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启发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探索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经纬网;制定;判断
一、比较的方法
比较是根据一定标准,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将欧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进行比较,能清晰地看到两洲大陆轮廓图形都似三角形,但不同的是前者为东部较宽,向西逐渐收缩的三角形,后者则是北部较宽,向南逐渐收缩的倒三角。再作比较又可发现,前者轮廓线很破碎,弯曲很多,而后者轮廓线则比较平直。经过如此比较之后,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获得欧洲和非洲的轮廓特征,将两者清晰地区别开来,进而也能在各大洲的轮廓图中将欧非两大洲识别出来。
二、综合的方法
综合是将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整理、筛选成有条理的知识条目。例如,学习“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和冰期四方面概括综合。这种按照地理要素内在结构来建立的体系,能使复杂的知识得到全面、有条理的归纳,也能使繁琐的知识得到简化和结构化。
再如地球任何一个地区,不论其范围大小,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征,并且在影响区域特征形成的各个要素中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分析归纳地理知识时,应突出某地区的地理特征。如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是“高”和“寒”,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抓住主要特征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掌握。
三、阅读地图的方法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而且也是地理的“第一教材”。因此,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阅读地图呢?
可以将地图分成若干较小的区域单位,先只看某一区域,看完后,再看另一区域。例如,阅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时,可以先看颜色很突出的西部地区,得出结论:这里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山;然后看绿色的东部地区,得出结论:平原为主,散布着丘陵低山。这种方法可以突出某区域各要素的特征,进而有助于进行区域间要素分布异同的比较。
也可以用某一地理要素作为线索,有顺序、系统地移动视线分析阅读地图。例如,阅读中国地形分布图时,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阅读,这里的地理要素可以是“山脉”,也可以是“高原”。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或者是教师指导的“先看山脉分布,再看高原分布”“先看东西走向的山脉,再看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等规则逐一分析阅读。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得某一地理要素的总的分布特点,进而比较出几种地理要素分布的异同点。
我们还可以将某一地理要素作为基点,观察分析其周围各方位的地理事物。例如,学生看“淄博政区图”,可以将张店区作为基点,向北依次为桓台县、高青县,向东为临淄区,向西为周村区,向南为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辨清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能锻炼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
再如,阅读经纬网图时,判断方向是难点,教师可以做如下指导:(1)经纬线垂直相交构成的地图。这种情况可以沿用一般定向法。当然,一定要首先确定纬度和经度,这是这一类经纬网地图考察的重要内容。(2)点附近的经纬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判读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现提出如下步骤,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要分清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在一般的经纬网图中,经线南北延伸,纬线东西延伸,是非常容易辨别的;但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呈放射状的线为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呈圆弧状的线是纬线,表示东西方向。第二步,要分清图中出现的极点是南极还是北极。若极点上标有“N”则为北极,标有“S”则为南极。若只标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的,为南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的,为北极地区。这样南北纬度的判断就容易了。如果觉得顺时针、逆时针容易记错,还可以使用“右手定则”:用右手握住地球仪,拇指指向北极,其余四指环绕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第三步,分清图中出现的经度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递增的是东经度;反之,则是西经度。第四步,分清方向。这又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如果在北极地区,靠近极点的在北方,另一点在南方;如果在南极地区,靠近极点的在南方,另一点在北方。第二种情况,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定。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为东,反之为西。这里要注意两点之间的东西方向关系要取劣弧,而非优弧,即所谓“最近距离原则”。第三种情况,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要确定一个点作为确定方向的辅助点(其意义相当于几何证明题中的辅助线),使这个点与一点在同一经线上,与另一点在同一纬线上,再判断方向。
参考文献:
冉金全.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