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文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优劣,根据新课改精神的指导,近年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就所带的高一年级而言,针对该教学模式,实行了课堂教学三部曲即预习、展示、反馈,获得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一、分组的准备工作
分组:以班级人数72为例,首先确定12个组长,12个组长必须由班主任精挑细选,成绩中等以上,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只有这样的组长才能在小组中树立威信,才能带领各个小组开展学习竞赛及各种活动竞赛。其次,将剩下的60名学生按总成绩排名,按综合成绩的高低标注1,2,3…12;12,11,10…1,这样分出的组确保了各组成绩的相对平衡,学生竞争中才会有积极性。
当然,班主任还可计算出各个小组的基础积分,以便后期的考评可以顺利实施。最后,召开各科课代表与各组组长会议,对他们进行培训,协调组长与科代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课代表从科任老师那里领取展示任务,然后分配给各个组长,组长对各组员再进行任务分工、培训,包括教态、板书、语言组织、注意点、易错点、方法总结、一题多解等。
二、自主教学的实施
1.预习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新课改精神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老师就认为在预习时,只要把导学案提前发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然后要求课代表按时将导学案收上来,预习就算完成了。当老师批改时,就开始抱怨,哎呀,学生做的这是什么呀,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了!哎呀!这几个的作业又是抄的等等。因此,我们要反思,是不是在预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指导,事实证明,导学案发下去并且老师去指导学生预习20~30分钟的效果远远大于你提前两天把导学案发下去而不闻不问的效果。因此,我在用导学案时,通常一份导学案都收3~4遍,如果导学案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点较难,一定要对导学案进行再加工,把导学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预习展示课用,另一部分反馈课用。
比如,教师第二天要上一节课,那么至少提前一天把本節课对应的导学案发下去,利用20~30分钟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中的困难,主要以提示为主;对于太难的问题,在预习中要适当降低要求,特别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即可,学困生明白了简单基础的问题,可以让他们找到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通过教师的预习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本节课的目标已初步达到。这时,教师再通过导学案的收缴和批阅,可以把握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并认真总结分析,在展示课中一定要涉及这方面的知识点,还要适当进行变式。把导学案学生预习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分模块,原则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如果你觉得某个题目难度太大,你可以找一个类型题来代替或者设置浅显的问题来引导;如果你觉得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一个变式还不够,你可以设置多个变式,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导学案的题目进行再加工、再升华。
2.展示
前一阶段的预习是为展示服务的,预习、展示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展示原则:学生自学能掌握的不展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能解决的不展示;预习指导能解决很好的题目不展示。展示准备:提前半天准备好各个展示模块的小纸条(现在已经改为备课纸),编号1~6,因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12小组都展示是做不到的,每
节课6个小组,可展示6~12个题目,再加上教师的点评与补充,这样的一节课就很充实了,照顾到小组积分的平衡,下节课再由另外6个小组展示。小纸条上的序号代表着本节课的流程,衔接词由老师来准备,也可由各个小组长来串接。6个组长领取任务以后,他们会利用课间或其他时间进行讨论,讨论派谁讲、派谁补充,总之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态,有些独特的想法,甚至连老师也想不到。
展示时,许多老师认为无事可做,认为展示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只要管好课堂纪律就行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对展示问题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展示时提前做好预设,把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预设全面;预习过程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展示效率,从而让学生少走弯路。这个与展示时学生的一题多解、奇思妙想不矛盾。
三、有效评价
高效课堂的实施必须用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助推器。在展示课上,小组的展示可以获得不同的小组积分,每周公示一次,每月评比一次,评出优秀小组和最佳小组,获得优秀小组称号的学生要上一节优秀小组汇报表演课,落后的小组组长要进行表态发言。这种评价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参考文献:
王敏.小组合作学习中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03).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