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霞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2)
厦漳泉与福莆宁旅游经济联系度演变分析
俞霞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2)
[摘要]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厦漳泉和福莆宁两大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演变及其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部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进行测定。数据显示,两大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年增长,但差异显著,其内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强弱呈现距离衰减性特征,厦门和福州分别为其中心城市。
[关键词]厦漳泉;福莆宁;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 截止2015年3月底,在CNKI系列数据库检索中,以“城市群”为进行主题检索,得到47248条检索结果,且自1980年起研究成果呈逐年稳步递增态势。以“旅游”为主题词在“城市群”检索结果中检索,得到2799条结果。文献数量折射了学界和业界对城市群的广泛关注,也反映了城市群的研究空间和发展趋势。然而,城市群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内部功能与要素配置及其平衡性研究较为缺乏,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的对比性研究较少,城市群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未体现,而且现有研究思路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相关定量研究方法较为缺乏。因此,从两大城市群内部着手,立足城市群尺度,对比分析其内部旅游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以期为两大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对策参考。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跨界拓展的产物,是区域间开展空间组织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在时下群起群飞的城市发展格局下,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集聚和关联发展现象必定会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更加显著乃至主导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我国学界和业界围绕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诸多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地域空间组织概念,如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等,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初步培育了长株潭、广西北部湾、呼包鄂、厦漳泉、福莆宁等城市集群体的雏形。在城市群概念界定上,姚士谋(1992)将之定义为“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1];崔大树(2003)则提出,城市群是“不同结构、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的大中小城市以基础设施为纽带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2];叶飞文(2010)认为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自然、交通等条件为依托,联系周边不同等级和梯次城市而形成的城市集合体[3]。虽然在概念上,学界莫衷一是,但基本形成以下共识,即城市群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4]。这些城市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在功能上彼此分工,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融为一体,在政策和规划等方面也获得多项支持。
收稿日期:*2015-06-16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B类“福州大都市区旅游同城化发展研究”(JB12483S);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以福州大都市区为例”(JA13435S)。
作者简介:俞 霞(1983—),女,福建福州人,讲师,海西休闲旅游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5)05-0006-06
Abstract:The study applies the gravity mode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ties in Xiamen-Zhangzhou-Quanzhou city group and Fuzhou-Putian-Ningde city group. Then, the study measures the amount of tourism economic ties. The data shows that tourism linkage strength between two city group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re is a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them . Tourism economic ties decay with the distance, and Xiamen and Fuzhou are central cities of two city groups.
一、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的旅游发展
厦漳泉(全称为厦门、漳州、泉州)城市群地处福建东南,是福建省南翼旅游经济发展中关键的支撑力量,也是海峡西岸旅游区的核心圈层。2004年,厦漳泉签署城市联盟宣言;2010年,厦漳泉一体化战略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次年,三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2年公布实施《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作为常年领跑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厦漳泉城市群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客源中心和旅游目的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诸多国家级旅游资源,其资源数量与禀赋在福建省旅游资源中居于突出地位。
福莆宁(全称福州、莆田、宁德)城市群地处福建东北,是支撑福建省北翼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海峡西岸旅游区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带上的重要圈层。2009年,福建省提出构建福州大都市区;2011年,福州、莆田和宁德发展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2012年,三地签署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并出台工作方案;随后,三地间“旅游一票通”、旅游专线、串连旅游线路等相继开展。作为福建省旅游经济中心,以福州为首的福莆宁旅游经济发展在福建省旅游经济布局中地位突出。
厦漳泉城市群和福莆宁城市群构成福建省南北旅游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厦漳泉城市群以厦门为中心,包括漳州和泉州3个地级市和12个市辖区以及晋江、石狮、南安、龙海等4个县级市。福莆宁城市群以福州为核心,涵盖了莆田和宁德3个地级市和10个市辖区以及福清、长乐、福鼎、福安等4个县级市。两大城市群同属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显著优于省内其他地区,如表1所示。以2013年为例,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发展构成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在入境旅游方面,厦漳泉城市群表现更为突出,构成福建省入境旅游接待和旅游创汇的“极核”。
表1 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发展指标(2013年)
两大城市群的发展有诸多相似:1.二者均围绕福建省区域旅游中心城市集聚而成,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构成了区域旅游的接待中心;客源输出庞大,为周边地区及其内陆目的地提供大量客源;旅游交通辐射力强,构成区域交通枢纽。2.两大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均响应了国家和省委的政策号召,在旅游业发展的资金、制度等方面享受诸多政策红利。3.二者最大的发展动力均来自于地区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4.从现状来看,厦漳泉城市群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市场协作、管理体制等方面已取得了诸多成效,发展相对成熟,其建设重点在于现有成效基础上的锦上添花,真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而福莆宁城市群的发展相对短暂,其建设重点在于不断协调解决旅游一体化建设中的各类问题,推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客源互送、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二、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演变的比较
城市是各类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是一种抽象的“物体”。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物体间的吸引力相似,即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受到城市经济总量的正向影响和城市间距离大小的反向作用。引力模型是一种衡量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常用模型,用于分析群域各单元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大小与方向,既体现了旅游核心城市向其周边的旅游经济溢出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周边地区对辐射的接受程度。
本文借助这一模型(公式(1))来测度厦漳泉和福莆宁两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并据此判断两大城市群所具备的城市整合能力以及各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大小和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强弱,从而明确各城市群中城市等级的划分,为厦漳泉城市群和福莆宁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方向参考。
(1)
Rij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i、Pj分别为两地的旅游总人次(万人次);Gi、Gj分别表示两地的旅游总收入(亿元);Dij则是两地间的交通距离;b为衰减参数,取常见值b=2。旅游经济联系度的大小与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指标(旅游总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指标)成正比,与城市间距离成反比。
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就是某城市与城市群内其余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之和。其计算如公式(2)所示:
(2)
本文以厦漳泉城市群和福莆宁城市群所属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整理这6个城市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单位:亿元)和旅游总人次数(单位:万人次)数据。数据均来自于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借助EXCEL软件进行计算;城市间距离取最短公路里程数(单位:千米)。
取2009-2013年的旅游经济指标,代入公式(1)得出两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演变指标,每年分别有15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演变(2009-2013)
续表
由表2可以得出两大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和发展具备以下特征:
1.两大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指向明显
在厦漳泉城市群内部,厦门→泉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历来最强,且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305;其次为厦门→漳州,2013年达到强度值277,这反映了2004年以来厦漳泉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也说明厦门是厦漳泉城市群中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在福莆宁城市群内部,福州与莆田、宁德两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相对较强,这与福州在城市群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的。2013年,福州→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达到44.29,而福州→莆田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也达到39.41,表明了福州在福莆宁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也说明了福莆宁城市群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内部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高。
2.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现距离衰减性
2009-2013年数据显示,在厦漳泉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互动发展中,泉州与漳州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历来最低,2013年的最高值也仅为46.72;与之类似,在福莆宁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互动中,莆田与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也相对最低,在经历了几年的积累发展后,2013年莆田与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也仅为4.06,表明了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具有很强的距离衰减性特征。
3.城市群内部部分城市呈现外向离心发展倾向
由于地理上的连接性和历史上的文化渊源,两大城市群内部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外向离心发展倾向。例如,分属两大城市群的泉州与莆田两市,其相互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基本高于福州与莆田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2013年为例,泉州与莆田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达到61.98,高于福州与莆田的39.41,表明莆田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外向离心发展倾向。而福州与厦门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也达到30.79,表明福建省域范围内南北两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两大城市群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显著
以2013年为例,借助公式(2)计算两大城市群内各城市与群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表3所示。从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比较来看,厦门>泉州>漳州,福州>宁德>莆田,反映了两大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强弱,也体现了两大城市群现有的城市整合能力差异,厦门和福州是两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从城市单体来看,厦门在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上居于首位,而宁德居于末位,由此彰显区位条件在城市间旅游经济彼此联系方面发挥的重要影响。
表3 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
三、结论与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城市群整体来看,厦漳泉城市群与福莆宁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指向明显,厦门和福州分别为两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2.两个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表现出随着城市距离加大而衰减的特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更显著;3.两大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厦漳泉城市群的旅游经济总量较高,其内部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也更为紧密。而福莆宁城市群的发展正处形成阶段,旅游经济总量以及内部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及厦漳泉城市群;4.无论是厦漳泉城市群还是福莆宁城市群,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均在以一个显著的速度逐年增长。
当前,受政策支持、增长驱动和交通条件改善等因素影响,厦漳泉和福莆宁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加强,但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范围与预期模式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对于福莆宁城市群而言。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而言,厦漳泉城市群和福莆宁城市群内极具影响力的核心城市缺乏,中心城市辐射范围有限,周边城市接收辐射能力不足。以2013年为例,两大城市群的国内游客总量仅为全省的71.4%,国内旅游创收总量也仅占74.6%,说明两大城市群在全省范围内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引领作用不突出;两大城市群发展中,多山地理条件制约明显,旅游资源分散,旅游生产力要素分布不均衡,旅游经济内部差异显著,一体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表现突出。
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结论,本研究尝试从以下方面得出对策:首先,要打破两大城市群内部各单元间的孤立发展定势,形成城市群内统一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开展合理分工和布局,构建并深化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其次,加强城市群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快速交通网络,形成群内城市1小时、群间城市2小时交通圈;最后,在确保市场主导的同时,要加强城市群一体化的体制建设,如成立群域组织并形成有效的群域组织考核体系,协调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2]崔大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5):68~72.
[3]叶飞文.中国经济区比较[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5):772.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Ties Between
Xiamen-Zhangzhou-Quanzhou City Group and
Fuzhou-Putian-Ningde City Group
YU Xia
(Department of Tourism,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Applied Arts 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on the West Side of Taiwan Straits, Fuzhou 350012, China)
Key words: Xiamen-Zhangzhou-Quanzhou; Fuzhou-Putian-Ningde; city group; tourism economic ties
(责任编辑:杨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