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2016-01-22 06:46王江兵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治理思想政治教育

王江兵

【摘要】学生生活社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将高校学生生活社区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寻求适合高校学生生活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维护校园稳定,进行有益尝试很有必要。

【关键词】学生生活  社区  管理  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64-02

学生生活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品德养成、心理健康和校园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生活社区日益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今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能否及时准确地把握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接受新生事物更快等特点,探索适合高校学生生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及学生社区的定义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有学者定义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群。社区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等特点。

学生生活社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公寓群)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他们主要在生活社区内进行消费、娱乐,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共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共同学习、生活,进行人际交往,成员构成相对单一,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意识,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社区内有为大学生服务的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设施[1]。

二、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及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公寓住宿条件显著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保证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学生公寓工作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育人功能体现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往往侧重对“物”的单一管理,忽视了“人”的功能发挥,从而与学校育人目标联系不紧密。而学生生活社区取代单纯宿舍区的目的则在于逐步实现高校在宿舍管理上从对物的单一管理转向对人的综合培养,变“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多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将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制造麻烦、不守规矩、甚至是不断需要纠正的麻烦制造者,而管理人员也往往以管理者、监管者的身份出现,管理过程中往往就是采取一种“独断式”的单向活动,片面强调管理者的权威,主张学生无条件服从。比如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公寓管理员轮番进宿舍进行宿舍卫生检查、违章用电检查。或用较为生硬的规章、条例约束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以惩罚为主,以表扬、激励为辅。这种管理模式在规范学生生活社区秩序时反映成为了诸如:禁止学生在校园内骑自行车;禁止大一新生宿舍开通网络等规章制度。很显然,这种依靠管治的做法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其中潜伏着危机。实际情况往往是规章制度越严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社区管理的漏洞越多[2]。同时由于缺乏动员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中又不乏政策水平低下的条款,不乏不合情理甚至不合法的规定,最终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对立情绪,引发各类矛盾和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也往往只将学生宿舍作为早出晚归的栖身之所,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学生生活社区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学生社区治理模式及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西方“治理”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西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高校学生学活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变,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提高培养质量[3]。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仅靠高校管理人员或是市场力量,而是需要多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首先作为管理者必须认清现状,树立治理理念,因为学生社区管理不能光靠硬性的规章制度或是管理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参与生活社区治理,增强学生对社区以及社区规章制度的认同感。例如:2014年,扬州大学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空调,如何确保后空调时代学生宿舍同学关系一如既往的融洽、和谐,保证空调的正常、高效、合理使用。学校利用第14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的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征集、修改、讨论《扬州大学学生宿舍空调设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中来。

同时,高校学生社区的治理实质上就是通过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实现学生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求各种关乎学生利益的信息能够及时、普遍地为学生所知,以便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有效参与和监督;一年多来,学校分别通过学生公寓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宿舍楼下小黑板等将学生生活社区相关通知、课外活动、讲座报告、生活资讯等及时告知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与广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听取学生反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意见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给予合理的答复,同时还通过网上调查问卷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引入新型书院制模式,也是对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一种新途径。以学生生活社区为载体,实施通识教育,建立师生互动、朋辈互勉、学科交融、注重养成、环境温馨、民主包容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学院的专业教育与社区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培養有责任感的完整的人[4]。通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教育,繁荣社区文化,实现环境育人,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做好学生社区建设的系统规划,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项目与服务,通过对项目和服务效果的及时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项目和服务。通过相关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社区学生指导的积极性,通过真正放权和加强培训,给予学生会、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区自治组织完整的参与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社区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建设并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管委会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共同治理体系。学生生活社区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仅仅是形式、内容的变化,也是高校管理者的理念和思路的改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契机。

参考文献:

[1] 黄步军.黄琼创建文明大学生生活社区的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8-90.

[2] 董焕敏.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走向善治的制约因素探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09(5):47-49.

[3] 曹江.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J]. 《青年与社会》2013(16).

[4] 陈晓斌. 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8)96-99.

[课题来源]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710032

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2013JYDJZZ-YB05012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治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