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上海 200231)
初探语言性理答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化学反应
——基于一年级数学《进位加法》教学过程的评析
陈英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上海 200231)
摘要:教师都在寻找使课堂高效的方法,以希望能改进教学效果。在众多方法中,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和作答后的处理,即智慧理答,值得教师观察和实践。在智慧理答过程中,教师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上,智慧理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知识殿堂的过程。
关键词:理答;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一、引言
“理答”是指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后,围绕教学目标,为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作出的评价以及合理的、科学的反应技巧。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作答后的即时处理,能够激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知识的殿堂。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师理答,如何在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发挥作用,这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针对这一点,笔者结合一节数学课例《进位加法》教学进行分析。
二、观察方法
1.观察对象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一位有20余年教龄的校骨干教师,该教师多年从事低年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对低年段学生和教材较为熟悉。笔者对《进位加法》进行课堂实录,观察课堂前30分钟教师的理答状况。《进位加法》系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数与代数的一个内容。
2.观察工具
使用《数学教师语言性理答思维导图及量表》(见图1),对教师理答的类型进行分析。
图1数学教师语言性理答思维导图
3.记录方法
观察课堂实录,采用手工记录方式记录教师的问题、观察教师的理答行为,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见表1)。
表1 教师语言性理答观察量表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1.数据统计
本教学实录中,该教师共理答了41次,笔者对每个观察指标的出现频次作了分析,详见表2。
表2 教师语言性理答各类指标频数统计数据
2.分析
教师在30分钟内共理答41次,其中诊断性理答占26.8%,目标性理答占31.7%,发展性理答占31.9%,激励性理答占9.6%(见图2)。教师在四项理答行为中,数量多偏向于目标性理答和发展性理答。
图2 教师理答类型分析
1.发展性理答的使用
从教师理答比例的统计信息看,该教师为了突出重点“凑十法”的进位加法,采用发展性理答进行追问、探问和反问(见表3)。
表3 教师发展性理答各项频次数据统计
图3 发展性理答比例
记录片段1:
学生完成连加题,9+1+4,8+2+5,7+3+6,6+4+1。
教师追问:“为什么连加题也算的那么快?”
学生回答:“前两个数合起来是10,10加几就是十几。”
新授知识:“9+3=?”
学生:“9+1=10,10+2=12”。
记录片段2: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请学生观察盒子。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整体观察和有意观察的能力不强,为了帮助学生观察盒子的特点,教师采用探问的方式:“盒子分成了几格?”
在帮助学生观察盒子的特点后,教师又播放媒体,教师探问:“放进去6个,又放进去3个,现在有几个?”
学生回答。学生通过教师刚才的探问,已经能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记录片段3:
于是学生进行讨论,全班达成一致结论,分出来的1给9凑成10,所以应该写在9的边上。
记录片段4:
在交流把9凑成10的方法后,教师探问:“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沉默。
教师:“你们看,刚才把9凑成10,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3凑成十?”
学生:“可以。”
教师:“3和几可以凑成十?”
学生:“7。”
教师:“7哪里来?”
学生:“9。”
教师:“那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追问,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因而“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该教师在知识关键处,追问“为什么”、“你怎么想”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处于良好状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师的追问下,“凑十法”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学生从无意识的学习转为有意识的学习,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细节处突出“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凑十法”书写格式,进一步强化了“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课堂上,若学生由于知识欠缺,或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即使用分解问题的策略。本节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用计算盒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先通过探问来帮助学生使用计算盒子。在当学生没有想到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时,教师也是通过探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探问犹如给学生铺了一条小道,但路都是学生自己走的。当学生的思维被一种拆数方法所禁锢的时候,通过教师的探问计算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小学一年级新生,语言表达和主动观察的能力尚处在启蒙阶段,教师的提问需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基础,也要适合一年级新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该教师的“反问”使用比例较少,这符合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如果教师在低年级课堂上过多使用反问,容易导致学生听不明白教师的语言,学生因听不懂教师的语言而思维变得模糊。所以本堂课教师多使用追问和探问,是一种合适的选择,从而帮助学生厘清算理。
2.目标性理答的使用(见表4、图4)
一年级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教师代答和引答的比例较高。小学低年级,引答是不错的方法,能引导学生走向有序的、有目的的学习内容和思考路径。但是代答的比例有些偏高,教师提供答案,在理答方式中这是最无奈的选择。如果教师估计这位学生经过努力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可作探问,尽量以正反馈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如果认识到学生实在没能力回答的,则只能转问其他学生。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方式将问题转向另一位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表4 教师目标性理答各项频次数据统计
图4 目标性理答比例
3.诊断性理答和激励性理答的使用(见表5、表6)
从表中可见,“简单”肯定式诊断性理答的使用比例偏高,如果这一比例偏高,学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阶段。教师可以考虑把简单的肯定改为特定的表扬,如表扬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或是思维中有独特之处的闪光点。以鼓励性语言为主,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学习求知心态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
如果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只说“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爱动脑筋!”、“表扬你!”等,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只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就是“我的答案对了就是好的”,不利于以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只说“是吗?”、“请你再想想”、“不对,我们来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等,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缺少深刻有效的反思,继而无法经历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
教师理答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真诚的表扬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起到激活思维触动灵感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5 教师诊断性理答各项频次数据统计
表6 教师激励性理答各项频次数据统计
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关键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发展性理答为学生打开思维宽度,挖掘思维深度,通过转换提问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走上深入探究的道路。由此,学生会更有效地思考为什么探究及如何探究;目标性理答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深化理解,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目标性理答的引领下,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生的思考方法、思维角度、知识掌握程度,都需要有课堂智者的鉴定和指点,教师就可以充当这一角色,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的方法和思维进行诊断,此时智慧型的诊断性理答尤为重要。并且,整堂课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激励不断催化生成。情真意切的鼓励语言,恰到好处的具体表扬,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或别人的方法和思维、习惯与状态,在激励学生的同时,又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理答”是一门艺术,它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也能给课堂带来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在此次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的个案初探中,笔者体会到,教师的理答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种“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教师的智慧理答能够催生出学生的灵感火花。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Smart Response
in Languag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Carrying Addition》 as the Example
CHEN Ying
(Shanghai Primary Schoo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Teachers are looking for the ways to make their class efficient, hoping for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One of the various ways is the smart response to the students’ questions and answers. If the teachers deal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appropriately, the students’ spark of thinking and thirst for learning will be arous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helping the students discover the questions and solve them in class, teachers are trying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step by step.
Key words:smart response, efficient class, primary mathematics
作者简介:陈英,上海市人,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