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昊 孙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及破解之策
白文昊孙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出现职业归属感缺失、职业幸福感不强、职业角色困扰等身份认同困境,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的困扰、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尴尬、治理不完善的影响以及教师主动构建身份时的冲突,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主要因素。要破解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宏观上需要国家改革编制制度、推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中观上需要民办高校完善学校的治理模式,微观上需要民办高校教师增强“专业人”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主要是人们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确认。*王彦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教育导刊》2011年第3期,第8-11页。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近十年来教育领域兴起的一个热点话题,但当前的研究多涉及农村教师、中小学教师、外语教师及师范生等群体的身份认同,鲜有对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截至2015年5月,我国民办高校共有722所,*《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15-05-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21_189479.html。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近1/3,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是高校的发展之本,通过梳理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文献,并结合对山东省7个地级市14所民办高校(专科高校和本科高校各7所)教师群体的访谈,对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制度型构下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它既包括教师对自身身份、地位和利益等方面的认同,也包括政府、学校等主体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他者”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以及媒介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宣讲,往往又会反作用于并强化或弱化“教师自身”对其身份利益的认同。*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L镇中学六位农村教师日常叙事》,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本文所研究的身份认同主要指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身份利益的认同。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职业归属感缺失、职业幸福感不强及职业角色困扰三方面。
(一)职业归属感缺失
归属感是通过成员把自身理解为群体中的一分子而获得的。*林一钢、冯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原因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8期,第34-38页。受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不完善、与公办高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归属感,频繁流动,妨碍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一些名校毕业生不愿进入民办高校或仅仅把民办高校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如,H民办专科高校某教师表示:“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之间的待遇相差太大。近五年教师流动频繁,造成教师队伍以刚毕业的年轻硕士生为主,中年教师的比例逐年减少;理论学科教师数量充足,实践学科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极度贫乏。”G民办本科高校的一名学生表示:“有些教师会在上课期间提到学校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很多都跳槽到其他学校或者选择继续深造。”教师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劳动成果得不到保障,是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率偏高的重要因素。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有些民办高校在实际运作中仍表现出较强的逐利性,一些甚至成为投资者的“摇钱树”。首先,有些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教师聘用和教师培训上极为吝啬,对教师缺乏激励措施,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其次,有些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缺乏民主性,决策者和管理者往往都是投资者,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也缺少表达诉求和维护权利的渠道,因而仅仅把自己当作“打工者”。如,C民办本科高校有1名校长和9名分管副校长,该校高层会议中几乎没有教师代表,校长队伍中只有2位拥有教育和管理的背景,其他均是商业界人士。这样的科层管理结构,也是导致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归属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幸福感不强
职业幸福感是职场人士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工作状态在满意程度上的主观感受。*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学术交流》2010年第2期,第30-34页。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作为一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的活动实现人生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访谈发现,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相对不强。一些名校毕业生到民办高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产生了跳槽或辞职的念头。如,W民办本科高校的某教师表示:“学校重营利、轻教学,教师的专业权利和科研自由得不到保障。学校的各项制度围绕营利,拖欠教师工资。教师为了维持生活,有时只能去一些培训机构或企业兼职。”同时,由于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批次相对靠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陷入“无意义感”和“无力感”的困扰。
(三)职业角色困扰
大学教师被认为是大学精神的守护人,他们肩负着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等重任。在西方社会,职业就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21-27页。现实中,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存在着极大的困扰。如,G民办本科高校的一位教师表示:“《大学语文》是全校文科类大一学生的通识课,但只有1名教师负责授课。文科类专业所有学生同时上课,人数超过200人,不仅不能与学生进行适时互动,还经常因维持课堂纪律而被中断,紧赶慢赶地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一名选修课教师也表示:“看到教室门口进进出出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是加工和传递知识的工匠。”这些言论体现了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困惑、不安和焦虑的心态。民办高校招生规模较大和办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相对欠缺之间的矛盾,使不少教师苦不堪言。由于不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没有机会与同行进行互动和交流,导致对职业角色产生质疑,甚至不得不离职或千方百计挤进公办高校。
二、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
教师的身份认同困境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2期,第87-89页。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困境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的困扰、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尴尬以及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不完善的影响等;内部因素主要来自民办高校教师主动建构身份时的冲突。其中,外部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的困扰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及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但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民办学校教师实际享有的权利要少很多。典型之一就是事业编制问题。公办高校教师是事业编制,工资待遇有保障,在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医疗保险及退休养老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政策倾斜;而民办高校教师是企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依靠高校自身的经营状况,缺乏切实保障。*王鑫颖:《民办高校教师法律地位探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95-96页。已有研究表明,即使排除基本养老保险、配偶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身份和在民办高校的工作时间等因素,民办高校企业编制教师的幸福感仍显著低于事业编制教师。*孙惠敏、王云儿:《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差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5期,第80-83页。受编制问题的困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度降低、流失现象严重,而编制问题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靠民办高校自身难以解决。
(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尴尬
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近年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以前,民办教育包括公益性学校和经营性机构,两者的界限较明晰。《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出资人可以拥有“合理回报”的规定,使得民办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分化和争议,实质是未从根本上对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进行区分,进而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对“合理回报”经济性质认识的不一致,造成法律定位不清晰、权责归属不明确。一些民办高校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享受着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通过高校来营利。民办高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尴尬处境,也是造成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民办高校治理不完善的影响
民办高校出资者凭借投资成为股东,由股东组建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公司化倾向明显。*苗庆红、周红卫:《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三种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Z2期,第47-48页。首先,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采用了类似企业的运作模式,同时也缺乏专业人士的监督和指导,薪酬制度随意性大,投资人很容易把教师薪酬看作是成本或费用而非投资,这就使得薪酬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相比缺乏吸引力,教师自然就觉得身份和地位低于公办高校教师。其次,传统官本位思想使得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主体,人为形成权力集中的金字塔式科层组织结构,行政化倾向严重,基层教师权力微弱;集权化程度较高,民主化决策力度不够。*梅莉娟:《论扁平化管理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17页。这种管理模式使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四)教师主动建构身份时的冲突
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不仅受教育政策、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实践经验、情绪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学校、同行等多方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主动建构身份时发生冲突,也是导致其身份认同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民办高校教师在主动建构身份时往往受“游击队员”“杂牌军”等负面标签的影响,“教师”身份认同感不足。
三、破解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对策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问题导致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着手,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一)宏观:改革编制制度,推进分类管理
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需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编制问题和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问题,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形式加以明确。首先,改革民办高校的编制制度,逐步探索将民办高校教师纳入事业编制,确保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样的权利。其次,推进民办高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本着公益性越强承担的社会义务越多、享受的政府优惠政策越多的原则,对民办高校采取分类管理和扶持政策,既有利于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坚持其现有的办学方向,又有利于规范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营利行为,使其经营更加透明化。*高飞:《我国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问题研究综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6-20页。通过实施分类管理,探索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设为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在政策上倾斜照顾,同时规范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各项活动,解决其尴尬身份,增强教师对民办教育的认可。
(二)中观:完善治理模式,强化主人翁意识
从民办高校的角度讲,增强教师身份认同,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实行共同治理模式,吸收社会贤达、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进入董事会或监事会,通过学校章程等正式制度来确保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管理。*苗庆红、周红卫:《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三种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Z2期,第47-48页。通过共同治理,保障教师的话语权,巩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教师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在民办高校治理过程中,应明确教师的权利、责任和地位。此外,还应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师本主义,建立一整套重理解轻管制、重法治轻人治的科学的教师招聘、考核、培训、考评和晋升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与此同时,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并在户口、升职、家属就业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以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和身份的认同。
(三)微观:转变教师观念,增强身份认同
教师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人类谋福祉为核心意义源和立身之根。*叶菊艳:《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2期,第84-96页。教师身份不只是这一角色的社会符号,更意味着与教师身份相对应的专业情怀、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杨宏丽、陈旭远:《基于实践课程的实习教师身份认同考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8期,第33-36页。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要增强这种“专业人”的身份认同,首先应进行自我反思,适当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正确看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和丰富自己,增强依靠专业素养培养人才的信念,主动争取提高自身素养的机会。其次,建构来自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环境,鼓励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的交流,打破长期以来“单打独斗”的局面,增强民办高校教师作为“教师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其作为“专业人”的身份认同。
(责任编辑毛红霞)
On Teacher’s Identity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BAI Wenhao & SUN Yanxia
(LawandPoliticsSchoo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China)
Abstract:Nowadays, teachers’ identity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ppears lack of professional belonging and happiness, and confus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which has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s. The puzzle of 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job position, the awkwardness of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the defectiveness in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own identity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dentity dilemma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crack the teachers’ identity dilemma,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job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classified management from national macro level,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model from the medium level, and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m the micro level.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eachers’ identity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简介:白文昊,女,河南三门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教育政策。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6.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