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6-01-28 14:28线联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线联平

摘 要: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繁重的任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研创新,提升首都高校创新发展原动力;创新体制机制,释放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活力;扩大社会服务,提升首都高等教育贡献力和影响力。这“四项原则”和“五项任务”能保证首都高等教育向高水平迈进并取得新的成果。

关键词:首都高等教育;高校综合改革;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高校扩招发展至今,历经十五六年,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在影响和水平上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近日发布2015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有3所高校进入百强。在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均迅猛发展的今天,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

一是巩固成果。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已达到较高水平,不应再将数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如果还一味追求数量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既和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也面临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目前的任务是努力巩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优化结构。从全国高校的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的地区尽管高等教育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水平、层次各异,特别是在专业教学和相关领域的应用结合上差距明显。所以需要优化结构,包括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等,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改革。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起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已进入第二个五年,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现阶段,高校只有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才能革除弊端,为努力创建高水平大学添注动力。

四是鼓励创新。高校作为创新的基地,拥有众多支持创新的资源,如果能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按“管办评分离”的要求,让大学能够独立自主地办学,就能将大学创新的要素转化成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现新时期首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十三五”时期首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项重要任务是: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教育系统,这24个字根据教育对象的情况,要求有所区别:对于小学生,是了解和记忆;对于中学生,是遵循和思考;对于大学生,是理解和探究;对于高校教师,则是率先垂范。

1.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必然具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体现。建设一个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既需要物质资源,也需要文化支撑。希望大学作为培养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楷模,源源不断提供一些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来引导社会。

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首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北京市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二十几万,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尤其是文化素养及职业精神方面有所欠缺,这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应该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追踪,根据回馈结果,检验出学校目前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薄弱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2.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将其落实在学校的具体工作计划中,将其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工作内容中是否具体体现。特别是在院系一级的工作当中,每学期所开展的工作和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上是怎么把握的,值得认真推敲。

二是重视师德建设,弘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工作中会表现出来,师德建设是教师的自我约束问题,每一个从事教学、教育管理的人员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三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即在心里要有准则,在外面要有行为,内外一致,使学生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栋梁之材。我接触到的“80后”“90后”学生确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倡个人发展,竞争意识比较强;但弱点是社会责任感不够强,需要加强引导,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贴近实际、了解社会。

3.深入推进《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

一是与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每所学校都有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应和文化的传承创新相结合,不仅是一些原则的提法和概念,而是把它转化成学校实施的具体行为准则和工作内容。

二是与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相结合。学校有些制度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应该进一步研究相关制度的调整完善,或在制度制定上作一些调整,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是与营造有利于培养师生良好品行的校园环境相结合。在校园环境的设置和硬件的配备上,为师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去实施了“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等建设项目,对增强中国大学的实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重点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设置等问题。因此,要以建设“双一流”为契机,加大学科结构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吸引高端人才的力度,在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同时扩大国际影响。

1.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产生了质量、发展不平衡、生源差异、就业等问题。现阶段,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目标、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研究如何“因材施教、量身定做”,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科研更加精细化。

二是要着力推动综合性教学改革。将专业体系、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等改革中涌现出的“点”连成“线”、绘成“面”、筑成“体”,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三是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充分挖掘整合校内、校外实践资源,重视教师的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是要加强质量评估。要建设完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化评估体系,对学校发展的评价,主张选择重点要素去评价。

2.继续加快优质资源共享

2015年以来,推进实施了“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即“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双培计划”强调:一是在教学管理上改变单一化的现象,让一个学生接受至少两所学校的教育,感受两校的教育制度;二是教学环境多样化,保证一个学生至少在两所学校中学习生活,使其生活更丰富,接触更广泛;三是教师来源多渠道化,让优秀教师在第一线组织教学,教师结构更丰富;四是生源问题,让一些农村地区读书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水平教育。“外培计划”即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名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通过双方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国内高校的影响力和教学质量。“实培计划”即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科技发展前沿单位和学校一起合作培养学生,让他们较早接触到产业和科技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3.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这些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在各省市排在第一位,但是学生创业的能力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夯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基础,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包括配备专职就业人员及场地,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开拓体制外灵活就业,提供充足就业信息;二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整体水平,即实施“三个一”工程(打造一支指导队伍,研发一系列指导教材,建设一个在线指导咨询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扩展就业创业空间,提供创业平台“一街三园”,即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和良乡高教园区、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并多点打造不少于20个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不少于5万平方米场地,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业活力。

推动科研创新,提升首都高校创新发展原动力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对北京定位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即“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高校科研创新应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紧密结合。

1.实现重大科研项目新突破

北京高校科研项目多、数量大,但是在重大项目的支持上不够,特别是科研成果的突破不够。现阶段根据首都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设立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即以服务北京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高、精、尖”为建设目标,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需求导向、政策引领和激活创新要素的原则,以提高高校对北京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保障能力为着眼点,通过对在京央属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多方力量的整合,建立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高校与市属院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发展、新繁荣

一是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二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上取得新成效;三是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四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五是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跨越。

3.不断强化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科研成果产生在北京,但应用在外地。要根据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选择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北京,为首都的建设服务。关于吸引这些项目的就地转化,北京市教委联合多家单位出台了《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市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的意见》。北京高校蕴藏着强大的科技开发潜力,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首都的社会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首都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机遇期,兴利除弊,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是释放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的关键,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的前提。现阶段,对于高校的全面深化改革,兴利除弊要进行新的思考,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所谓内涵建设就是转变观念、改革模式、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等。

1.深化考试招生机制改革

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向农村地区、远郊增加一些招生计划。二是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录取。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并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三是调整志愿填报方式和志愿设置。四是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五是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2.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书育人,学高为师,应具备成为“传道解惑”的“人师”的理想信念;身正为范,应具有以德施教、率先垂范的道德情操;仁而爱人,应拥有尊重理解学生的仁爱之心。二是加强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教师梯队建设。具体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发挥中青年教师的骨干力量,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深化人才强教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

3.完善经费使用管理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是指维持高校教学活动正常运转的经费,它是保障高校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高校在人、财、物等管理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由于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要实现教育经费的最大效益,堵塞经费管理漏洞,有效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要完善基本经费定额拨款制度,再提高基本定额,给学校以更大的支配空间;二要完善经费预算管理方式;三要强化教育经费监管。

扩大社会服务,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我们既要立足于加快自身发展、服务首都群众,又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助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要自觉支撑将北京建成国际交流中心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北京高等教育优势品牌。

1.瞄准国家和北京市的需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面对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对人才需求和智力支持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努力按照这个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北京的艺术教育如何创作出适合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与要求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再创作出“万人空巷”的精品力作?1980年,电视台一放《渴望》《四世同堂》等电视剧,街上就安静了,家家户户都在收看,认同率很高。当然,那时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除电视外其他娱乐活动较少。现在还能再现这种场景吗?我们的艺术教育能不能创造出经典的新作,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值得认真思考。

2.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优势带动作用

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持区。在这个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就应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相结合,统筹三地的发展重点来考虑学校服务的对象。在协同发展中去挖掘学校发展的新领域,培养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学校发展方面现存三种形态:一是输送型。学校把培养的学生输送到企业去,企业接受的比例越高说明学校成就越大。二是融合型。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三是引领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能为某一个领域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它的“智库”,如几年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就为北京的商贸企业作规划,商贸企业很认同,这就是引领作用。

4.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首都高等教育品牌

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北京的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既有天然优势又有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重视:一是加强大学国际化战略的谋划和研究。几乎每所大学都提出要向国际化迈进,但一所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需要考虑到战略目标,通过哪些渠道、途径去实现,分哪些步骤、哪些分项的计划进行等。二是建设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的软硬件环境。所谓硬件环境就是学校要具备国际交流的基本条件;软件方面包括学校的制度、校园教学、学习风气等。三是积极开展学生培养国际化实验。我们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留学机会,关键是把国外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我国目前的教学平台结合起来,互建平台。四是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和专业。我们不可能将每一所大学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一些大学的学科专业完全有能力、有水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选择出相关专业以及是否能集中资源来建设。

综上所述,北京的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繁重的任务,但我们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当前,需要进一步梳理学校整个改革发展的思路,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相信每所学校通过努力都能向更高水平迈进,取得新的成果。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审订)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