大学生由宿舍危机进行跟进
大学生心理危机短期爆发的的,而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潜伏一段时间后形成的。宿舍关系的危机产生于宿舍成员的心理危机,对其进行干预后,心理问题会相对减轻,宿舍关系也会相对缓和,但这不一定就是问题彻底解决了,心理危机可能仍然潜伏危机和隐患,宿舍关系在有所缓和之后也可能再次陷入僵硬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存下那些危机问题的档案,进行不定期进行观察和询问,有问题及时进行再次干预。
[参考文献]
[1]陈婷,芮文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
[2]王听,姜洪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58-60.
[3]阎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
作者简介:潘梦俐(1995-),女,汉族,江西人,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