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创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关键词】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救治必须在发生损伤的现场着手实施。急救的基本技术主要有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5项,是抢救伤员生命和进一步治疗所必需的基本技术。这些基本技术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而且平时应在市民中普及练习,以备开展自救互救。
伤员的鼻咽腔和气管,被血块、泥土以及呕吐物等堵塞或昏迷后舌后坠,均可造成窒息,应立即选用下列方法,恢复呼吸道通气。
1.1指抠口咽法 一手用拇指和示指拉出舌头,另一手示指伸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将血块、异物取除。
1.2击背法 使伤员上半身前倾或半俯卧;一手支托其胸骨前,用另一手掌猛击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促使其咳嗽,将上呼吸道的堵塞物咳出。
1.3垂俯压腹法 从背侧用双手臂围抱伤员上腹部,将伤员提起使其上半身垂俯,用力压腹,促使上呼吸道堵塞物吐出或咳出。
1.4托颌牵舌法 昏迷伤员的舌后坠,堵塞声门,应用手从下颌骨后方托向前侧,将舌牵出使声门通气。
此外,开放性气胸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应即用敷料(或清洁衣布)堵塞胸壁伤口,使之成为闭合性气胸。
创伤止血法有多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1指压法 通常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5颈椎横突,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等。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2压迫包扎法 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注意应将裹伤包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2.3填塞法 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2.4止血带法 能有效地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①必须做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②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1 h,如必须继续阻断血流,应每隔1 h放松1~2 min。③要避免止血带勒伤皮肤,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加以绞棒绞紧作为止血带(勿过紧)。④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小缺血组织范围)。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前臂和小腿不适用止血带,因有两根长骨使血流阻断不全。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紧适度。
3.1绷带卷包扎法 有环形包扎、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和帽式包扎等。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3.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较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三角巾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骨关节损伤时均必须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和神经等,并能帮助防治休克。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宜将局部固定。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架(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竹竿、树枝等)。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远和近的两个关节,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急救中如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体固定法。例如,将受伤上肢缚在胸廓上或将受伤下肢固定于健肢。
搬运伤员可用背、夹、拖、抬、架等方法。注意:对骨折特别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伤处稳定,切勿弯曲或扭动。对昏迷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史】 男性,21岁,工人。以“高处坠落,左下肢疼痛不能活动2 h”为主诉来诊。病人2 h前在二层楼施工干活时不慎落下,左下肢着地。自感觉左膝疼痛,不能活动。既往健康。
【查体】 意识清楚,体温36.6℃,脉搏110 次/min,血压135/75 mm Hg。头、颈、胸、腹全面检查无异常。骨科检查:左大腿下1/3畸形,被动活动引发剧痛,反常活动(+),足趾活动及血运均正常。
【诊治】 进一步检查左下肢X线平片,包括髋、膝和踝关节,并应做血、尿、便常规及头CT、胸部X线平片、腹部超声等检查,以确定有无其他部位的损伤,必要时可请相关专业科室的医生会诊。病人有外伤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做出骨折诊断并不困难。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左下肢固定(夹板或石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5-005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27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