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作为电影场景转换要素的根源初探

2016-01-27 11:18:22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

聂 佳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 310000)



声音作为电影场景转换要素的根源初探

聂佳(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310000)

摘要: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如何在影像与声音的关系上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如何通过声音这一独特元素解构画面,更好的完成场景转换成为影片视听语言的重要技能。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就电影声音与场景转换之间的关系,就声音这一独特元素得以顺利完成场景转换的原因作一剖析。

关键词:声音转场;场景转换;时空关系;心理效应

声音转场,指利用声音来进行场景转换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场景组接的方式可以为影片带来不同的传达故事信息的方式。电影中场景之间转换的技巧对于影片的艺术创作和确保观众的观影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声音在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有多种不同的手法,这种极富创意的艺术创作手段,也逐渐成为影片创作者创作观念思想的体现。那么,声音如何能够使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变得流畅自如,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一下声音能够转场的原因。

一、声音的时空关系

电影中声音的时间性在横向上是连续的,为了便于场景的过渡,声音可以从一个场景叠加到另一个场景,或者延迟,或者是提前,或者运用一段音乐可以平滑地连接不同时空的画面,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人为地强调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剪辑点,声音的跳跃是不被人注意的,这一点与画面是不同的。声音所具有的良好连续性的特点在电影中可以被充分利用。在画面剪接在一起的时候,声音保持一定程度的连续,观众在看的时候,就不会对画面的跳跃有异议。这种由于声音与画面在时间上的错位所形成的非同步关系,在声音与画面的双重时间之间形成很有意思的张力。在纵向上,声音的时间性在电影作品中即可以表现为叙事时间,也可以是物理放映时间,或者观众心理时间。声音所特有的表现力使电影表现具有时间跨度的内容时营造了真实可信的环境。

声音在一定的空间里存在、流动和传播,帮助形成一部影片中空间、音量以及结构的感觉。当声音进入电影,它的空间属性由于与画面的结合而有了更进一层的积极意义,使电影银幕的空间向画框四外和纵深延伸成为可能。声音的空间感通过我们自身处理声学信息的能力接受,再加上视觉信息的作用,把银幕世界的空间具体化,给电影的叙述提供了令人确信的真实存在的世界。

声音的空间结构是实现声音场景转换在空间关系上的重要体现。画面空间由“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两部分构成。所谓“画内画外”是因银幕的画框产生的视觉问题,与画面不同的是声音没有边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声音与画面各自拥有自己的时空属性,它们也可以组合成完全不同时空的复杂层次关系。

二、观众的心理效应

声音的艺术感受和对于一般事物的审美体验一样,也包含了“从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到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包括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一系列基本心理活动”1。说到审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欣赏或领会某种事物的美。当进入这一系列基本心理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受到某种心理诱导由日常意识状态中断,进入一种特殊的感知状态,摒弃日常的思维方式,产生一种渴望获得精神与情感享受的期望。

观众观赏影片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在声音创作中,无论是纪实的还是写意的,都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期望为出发点,这样才可能在满足观众对于影片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创作者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声音与画面的各种形式和关系的组合,产生新的特定意义及情绪,这种创新由于打破观众观影中的心理对于视听的连续性和真实性,会引起观众心理暂时的紧张感并且引起关注,由于这种落差会很快由下一个镜头里获得弥补,观众心理会重新恢复平静状态。利用观众心理暂时的紧张感,可以加深观众对客观声音的主观感知和关注,从而使观众的观影由平淡乏味上升到一种愉悦的精神感受。当不同场景的转换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画面之间的生硬切换,观众难免会感到“跳”,很有可能因此出戏,为了使观众欣赏影片的心理过程持续,影片通常利用一些转场手法或者技巧,使得影片叙事和观众审美过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利用声音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正是一个很好的在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保证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简洁性的方法。例如其表现手法之一,声音前置就体现了这一观点。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视觉与听觉每时每刻都在与影片的画面和声音产生种种联系,并反应到观众内心产生心理感受。当前一场景画面没有结束的时候,一个非本场景的声音提前进入观众的耳朵,这与观众视觉上得到的画面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正是这种非同步的差异性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和敏锐的关注度,由此产生想要知道这个声音从何而来,故事如何进展的心理需求,此时下一场景的进入也就显得自然,观众也会顺其自然的接受,并投入到之后的片段中。利用声音在两个场景之间的转换可以理解为观众审美的一个心理接受过程。当然,利用声音进行场景转换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与声音的过渡和衔接方式将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刺激,形成的心理感受和认识也不同。这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设计和影片的艺术风格,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加深影片的感染力,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感受,从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日常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设计不同场景的逻辑关联,利用两个或者多个场景中一致的声音来帮助画面完成顺利切换,有效发挥声音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创作者需要思考观众与影片声音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过渡,来利用声音帮助观众确认和适应不同的场景中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完成声音构思和对影片叙事结构的设计。

利用声音,通过时空的统一和情绪情感的统一,从而把时空跳跃的画面衔接在一起获得某种完整性是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声音的时空关系与观众的心理反应是声音能够完成转场的重要原因。首先,我们对不同时空关系的不同场景的可能性作如下的论述。当前一场景的画面与后一场景的画面处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时,可以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结构影片段落,在声音上的处理可以采用切入切出的方式,跟随画面的节奏进行声音的切入切出。声音的入点、出点力求小且精练,不拖泥带水。语言的切点要保证吐字的完整,音响与环境的切点要与画面保持一致,切实还原不同场景的真实感。当前一场景的画面与后一场景的画面处于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时,可以通过设计人物语言,利用人物语言的连贯性平滑的将此空间的具有时间跨度的场景连接在一起。人物语言的选用既可以是两个人物的对话,可以表现在画面上是正反打,也可以是一个人物的自问自答,通过思辨性的语言完成连接。同样,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第三者的旁白来串联不同时间的影片叙事情节,来完成场景之间的转换。当前一场景的画面与后一场景的画面处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时,可以根据影片的需要和声音的主观设计将前一场景的声音保留到后一场景,或者将后一场景的声音提前到前一场景,前一场景与后一场景交叉淡入淡出这三种方式通过改变声音与画面的在时间轴上的不同相对位置,从而借助观众观影时的心理效应完成跨时空的场景转换。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采用前一场景结束时的声音与后一场景开始时的声音一致或类似这种手法进行场景转换。

其次,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场景与场景之间有紧密关联,不同的场景间的关联可以使观众观影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效应。对此,我们需要就观众可能产生的心理效应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论述,也就是利用场景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同关联作论述分析。当前一场景对后一场景有重要的暗示作用,无论是在叙事情节的伏笔上还是在情绪气氛的统一上,我们可以采取将前一场景的声音保留在后一场景这一手法,将观众的心里反应“引渡”到下一个场景,加深观众对后一场景的心理认同。当后一场景对前一场景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需要提示观众注意后一场景的情节发展或者时空变化时,可以将后一场景的声音提前到前一场景出现,激发观众对于下一场景的脑海中的构想,有利于把观众带到一个尚未发生的既定环境中。当前后场景的叙事情节需要产生比较,对比或者类比的意义时,我们不妨关注这两个场景中是否可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声音存在,帮助场景流畅过渡,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向画面的隐含意义上。为了保证每一个场景的真实听感,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一声音的不同音高响度或其他声音特质来进行区分。当前后场景的关联是影片人物回忆过去的场景与现实场景之间的切换时,画面通常采取渐隐渐显得叠化效果,声音可以采取交叉淡入淡出的声音效果,使观众与影片人物的思维一同进行现实与过去的转换。当前后场景的关联是影片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之间的切换时,画面通常由现实切到非现实,声音的创作可以通过一个空间内独特的声音元素来设计另一个空间听感上可以与之一致或相似的声音,利用两者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将现实与非现实的空间进行连接。观众也可以身临其境,由现实空间走进非现实空间中。另外,在对创作者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思考的同时,关注观众观影时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具有意义的。声音在场景之间的转换的多种手法,出发点往往在于帮助观众进行心理过渡,流畅连接不同场景,避免观影中产生“断裂”感。同时,也正是因为注意到观众对于影片不同情节的观影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作用,声音可以在场景之间的转换上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才成为可能性。

结语

在处理场景转换时,创作者能突破以往将思维空间停留在影像剪辑的转场手法的局限,以关注观众的观影心理效应为立足点,将声音转场变得切实可行,真正使影片不同的场景转换成为轻松自然的发挥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创意集合,更好的表达个人的创作理念与艺术构思。

参考文献:

林达悃编著.《影视录音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86.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学管理中的巧用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0:53:37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 10:43:56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心理效应的探索
浅析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2:56:58
善用心理效应提升高职生就业力
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03:54:42
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奋进
中国市场(2016年5期)2016-03-07 13: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