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刺络拔罐治愈痉挛性斜颈1例
姜学霞
(河北滦县中医院,063700)
患者,女,41岁。因“头颈向左侧歪扭,颈项及左肩紧迫感1个月”于2011年10月16日就诊。患者原系服装厂工人,常觉颈项肩背部僵硬不舒,未在意。1月前因低头手剥花生,病情加重,颈项左肩背紧迫感,头颈歪扭向左侧,伴有头晕,纳眠差,小便黄,大便干,就诊时由家人搀扶进入诊室。既往无特殊病史,无家族遗传史。查体:戴颈托,头轻微颤动,头颈向前左侧旋转,强迫体位,用手托住左侧下颌可暂缓旋转左屈。左侧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斜方肌、背阔肌肥大、痉挛,有痛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掌颌反射左侧阳性,右侧正常。心肺腹(—),测血压为110/70 mmHg。舌质淡,苔黄,脉沉弦。实验室检查:颈椎四位片示: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脑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血凝四项正常,血细胞分析正常,颈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量左侧64 mL,右侧92 mL,双侧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旋转侧挛复杂类型痉挛性斜颈。
诊断明确,采用电针加局部刺络拔罐治疗。主穴:风池、供血(风池下1.5寸)、风府;辅穴:大椎、百会、天容、臂臑、后溪、合谷、绝骨。
治疗方法
双侧风池向对侧眼窝深刺2寸后改直刺1寸留针。风府深刺2寸,勿大幅度捻转,得气后出针。天容、臂臑、合谷均取左侧,供血、后溪、绝骨均取双侧。留针过程中接通英迪KWD-808-I电针仪,其中双侧风池接正极,双侧供血接负极,采用疏密波,电流量达到头部前后抖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针灸1次,每次治疗25 min,7次为1个疗程。痉挛、疼痛局部刺络拔罐,隔日1次,拔罐疗法,每日1次。
治疗结果
治疗7次后颈斜明显好转,已去颈托,颈部活动自如,头晕消失,左肩背仍有紧迫感,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不弦。随症加天宗、臂臑、申脉。14次后,肩背部紧迫感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头能直立,强迫体位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继上法又巩固治疗7次。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
讨论
痉挛性斜颈多见于成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0~40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头颈部肌肉不能控制的异常运动,往往双侧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对称,致使头部偏向一侧做扭转运动。颈部浅、深层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头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来。晨起轻,运动、情感变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神经科查体阴性。
本病由于病因不明,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上最主要的是积极地进行治疗。理疗和按摩有时能暂时缓解痉挛,如在头旋转的同时对同侧下颌施加可感觉到的轻度压力;虽然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有效,但效不佳,且副作用大;注射肉毒素当时虽有缓解,但半年以后又复发;做手术亦会复发,而且创口很大。而以通调督脉、熄风解痉法治疗痉挛性斜颈并采用电针加刺络拔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
中医学认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指出本病因汗出感受风寒,稽留肩背筋肉之间,致气血凝涩不通而疼痛,证属风寒中络,可先针刺风池、风府穴,再服桂枝加葛根汤即愈。本例患者再加低头过久,气血郁滞重而疼痛加重,出现强迫体位,病久化热,传于大、小肠则小便黄,大便干。督脉循身之背正中,它的脉气多次和手足三阳经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又因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联系。中医称脑“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腧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而督脉理解为“阳脉之都纲”和“诸阳之海”是有临床意义的。
本病以脊中为轴,扭转痉挛,正是督脉失去“总督诸阳”之功能。因此,阳气的“养神”和“柔筋”的两大功能障碍,出现项紧、头颤、头晕、扭转、痉挛等一系列症状,通过针刺大椎、风府、风池、百会、绝骨等乃宗“脑为髓之海,其输(脑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在于其盖(百会穴),下在风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髓会绝骨”,更配以八脉交会之后溪、申脉等穴,通调督脉及足太阳经气,使脏腑阳气得统于督脉,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再有,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选取供血、天容、臂臑、天宗、合谷进行针刺,促使阳气在经脉、脏腑中正常运行,从而发挥养神、柔筋的生理功能。综观全方,乃熄风解痉止痛之法,有麻黄、桂枝、葛根、羌活、独活之功。加以颈项、肩背刺络拔罐,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因此,气血在经络中畅行无阻,身经筋得以濡养、滋润,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