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温中医辨证论治初探*

2016-01-29 22:41熊旭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11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伤肺暑热轻症

陈 乾 熊旭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11)



·临证体会·

暑温中医辨证论治初探*

陈乾熊旭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11)

暑温辨证论治理论探讨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其起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症候。其传变迅速,极易耗气伤津,动血,甚则热动生风,易出现闭窍动风及津气欲脱等危重证候。暑温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乙型脑炎、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脑型中毒性菌痢、钩端螺旋体病(非黄疸型)、登革热、中暑等病。暑温经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得到很好的临床效果[1],然而目前暑温的辨证分类繁目杂多,对很多临床医师而言,很难将其应用于临床。因此笔者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相关文献查阅,对暑温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初探。

1 暑温病因病机

暑温病的产生是内因正气不足,外感暑热病邪而成。暑热为阳邪,其性炎热逼人,侵及人体,稽留于气分之时,常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津气欲脱的危重证候。如若暑热未及时清解,易化火内传或直入心营,生痰动风,导致气营(血)两燔,痰热闭窍,风火相煽等严重病变。若暑热之邪直迫血分,则致咯血,吐血或内发斑疹。暑温后期,一般表现为邪热渐解,病势已衰但津气未复,而呈现津气两虚或兼余邪留念的证候。若在病程中动风、闭窍,昏痉病程较长者,则愈后易导致痴呆、失语、瘫痪等症。

1.1暑必挟湿

吴宗艺等认为暑必挟湿,主要由于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2]。另如刘安金根据暑温诊治乙型脑炎的经验认为暑之兼湿与否,多与患者的体质有关,内因重于外因,而与外感雨露、久卧湿地所致湿病在病机、症状上有所不同[3]。根据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暑必挟湿,主要与所处气候有关。虽然临床之中,确实存在暑温病只见一派热像,而无挟湿的征象。但是这主要是由于暑为阳中之阳,具有比火邪更盛的特征。故而其挟湿的症状完全被热像所遮掩。

1.2暑易犯心

诚如《金匮要略》所言:暑气通于心。暑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同时也易犯心。熊继柏[4]认为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于心从其类也。心主神明,所以暑邪为患极易出现心烦不安,甚则神昏等症。

2 暑温辨证论治

2.1既往医家临证观点

邓铁涛将暑温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其分为两大类:卫气证、营血证。1)卫气证:暑热伤肺证、暑伤肺络证、暑入气分证、暑伤津气证、暑湿蔓延三焦证。2)营血证:暑入心营证、暑入血分证、阴液元气两伤证[5]。周文忠将暑温辨证分为:1)卫气型:暑温初起,病在上焦。2)气营型:暑温中期,病转中焦,发展至邪正交争激烈、邪热灼伤胃肠津液较为突出阶段。3)营血型:暑温后期,病入下焦,可见以营分和血分为主的症状。由于湿热久留中焦,最后导致耗伤下焦阴液不足[6]。综合以上两位医家的观点,大多将暑温辨证为卫气分证与营血分证,其中卫气分证可见:暑伤肺络证,暑入阳明证,暑伤津气证,暑热夹湿证;营血分证可见:暑入心营证,暑入血分证。

2.2暑温临证初探

根据以往的临床诊治,笔者发现暑温很少出现卫分证,主要是因为暑温致病传变迅速及兼有湿邪两个方面,从而发病后,很快由卫分传入气分,卫分之证短暂而不典型。然而根据既往医家的观点,常将暑温分为卫气营血证,没有很好地参照目前流行病学表现,且辨证分型繁目杂多,很难有效的在临床应用。而且如果没有很好的将暑温划分为轻重之分,临床医师很可能未予重视,极易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暑温应首分轻症与重症,轻症分为以下两种,暑入阳明证与暑伤津气证;而重症分为4种,包括暑伤肺络证、暑入心营证、暑热动风证、暑热动血证。轻症主要以高热,口渴,汗多,心烦不安,时有烦躁不安,乏力,神疲等津气耗伤之症,而一旦出现咳嗽气粗、咯血,昏迷神厥,气喘如粗、牙关紧闭、喉间痰鸣,以及吐血、衄血,便为暑温之重症,需要格外重视,并加以诊治。以上几种证型,并非逐级进展,但是如若轻症未予控制,就很容易由津气耗伤而导致阴液耗竭,同时暑热内化为火,导致暑入心营之危重证候出现。若至暑温后期,则应用善后调治。

2.2.1暑温轻症1)暑入阳明证:壮热,汗出,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病在阳明气分,暑热毒邪蒸腾。以辛寒清气,涤暑泄热为治则,白虎汤加减。暑温气分阶段,若热炽阳明又兼加湿困中焦,见壮热烦渴,多汗尿赤,身重脘闷,脉洪大者,予以白虎加苍术汤,既清阳明之热,又燥太阴之湿。若暑湿弥漫三焦,见身热面赤,耳聋尿赤,脘痞咳嗽,下痢清稀,舌红苔滑者,则选三石汤清热利湿,宣通上、中、下三焦。2)暑伤津气证:身热息粗,气短,心烦,口渴,自汗难止,肢倦神疲,小便黄短。舌嫩红,苔薄黄而干,脉细弱无力。病以暑热毒邪郁蒸,伤津耗气为主。治以清热涤暑,益气生津。可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2.2.2暑温重症1)暑伤肺络证:身体灼热,面赤,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伴见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病在暑热伤肺,迫血妄行。治以凉血解毒,清络宣肺。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2)暑热心营证:身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红绛,脉细数或弦数。由于暑入营血,心神被扰,内闭心包,营热阴伤。以凉营泄热,清心开窍为治则。清营汤加减。如若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兼有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泄热通腑。3)暑热动风证:身灼热,头颈痛,甚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神迷不清,喉间痰壅。或见舌红苔黄干,脉弦数。病在暑热毒火亢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内扰神明。以清泄暑热,凉肝息风定痉为治则。羚角钩藤汤加减。4)暑热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疹密布,色显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舌绛苔焦,脉弦数。由于暑热火毒燔灼血分,闭窍动血。治以凉血解毒,涤暑开窍。神犀丹加减。

2.2.3善后调治暑温后期,暑热久稽,可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宜清心火,滋肾水,方选连梅汤。若病久不解,余邪未净,痰瘀滞络,闭阻机窍,症见身热不甚,久留不退,神情呆钝,终日昏睡或痴呆不语,或手足痉挛,肢体强直,当清透余热,化痰祛瘀搜络,方选三甲散。

3 讨 论

笔者2015年7月至10月在全国各地收集暑温病例200例。按照上述辨证论治分类,200例中近75%为暑温轻症,25%为暑温重症。暑温轻症中,总共有56%为暑入阳明证,44%为暑伤津气证;暑温重症中,又以暑伤肺络证居多。在这200份病例中,按照西医诊断,中暑占绝大多数,其次为病毒性脑炎。

根据既往对暑温的认识,西医常见的为乙型脑炎、脑型中毒性菌痢、钩端螺旋体病(非黄疸型)、登革热、中暑,然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暑温常见的大多为乙型脑炎[7]、中暑[8]以及登革热[9]。对于暑温的治疗,根据笔者临床经验,中暑及病毒性脑炎虽同属暑温,但诊治却有所不同,属于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理论。中暑往往常见于暑温轻症,证型为暑伤阳明证和暑伤津气证,以前者为多见。其中暑伤阳明证中,既往医家均认为存在四大症状表现,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口干很少出现,但是我们可观察患者皮肤黏膜表现,大致可以判断出患者津液耗伤的情况,如出现皮肤干燥,黏膜皱褶较多。治疗上我们需要予以清气分热证的药物,同时佐用金银花连翘透营转气,防止热入心营,起“未病先防”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乏力,脉细,神疲表现,适当加用葛根、竹叶利湿补益津气为主的药物。中暑又需根据年龄而进行特殊区分并处理,目前中暑的流行病学情况,虽以职业人员居多,但是老年患者发生的机率也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长期处于密闭空间,但降温防护欠缺,也极易导致中暑的发生[10]。一旦患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营养状况差,入院后又因既往长期卧床或患重病后卧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较多[11],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出现暑温重症中暑伤肺络证,因此在运用上述药物的同时,需要早期足量应用三代头孢类药物(如存在肺结构改变,需考虑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必要时联合应用喹诺酮类)。在护理上,应定时予以翻身拍背进行相关性的护理,促进老年患者的肺纤毛运动功能,主动进行排痰。而病毒性脑炎[12]证型往往表现为暑温重症中热入心营证,患者常出现意识改变(意识淡漠),身热肢厥,气粗如喘,此期应可予以安宫牛黄丸,而无需等到出现神昏谵语后,再予应用,与此同时,热入心营证同时常常伴有暑必挟湿,我们可以相应的应用利湿药物,既可以利湿邪,又可以让暑热之邪有通泻之处。运用中药同时,并给予患者亚低温治疗,防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的神经代谢。还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状况,观察是否存在进一步的恶化的可能,如果存在恶化可能,适时地进行相应的处理[13-14]。

近几年暑温文献报道的的证型[15-16]中大多为暑温轻症。而暑伤肺络证在暑温重症居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暑为阳邪,初入表里,肺卫之气率当抵抗,导致肺失宣肃,从而易发生咳嗽、咯血之症,也可能为肺气失司,肺朝百脉失节,从而导致暑伤肺络证得出现。根据目前职业性中暑分类,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其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相当于暑温中轻症表现,如若症状由一开始口渴、大汗、乏力等症状,转变为神志意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则为中暑重症,其不同的分类,治疗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暑温辨证论治应当首辨轻重,然后再施以方药配合西医的诊治。

[1]罗钢,晏新,杨思进.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1例[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4):559-560.

[2] 吴宗艺,张慧,陈新枝.中暑与暑温之“暑必挟湿”的病因病机探微[J].光明中医,2008,23(10):1455-1456.

[3]刘安金.暑必兼湿刍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32-233.

[4]熊继柏.熊继柏讲 《内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90.

[5] 邓铁涛.温病专题讲座[J].新中医,1990,22(1):39-40.

[6]高仲山.略谈暑温证治[J].中医药学报,1979,7(2):18-19.

[7]高君,邓秀英,陆培善,等.江苏省2007-202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8):719-721.

[8]崔亮亮,周敬文,耿兴义,等.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32(9):809-812.

[9]孟凤霞,王义冠,冯磊,等.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 (1):4-9.

[10]戴国强.老年中暑的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4):1136-1138.

[11]郑东升,何丽欢.老年坠积性肺炎的特定和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993-994.

[12]陈勇,吴华平.小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学临床杂志,2012,27(24):1863-1865.

[13]祝志勇.生脉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亏型中暑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6):926-927.

[14]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2015,40(1):1-7.

[15]李振庆,吴蓉.谦字门儿科医家吴克谦治疗暑温病4法—附验案4则[J].江苏中医药,2013,45(7):53-55.

[16]黄航宇.新加柴胡香薷饮治疗小儿暑温高热70例[J].中国中医急诊,2010,19(8):1428-1429.

R254.2+1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6-126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111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SATCM-2015-BZ057)

△(电子邮箱:13817885188@139.com)

(2015-08-05)

猜你喜欢
伤肺暑热轻症
加味葛根汤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轻症乙型流感(风寒束表证)的疗效观察
吃梨润肺能止咳吗
中国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兔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暑 热
形寒饮冷则伤肺
冰爽夏日派对
轻症小儿肺炎门诊雾化吸入疗效分析
港大破解H5N1禽流感伤肺之谜
大柴胡汤对肝郁气滞型急性轻症胰腺炎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