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禹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山东禹城251200)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
李丽
(禹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山东禹城25120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25.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共治疗9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子宫肌瘤体积、临床治疗效果、血清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子宫肌瘤治疗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1.3% ( 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FSH、L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0.05),但两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1%、10.6%,两组比较,P<0.05。结论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治疗效果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好,但在剂量的选择上还存在争议[1]。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们比较了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同期选取我站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5例,均经妇科、超声检查确诊,且无子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近期未接受过激素治疗[1]。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年龄36~58( 43.13±5.35)岁,病程1.3 ~7.5( 3.2±0.7)个月;对照组年龄35~57( 42.13 ±5.23)岁,病程1.2~7.3( 3.3±0.6)个月。两组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 25、12.5 mg治疗,于月经第1天开始,睡前口服,持续服用90 d。
1.3观察指标及方法①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参照
文献[2]标准:显效为经药物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超过30%;有效为经药物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10%~29%;无效为经药物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低于10%,甚至体积增大;②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促黄体生成激素( LH)、雌激素( E2)、孕酮( P)水平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90 d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及时检测血清FSH、LH、E2、P水平。采用自动免疫分析仪( AIA1800)及其配套试剂盒(日本东曹株式会社),检测过程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③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统计两组的不良发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90 d后,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1.3%;观察组分别为34、11、2例,总有效率为9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激素水平比较(珔x±s)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出现皮疹3例、恶心呕吐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1%;观察组分别为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子宫肌瘤为女性常见病,发病早期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经、不孕、流产等[3,4]。以往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为子宫切除,但对育龄期妇女在切除子宫后易导致体内内分泌异常,出现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目前,虽然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显示,其发病可能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有关[6,7]。米非司酮是临床常见的终止妊娠药物,作为合成类固醇,其有较强的抑制孕激素的作用,从而有效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7,8];对P受体亲和力为天然P的5倍左右,通过与P受体相结合,导致构型发生改变,有效增强热休克蛋白与P受体蛋白相结合,导致P受体结构上的DNA结合区产生改变,竞争性抑制P受体的作用,有效阻断孕激素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抑制排卵的效果,影响肿瘤正常生长[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FSH、LH、E2、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12.5 mg/d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好,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耿中花.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 18) : 89.
[2]陈鸽,李娜.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 24) : 67-68.
[3]熊蓉艳,彭诚.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17) : 74-75.
[4]李君,王倩青.调冲消癥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5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 15) : 208-211.
[5]周永晴.不同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29) : 57-58.
[6]余霞,袁晓燕,犹力,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 5) : 639-640,643.
[7]江娜,朱雪琼,陈文兵.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 34) : 5128-5131.
[8]贾卫静,江金.米非司酮独用及与宫瘤消胶囊合用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评价[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 4) :111-112,115.
[9]刘梅.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54( 15) : 57-58.
[10]何慧琴,李晓燕.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 5) : 826-827.
[11]张瑞红,丁岩,李彤,等.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 9) : 738-740.
·综述·
收稿日期:( 2015-04-09)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29-0094-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37.3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