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研究

2016-01-25 08:50王冰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361003
中外医疗 2015年29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王冰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3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研究

王冰斌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目的对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儿取静脉血进行检验,对照组患儿取末梢血进行检验,并对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患儿的CV值(79.61±4.51)与对照组患儿(95.33±6.13)相比明显较低,可见以静脉血进行检验的稳定性相对较高,两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儿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进行静脉采血可进一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对于患者的红细胞值、白细胞值、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数量都能够起到相应的检测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患儿的检测值及形态变化情况来检查患儿有无发病迹象,以便于为后期的诊断工作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1]。末梢针刺采血与静脉针刺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采血,但两种采血方式实际应用价值的高低却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为对两种采血方式的检测值精确性进行探究,该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特对两组患儿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了血常规检验,并通过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的比较来验证应用价值更高的采血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此期间内在该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每组45例的人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共有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儿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3±1.81)岁。对照组患儿中共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患儿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4±1.76)岁。对两组患儿的相关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在随机状态下接受血常规采集,其中观察组以真空试管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采集后以轻缓的力度摇匀,在采血后2 h之内充分摇匀后后采用血液分析仪SYSMEX XS-500进行血常规检测即可。

1.3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行检验,同时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采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两组患儿的血液进行检测后,得知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s)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的检测结果(±s)

注:两组检测结果相比,P<0.05。

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P组别5.12±1.24 6.71±2.13 2.32 <0.05 WBC(109/L)3.35±0.83 4.24±0.90 2.04 <0.05 RBC(1012/L)15.05±11.52 89.37±12.49 12.3 <0.05 0.71±0.38 0.30±0.35 2.09 <0.05 HB(g/L) HCT

2.2对比两组患儿的平均CV值

对两组患儿的平均CV值进行比较,得知对照组患儿的平均CV值于观察组相比明显较高,可见观察组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CV值(±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CV值(±s)

注:两组平均CV值相比,P<0.05。

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P组别79.61±4.51 95.33±6.13 6.51 <0.05 CV(fl)21.23±5.05 28.96±5.13 2.93 <0.05 MCH 293.32±25.07 321.09±26.83 2.11 <0.05 175.65±62.77 251.32±65.47 2.30 <0.05 MCHC(g/L) PLT(109/L)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当前临床上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检查方式,其检测值可对患儿的红细胞值、白细胞质、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数量作出较为直观的反映,但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也是可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提示着我们对于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静脉血与末梢血作为常用的两种血常规检验标本,在临床检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往往存在着较大争议,其中末梢血基于其采集部位的特殊性,血样基本由毛细血管组、细胞内液、组织间液、动静脉血等相关因素组合而成,在采集过程中患儿的不适感相对较低,也因此被众多患儿所接受;静脉血则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状态,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可作出更为精确的反映,且在检验的过程中具有较为良好的重复性[3]。相同条件下,基于末梢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特性,与静脉血标本相比,末梢血发生溶血反应的速度相对较快,且由于末梢血采集的过程中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偏慢,导致采集工作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微血块形成或组织液混入的情况下,末梢血对于人体全身循环血液反映的真实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进而造成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大幅度下降[4]。另一方面,由于末梢血的采集时间相对较长,可导致血液标本在放置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发生溶血反应,进一步导致GLU呈降低状态,凝血因子也在血钾升高的影响下导致活性丧失。进行末梢血采集的过程中,需进行反复地挤压才可获得充足的血液,但在反复挤压的影响下,组织将极易渗入血液标本当中,造成白细胞计数降低及破裂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还将导致所采集的标本遭到稀释。在白细胞的形态受到离子浓度、渗透压、PH值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微凝血块也将由此形成,同时也将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及红细胞数量的降低。由于末梢血通常可受到较大的环境影响,因此所检测出的白细胞数值与静脉血标本中的白细胞数值相比相对较高,且平均变异系数与静脉血相比相对较大,这便意味着在环境、温度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所采集血液标本的可存放时间长短也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5]。另一方面,由于静脉血通常来源于人体肘前静脉等部位,因此静脉血受环境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小,对于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作出较为真实的反映。静脉采血的一大优势在于,可良好地避免因患儿自身情绪、进针深度等因素造成的检测结果失真,对于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末梢采血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棉签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导致许多肉眼不可见的细小棉纤伴随血液侵入计数系统,对计数微孔与管道产生一定的阻塞作用,导致计数误差的产生,而静脉血液在采集的过程中可对这一问题进行良好地避免。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两种不同采血方式的影响下,所取得的检验结果也各不相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两组患儿的平均MCV值进行比较,得知对照组患儿的平均CV值(95.33±6.13)明显高于观察组患儿(79.61±4.51),可见静脉血标本的稳定性与末梢血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临床研究[8]中,基本以静脉血采集的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这是由于在相关试验中,以静脉血采集的方式进行检验可获得更为准确的检验结果,与此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采用取静脉血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检查,以对今后的诊断工作及治疗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尚合江,刘皓.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38-539.

[2]关翠兰.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9):187-188.

[3]刘玉琪.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7):87-88.

[4]范丽娜,文蔚.140例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01-502.

[5]梁柏泉,黄燕莉.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8):162.

[6]张依军.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53-54.

[7]席菊兰,池志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3):71-72.

[8]何金泉.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17-118.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and Blood Routine Blood Test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WANG Bing-bin
Clinical Laboratory, Xiamen University 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and blood i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of routine blood test analysis. Methods Selectio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January 2012 in our hospital for routine blood test during the period of 9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in venous blood test,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to take the test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Results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obvious differenc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V value (79.61±4.5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95.33±6.13) in children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visible, the stability of the relatively high in venous blood t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For children with routine blood test, venous blood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inspection accuracy,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Peripheral blood; Venous blood; Routine blood test

收稿日期:(2015-07-11)

[作者简介]王冰斌(1982.11-),男,福建厦门人,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血液及骨髓检验。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0(b)-0186-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55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照研究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