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涛,杨震,王艳春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昆明云南 650034
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小涛,杨震,王艳春
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昆明云南650034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94例,按照编号随机分成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采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则加用甲泼尼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呼吸困难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恢复时间、胸片显示明显吸收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0.00%,死亡率2.13%,对照组机械通气使用率10.64%,死亡率19.15%,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97.87%,对照组痊愈率80.8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0.00%;对照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单独丙种球蛋白注射更好,且较为安全,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静脉;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麻疹;重症肺炎
麻疹多见于小儿,肺炎是其主要并发症,严重的肺炎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病情进展快速,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率较高,因此在对抗病原体的同时,还应阻止患者病情进展,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以保证患者生命。丙种球蛋白是优秀的抗病毒药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是治疗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一线药物。但见效较慢,无法及时抑制一些患者的病情进展,导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率很高。甲泼尼龙是一种可抑制炎性物质链式反应的药物,并且使用安全,联合用药可能对患者有利[2],整群选取该院2012 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94例,按照编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0~9(平均4.3±1.3)岁;其中>7岁患儿2例,4~7岁患儿7例,1~3岁患儿22例,<1岁患儿16例;出现脑病13例,心力衰竭20例,呼吸衰竭40例,喘息33例;对照组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0~8(平均4.0±1.4)岁;其中>7岁患儿1例,4~7岁患儿8例,1~3岁患儿23例,<1岁患儿15例;出现脑病12例,心力衰竭19例,呼吸衰竭39例,喘息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抗感染药物、雾化吸入及氧支持治疗,密切监测心电、血气及电解质等,同时给予机械通气,以达到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同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对症处理。
1.2.1对照组该组采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给予患儿静脉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4004)1~2 g/kg,行静脉注射,分2~5 d使用。
1.2.2观察组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治疗,给予患儿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H20130301)1 mg,行静脉注射,2次/d,持续治疗3~5 d。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恢复时间、胸片显示明显吸收时间、退热时间;记录机械通气使用率、死亡率及痊愈率(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经过胸片检查后,检查结果显示完全吸收,且血气恢复,未发热[3])。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呼吸困难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血气恢复时间、胸片显示明显吸收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n=47)对照组(n=47)组别(3.96±1.12)*4.76±1.04呼吸困难恢复时间(d)(4.81±0.84)*5.76±0.98肺部啰音消失时间(d)(25.01±12.14)*37.31±17.66血气恢复时间(h)(5.78±1.40)*7.91±1.91 (3.31±1.11)*5.62±2.25胸片显示明显吸收时间(h) 退热时间(d)
2.2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0.00%,死亡率2.13%,对照组机械通气使用率10.64%,死亡率19.15%,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8 1,χ2=3.3482,P<0.05)。观察组痊愈率97.87%,对照组痊愈率80.8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8 2,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两组用药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包括死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 1,P>0.05)。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多见于小儿中[4]。而其中部分患者会因为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炎性反应和免疫状态降低,发生肺炎。肺炎是麻疹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肺炎重症患者可能危及生命,是导致麻疹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麻疹并重症患者应该进行积极的针对麻疹的治疗,还应应对重症肺炎,保证患者的安全。因重症肺炎而死亡的患者,多数是因为呼吸衰竭,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即非常难以治疗,需要进行人工机械通气,死亡率很高,因此在麻疹并发重症肺炎后对肺部病变进行及时的抑制,避免其进一步加重是治疗关键[5-6]。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健康人血浆中分离出的制剂,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作用。直接作用于未成熟的T细胞,抑制其增殖,可以阻止白介素6、TNF以及炎性介质的产生。也能直接中和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因此抗炎作用非常优秀。且其采用免疫调节以及替代机制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对抗重症感染有良好的效果,是麻疹并重症肺炎患者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但丙种球蛋白起效比较慢,时常无法及时缓解病情,并且有时单独用药无法阻止病情进展,机械通气率仍然很高。因此为了提高疗效,向联合用药方向研究不失为新的方向[7]。
联合用药的基础在于用药安全性,其次在于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是否存在相互干扰作用,以上因素均决定了联合用药的成功与否。该研究中与丙种球蛋白联用的药物为甲泼尼龙,其为一种抑制炎性介质产生的药物,并且还可以阻止炎性介质引起的链式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阻止炎性渗出,缓解支气管痉挛,可以阻止肺部病变进展。从麻疹并肺炎的进展过程上看,病原体侵袭后,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引起的全身性反应,导致各个器官受累,随着肺部病变的加重,情况愈加严重,因此过度的炎性反应应是治疗重点,在此基础上对抗病原体直接侵袭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而甲泼尼龙可以有效的阻止炎性反应的发生,且疗效与丙种球蛋白互不干扰,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0.00%,死亡率2.13%,痊愈率97.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机械通气使用率10.64%,死亡率19.15%,痊愈率80.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据刘付兴等[8]人研究,常规治疗加用甲泼尼龙,总有效率88%,高于常规治疗总有效率64%,说明甲泼尼龙加入后,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方案的起效时间,对患者有利,且有效的降低了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死亡率,痊愈率更高,说明甲泼尼龙对病情加重的抑制效果确切。同时甲泼尼龙半衰期较短,积蓄作用小,在短期的临床应用中,十分安全。该研究也并未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观察到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联合用药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银瑞,张会芬,石晓娜.儿童麻疹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9-60.
[2]张冬梅,李清华.CPAP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婴幼儿危重症肺炎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2(27):2573-2574.
[3] Corbin V, Beytout J, Auclair C, et al. Shift of the 2009-2011 measles outbreak from children to adults: An observational review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Clermont -Ferrand, France[J]. Infection,2013,41(6):1157-1161.
[4]李俊泽,张亚男,徐力平,等.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在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2,34(3):261-263.
[5]肖持坚,毛作胜.甲泼尼龙治疗需要机械通气的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22):4804-4806.
[6]李传景,杨林风,黄启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延边医学,2014(23):123-125.
[7]谢正平,戴峰,蒋燕.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影像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4):441-446.
[8]刘付兴,何金水,叶小玲.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儿童急性荨麻疹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16):2453-2454.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easle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YANG Xiao-tao, YANG Zhen, WNAG Yan-chun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Kunming Children's Hospital,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03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easle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select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date 2012-12/2014-12 were measles combin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in 94 cases, according to numb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7) and control group (n=47),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ime period for difficulty breathing recovery, pulmonary rales disappear, blood gas recovery, chest-X-ray-showed absorption, and cooling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0% and 2.13%, while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64% and 19.15%,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0.05). The difference of incid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0.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2.13%)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in treating measle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pneumonia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single injection of gamma globulin. It is safe and of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Vein; Immunoglobulin; Methylprednisolone; Measles; Severe pneumonia
收稿日期:(2015-07-10)
[作者简介]杨小涛(1978.5-),女,云南昆明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感染性疾病工作。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0(b)-013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