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6-01-27 23:20关德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3期
关键词:汀组艾司西帕罗西

关德海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关德海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各40例。帕罗西汀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总有效率为95.0%,与艾司西酞普兰组的9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较帕罗西汀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明显更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与艾司西酞普兰组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仿,具有相当的临床应用价值。

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抑郁症;疗效;不良反应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的障碍,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可能从情绪的所谓“正常”或轻度情绪不佳到严重的抑郁[1]。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为新一代抗抑郁常用药物,有共同的药理特性抑制神经元再摄取5-羟色胺(5-HT),而对其他神经递质却没有明显的影响。现以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艾司西酞普兰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帕罗西汀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39.0±13.5)岁;迟滞性抑郁12例,激越性抑郁12例,焦虑反应2例,躯体化症状14例。艾司西酞普兰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39.0±15.5)岁;迟滞性抑郁21例,激越性抑郁10例,焦虑反应2例,躯体化症状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帕罗西汀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起始10 mg,1次/d。以后根据病情,可逐渐加10 mg,最高剂量为40~50 mg/d。连续用药3周。以后根据临床反应增减剂量,每次增减10 mg,间隔不得少于 1周。最大推荐剂量为50 mg/d (治疗强迫症可60 mg)。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从10 mg/d开始,最高用量≤40 mg/d。

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初始剂量为5 mg/d,3 d后加至10 mg/d,1次/d。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最大剂量可增加至20 mg/d。通常2~4周可控制抑郁症状,症状缓解后需巩固维持治疗至少6个月。伴或不伴恐怖症的患者:初始剂量为5 mg/d,持续1周后可考虑增加至10 mg/d。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剂量可增至20 mg/d。老年患者推荐半量使用本品,最大剂量≤20 mg/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别采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3]。疗效标准:痊愈:减分率≥75%,显著进步:减分率为50%~74%,进步:减分率为25%~49%,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帕罗西汀组痊愈29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艾司西酞普兰组痊愈27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8.50±8.72)分,治疗2周后为(15.65±8.53)分,治疗4周后为(11.85±5.32)分;帕罗西汀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7.30±6.15)分,治疗2周后为(21.55±7.56)分,治疗4周后为(10.90±5.50)分。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较帕罗西汀组HAMD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帕罗西汀组中了现不良反应12例,其中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异常3例,便秘3例,肝功能异常1例,口干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艾司西酞普兰组出现不良反应8例,共中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异常3例,便秘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抗抑郁药种类很多,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生理特点及躯体情况等因素才更有利于选择出合适的药物[4]。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是新一代的抗抑郁剂,均为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5]。

艾司西酞普兰是单一的左旋对应体,在体内对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是外消旋体的5~7倍[6,7]。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通常都短暂且轻微,常发生于用药后1~2周,持续治疗后不良反应或逐渐减轻至消失[8]。帕罗西汀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分布容积大[9]。代谢产物无活性,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经过肾脏排泄,少量有大便排出[10]。帕罗西汀由于有较强阻断5-HT回收的作用,5-HT浓度在突触间隙中升高亦强,故由于5-HT的增多而导致的肠胃道症状的发生率也较多些,5-HT系统过度活跃,有的也可产生焦虑症状,出现低钠血症[11]。不良反应有抗胆碱能作用,轻微而短暂。患者可出现口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白天思睡或嗜睡、乏力、多汗、头痛、头晕、震颤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而艾司西酞普兰对于抑郁治疗起效快,可有效降低自杀风险,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总之,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仿,具有相当的临床应用价值。

[1]陈彦方,顾牛范.新编临床精神药物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3]代大顺.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9):692-693.

[4]金卫东.抗抑郁治疗的效果评价及各类抗抑郁药的疗效比较.山东精神医学杂志,2003,16(4):249.

[5]张明,陈卫华,郭民,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13(1):15-17.

[6]李培强.帕罗西汀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152-153.

[7]许方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80.

[8]丘春柳.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1):845-846.

[9]汤庆平,赖根祥,张静,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中国药师,2011,14(6):836-837.

[10]王厚亮.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附87例分析.新医学,2009,40(3):162-163.

[11]林绍英.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分析.医药,2015(15):277-2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58

2016-10-31]

125100 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

猜你喜欢
汀组艾司西帕罗西
N-甲基帕罗西汀脱N-甲基的催化剂研究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左心射血分数的影响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甜梦口服液对抑郁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的影响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对比研究
瑞舒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观察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