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莉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当面临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常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偏见”,灵活机智地利用语境中生成的语言,作出选择。本文从课件设计、语境创设、表演活动的视角,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设计思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突破 思维偏见 教学机智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90-02
教学中,如果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思考、理解和记忆问题,久而久之,就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一种习惯,使人只想到一个方面,形成思想的“偏见”。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当面临意想不到的情况时,经常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定势,灵活地利用语境中生成的语言,作出选择。
一、拓展课件设计,革新传统形象。
课堂的操练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耐心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选择后进行练习。
【案例1】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通过PPT呈现了4幅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反映了Little Match Girl当时的状态的单词cold, hungry, tired, ill.接着,操练句型:
A:What's the matter, little girl? B:I'm cold.
A:Here's ... for you. B:Thank you.
在以往教學中出现卖火柴的小女孩形象时,都限于以上又累又饿、贫病交加、可怜的特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事实上,这些情感特征对学生而言,已相当熟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改变情境,突破“思维定势”,实现更多词汇操练?
为此,我部署了系列活动,观察图片后,话题一转,发出呼吁:可怜的小女孩,让我们帮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吧!但必须要闯过三关,才能帮小女孩拿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步骤1,先根据图片,来猜一猜 (Guess the words)。
例如,呈现疲劳的视觉形象,拼写形容词 tired,再找找存在对应关系的词:
sad –happy, cold-hot, hungry-thirsty, ill-fine,完成,画面显示:
“恭喜你,拿到第一把钥匙!”(Congratulations!)
步骤2,连词成句,一组4个。
如:I am hungry. 可望获得第二把金钥匙;
A:What's the matter, little girl? B:I'm cold.
A:Here's a jacket for you. B:Thank you.
步骤3,情景大考验。
请任选1个场景,自编对话:
①放学回家,你看见爸爸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
②奶奶总是第一个起床去买菜,可今天她没有按时起床,你走进房间......
③晚上回家的路上,Jack感到冷,妈妈给他衣服穿......
以上任务的设计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操作鼠标,因为课件里设计了链接,如回答错误,会出现女孩“哭脸”动画效果,并伴随着发出刺耳的声音;伴随“恭喜你!”出现的是女孩“笑脸”动画效果。这些视觉元素,激励着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以上活动通过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Krashen,1985)。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在设计课件时如能与其他学科教师通力合作,不断尝试制成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好课件,为提高英语课教学效率服务。
二、创设可视语境,丰富情感体验。
英语教师经常面临的困惑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到了中年级学段,教材的难度加深了,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利条件是普遍缺乏纯英语环境。由于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学习效果取决于儿童所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质量决定了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生成的结果。在信息社会中,人所接收的所有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为了理解视觉信息,学生必须学会观察、注视、领悟和评价。通过创设可视语境,丰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将真实生活场景带进英语课,使语言自然地溶入背景中,为学生感知环境中的逼真用语、分析相互作用下自身和他人相应的行为举止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案例2】牛津小学英语4B复习巩固Unit7、8、9单元的单词及Review There be 句型时,先请进Doraemon(机器猫),帮助我们复习 There be句型:
Doraemon invites us to his new home.
Lets see whats in his room?首先运用There be句型来说出Doraemon家里有哪些东西。
然后,图象中的Doraemon正在公开请求帮助:
I want to be a designer(设计师).
But I should finish three tasks first.
Please help me!来进行巩固练习。
Task 1. 用There be或have/has造句,完成一变四活动,包括:否定句,一般疑问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的复习.
There isnt a school bag on the desk.
Is there a school bag on the desk?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
Task 2. Try to change the sentences with “there be”.
要求把句子It is a big park.變成:There is a big park.
Task 3.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re be” or “have/has”.
由此可见,可视语境的创设,一方面使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情境能声像并茂地映入学生眼帘,同时进入学生耳中,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理解和记忆,进而激发学生开口的愿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并为语言交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常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来提示说话,若做到将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结合,便能牢固、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调整表演活动,突破常规定势。
语言的教育就是借助师生、生生双向交流和互动进行的。参加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也创造了合作学习机会。表演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问与答,而且要按照课文要求自己编写对话,如:多人合作表演英语短剧,需要在制定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时必须尊重学生气质特点差异。在知觉类型上,一般女生长于听觉和言语知觉。男生则长于视觉和空间知觉:在记忆类型上,女生擅长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而男生则善于逻辑记忆,女生机械记忆能力优于男生,且较细心,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灵活性不如男生,不够大胆。
表演对集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执行共同的任务。“交流促进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与语言环境交互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Ellis,1997:243-244)。例如:笔者指导班上学生演出短剧白雪公主 “Snowwhite”时,以往我们见到的都是口语流利的女生出演白雪公主。班上学生排练前,有学生侦察到已有别的班级演了同一剧目,集体商量对策令教师真是瞠目结舌,学生们决定打破定势,由一名处于英语水平中等的男生反串,扮演白雪公主。他准备充分,结果校园开放日那天,演出获得家长、教师评委和全体学生的满堂彩,突破“思维定势”的表演获得很大的成功。
又如:在复习牛津小学英语中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式时态的时候,课件的设计不按部就班,教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先用表格形式列出以下句子成分:
主语,直接使用自己班里几个学生姓名;
谓语和宾语,有:watch TV, play basketball, play the piano, have lunch等选项;
时间状语有:this morning, last week, Sunday, 等不同选项;
地点状语有:on the road, in bed, at the park, in the river 等等,
各栏都编成一组可供选择项,接着开始活动,让学生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组合成句子,然后使用时态,这样应然生成了突破“思维定势”的句子:
Wang Bing played the piano in the river last week.
Su Hai plays basketball in bed on Sunday afternoon.
这些内容古怪的句子,也许在老师看来都是非真实的,不合常规的。但是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激发,小学生童年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继续饶有兴趣地尝试进行动作表演,乐此不疲。该教学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以此达到练习时态、掌握句型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信息的传递已成为多元、立体的过程,学生可以选择他喜闻乐见的、个性化的方式,与他人展开互动,包括教师、同学、还有其他学习的合作者交流信息,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立体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发展其求异思维,是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探索方向。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勇于突破“思维偏见”,教师通过努力为学生创设可视语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设计思路,灵活机智地运用语境中生成的语言,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1985.
[2]顾曰国.教育生态模型与网络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3]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