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1-25 03:21王建坤
河北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

王建坤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建坤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吸氧、扩张冠脉、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减少心肌氧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的养阴清热化痰方治疗。结果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94.0%)高出对照组(80.0%)14%,心电图改善上观察组(86.0%)高出对照组(68.0)18%,2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养阴清热化痰方

【中图分类号】R 54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5)16-2503-02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16.035

收稿日期:(2015-03-07)

作者单位: 055550河北省宁晋县人民医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升高,大有年轻化的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属冠心病的一种类型,是指存在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由于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于2013至2014年采用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养阴清热化痰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宁晋县人民医院内科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3.24±3.83)岁;合并糖尿病者28例,高血压病者25例,高血脂症者35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5~67岁,平均(52.75±4.01)岁;合并糖尿病者31例,高血压病者22例,高血脂症者40例。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ACCF/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NSTEMI指南的诊断标准[1]:(1)有不稳定型缺血性胸痛,程度在CCSIII级或以上;(2)明确的冠心病:心肌梗死、PTCA、冠脉搭桥、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阳性的病史;陈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胸痛相关的ST-T改变;(3)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1.3纳入标准(1)符合UAP诊断标准;(2)年龄<7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心脏疾病,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2)心肌梗死、发作频繁的不稳定性胸痛患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5治疗方法2组均参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心肌梗死指南”[1]进行常规治疗:卧床休息,在密切监测下进行积极内科治疗,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且采用他汀类强化治疗,应用40mg。胸痛明显时可先含硝酸甘油0.3~0.6mg,如反复发作可舌下含硝酸异山梨酯5~10mg,每2小时1次,必要时加大剂量,以收缩压不过于下降为度,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如无心力衰竭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及早应用。对发作时ST段抬高或有其他证据提示其发作主要有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者,宜用钙通道阻滞剂取代β受体阻滞剂[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的养阴清热化痰方治疗。本方组成如下:炒酸枣仁30 g,远志15 g,夜交藤15 g,全当归10 g,炒白芍15 g,天冬15 g,麦冬15 g,丹参12 g,益母草15 g,浙贝6 g,竹沥半夏10 g,桔梗5 g,甘草6 g。食欲不振者加用砂仁、焦三仙。肝风内动者加用牡蛎。每日1剂,水煎2次,各取汁液200ml,混匀后早晚分服,2周1疗程。

1.6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2],显效:2组患者在同等运动强度下,胸痛或胸部不适的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的情况基本改善。有效:胸痛或胸部不适的症状仍然存在,但发作次数、胸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缩短,ST抬高至少0.5mV和(或)T波倒置变浅或变为正向T波,但心电图未完全改善。无效:胸痛或胸部不适症状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7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

80.0%,观察组总有效率94.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50,例

2.2 2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8.0%,观察组总有效率86.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n =5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不良反应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发现以上检查指标无显著变化。观察组中有2例出现上腹部不适,未特殊处理,自行好转。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轻微头晕,未特殊处理,自行好转。除此之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在于冠脉内不稳定型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3]。西医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同时治疗动脉硬化,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

不稳定心绞痛在中医属“胸痹”“心痛”的范畴[4],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心、肝、脾、肾、肺气血阴阳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气滞、血瘀、寒凝、痰湿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古人就对情志、饮食、年龄三方面早有论述。如情志因素:《太平惠圣方》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云:“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君不宁,化而为火”。饮食情况:《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归脉”。年龄方面:“年过四十,阴气自半”。《灵枢.邪客》云:“营卫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过食肥甘厚腻,饥饱失常,或者嗜烟嗜酒,持续的精神压力过大,劳力、劳神、房劳过度,因而形成痰湿、气滞、瘀血等病理产物。以往研究只是注重“不通则痛”,广泛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而我们认为七情皆从心发,“郁而气滞,气滞久必化热”,营阴内耗、心络损伤的患者逐年增加。所以本治疗组以养阴为基本,其次配合清热化痰,也就是符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中医理论。如果不重视改善患者阴虚内热的体质,单纯清热燥湿凉血,或继续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只会使虚者更虚,阴虚内热之象更著[5]。因此笔者应用养阴清热化痰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此类患者主要症状为:心疼憋闷、时作时休,倦怠,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本方重用酸枣仁,以其性味甘平,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远志、夜交藤助君药养血安神之效;全当归、炒白芍补血润燥;共为臣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丹参清心活血,使之补而不滞,远志养心安神,可交通心肾;益母草调畅气机,疏达肝气;浙贝、竹沥半夏清热化痰,共为佐药。桔梗为使药,取其载药上行,俾药力上入心经,与丹参相伍,又可行气血,使诸药滋而不腻,补不留瘀。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酸枣仁、夜交藤、天冬、麦冬可修复损伤的动脉内膜,抗氧化,阻断吞噬细胞氧化LDL,形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离子,阻止内膜破坏,动脉壁变形。远志、丹参、浙贝可减少心肌氧耗量,改善心肌的血供,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降低血小板粘附,减少附壁血栓形成。

考虑到心绞痛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所以根据《2011年ACCF/AHA不稳定性心绞痛和NSTEMI指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使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接近或小于7%的目标,为了控制血压应推荐采取如下附加措施:开始或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节制饮酒、减少盐的摄入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

以上所述证明,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就阴亏血虚的证型,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Wenger NK.2011 ACCF/AHA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updating the 2007 Guideline): highlights for the clinician.Clin Cardiol,2012,35:3-8.

2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

3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0-212.

4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3.

5陈志军,刘界军.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2011,27:16-26.

猜你喜欢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西医结合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HbA1c与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