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长亮
摘要:本文从党的十八大精神出发,论述了大学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做到“严慈、严谨、严格”;应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观念;同时应认真搞好科研工作,以达到大学合格教师的标准,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严慈;严谨;严格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51-02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本文分别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理念及如何搞好科研工作等方面对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进行了分析。
一、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严慈、严谨、严格”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应按照十八大的要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即大学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要搞好立德树人教育,首先是师德。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要把自己塑成有道德的人,凭自己高尚品格、人格魅力去教育人、影响人,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把德放在第一位,自己以身作则,以身教、言教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好学生。
众所周知,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活节奏加快,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使一些人无所适从。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整理好自己的精神,亦即净化内心的意识活动。
怎样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呢?就是教师要用大爱精神,以理性来约束自己的欲念,对学生做到“严慈、严谨、严格”。这也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教风,不仅是对河南理工大学教师的要求,也是大爱精神的体现。
“严慈”就是象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即教师要对学生一生的前途命运负责,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但要向他们传授知识,还要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严谨”就是注重科学性,严肃对待学术、学问,教学生一丝不苟。不仅课堂上要严谨教学,课下对作业、实验、科研等问题一样要严谨。“严格”就是宽严有度,严格要求学生。因爱而严,因严而产生爱,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严慈、严谨、严格”是师魂。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到“严慈、严谨、严格”,才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会凝练上课艺术,才能认真讲好每一堂课;才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敢抓、敢管。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个别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偏爱,要求比较严格,对学习差的学生不管,放任自流,实际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路很长,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机遇的不同,他们会发展变化。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才能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即大家常说的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以前我们教师都把自己视为知识的拥有者,社会的代言人,常常以权威自居。但对于当代大学生,他们是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我们不能安排他们的一切,学生也不会被动地遵从,我们应当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它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朋友,才能加强班风、学风、考风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践行大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共同的目标与灵活的应变机制。共同的目标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会引领师生一步步向目标前进,最终实现目标。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学院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要不断观察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变措施,即要不断地修订规划,才能与时俱进,引领大家。
做到“严慈、严谨、严格”,还应构造学习共享系统,即应当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和谐型校园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不同部门、不同成员、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交往与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断发挥潜能,不断和谐发展,不断取得成功,才能建立起学习型的和谐校园。
二、树立终身学习和团队理念,教好每一节课
在大学,我认为“终身学习理念”和“团队学习理念”是最为根本的学习理念。“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的英国。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其著作《论未来的教育》中提出: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使命,要穷其一生。这个论断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现在科技发展太快,要想让学生有所创新,教师必须站在科技的前沿。众所周知,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一种新技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成熟了才能编到教材中去,因此书本知识大部分是十几年以前的技术,这也就要求大学教师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知识。因此,我们只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断更新知识,跟上形势的发展,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教好大学的课程。另外,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也很重要。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各类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组织要取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型和谐大学,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教好每一节课非常重要。如何教好每一节课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备好课,目前大学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以要备课并做好多媒体课件是关键。在做课件前,首先要熟悉教材,即把教材通读,了解各章节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要作好标记。再看参考书和最新杂志,了解最新的动态。然后了解学生,即你要教的对象以前都学习了哪些和本门课有关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做课件前还要研究教法,即怎么教才能使学生能很好掌握知识;对每一次课要进行设计,即课前复习、讲课、讲图、提问、和学生互动、总结等各用多长时间,要一一计算好。最后是做课件,对课件的制作要反复琢磨,不能制成幻灯片;一般应注意标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还要设计兴趣点。应有动画、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同时要合理分配讲多媒体课件的时间,以及在黑板上板书的公式、画的图、书写的文字的时间等。
其次是讲课,要教好一节使学生满意的课程,确实应当动动脑筋。在课堂上,要按照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的思路执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对讨论中大胆发言的学生和不善发言的学生,要用不同方式引导。只有很好地开展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课程才能愿意听,才能对知识记得牢。
讲课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要因材施教,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精神减弱。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和争论,发现新问题。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创新人才。
三、搞好科研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对大学生、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科研中去,然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只有注重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教学科研是互相促进的。在高校中,很多科研搞得好的教师,教学同样很棒,主要是他们把很多科研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讲课能吸引学生。同时,这些教师在假期和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利用学生的创新潜力,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解决了项目中人员不足的问题。所以,作为大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作为高校教师,只有立德树人,以大爱精神教育学生,教好每一堂课,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同时加大新理论、新观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研究;立足科学特征、人才特征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不同科研活动特点,立足教学和科研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合格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