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侠
【摘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往往是在有效的在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强调以读为本,注重积累,讲究品评,不断提高自已的语感。从而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言语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关键词】语感 阅读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5-01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语文知识,而在于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呢?
一、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
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者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这些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经过仔细分析,深入体味,并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多次反复朗读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某些词句的含义,而且多少难说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了。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时,曾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二、讲究朗读的方法,注重范读、情读和美读
“情读”之“情”,是情感之情。就是要读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之中,才能透彻理解人物的个性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那活鲜鲜的生活情境、独具个性的生命语言,通过我们的“口”、“容”、“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而这一点适用于叙事抒情的诗歌和散文类作品。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艾青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正好赶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于是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设备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乐曲,欣赏那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抗日画面(视频片段),体会作者那和着泪,和着血的爱国之情,从而让学生受到感受染。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们包含着爱国的热情,读出了诗文应有的豪情。读完后,她请学生谈谈读诗的感受,有位学生说:“我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不允许别国的侵犯,我们一定守护好这片土地!”只有读者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成相对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竟象积累,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做到声情并茂,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调动头脑中的相似经验,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差距。迅速形成新意象,这样阅读就成为学生语感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
[1]谈婕.语感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探[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王尚文著.语感论[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3]曹宝雄.语感的性質[J]. 中学语文. 1999(09).
[4]施燕祖.语感的质地[J]. 中学语文. 1999(07).
[5]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 1999(05).
[6]邓嗣明,朱家玮.语境体察与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 1999(03).
[7]黎水生.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浅论[J].语文教学通讯. 1999(02).
[8]马清泽.语义·语感·语序(二)[J].中学语文.19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