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来了,德育准备好了吗?

2016-01-19 16:41荣维东李荣萍杜娟
中国德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走班制德育评价

荣维东+李荣萍+杜娟

摘    要:走班制使学校德育面临着德育管理主体缺失、德育内容和德育实施方式的变化等问题,但也带来一定的新机遇。为此,可以从改革课程设置,健全选课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培训德育师资;健全教育教学设施,取得社会社区支持;改革完善德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迎接走班制的到来。

关 键 词:走班制;德育;多元化

作者简介:荣维东,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荣萍,新疆喀什教育学院,助教;杜娟,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走班制已经走进高中校园,成为现实。在走班制背景下,德育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新的路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走班制后德育面临的问题

走班制最早出现在美国,就是学校提供多样化的必修课、选修课(分必选和任选),由学生按照自身发展规划自主选择,并按照所选生成的个人课表到预定的教室上课,教师和教室是固定的。走班制带给学校德育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德育管理主体的缺失。因为学生的课程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课表,这就造成原来德育实施和管理的主角——班主任的责任和作用被大大弱化或者取消。原来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德育、教学、纪律的主要责任人,现在这些可能就要由学科教师来直接承担,原来的班级风气、班级荣誉、班级归宿感也随之消失。一般来说学科教师的主要兴趣和职业擅长是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内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上,对于德育一般是无暇顾及的。美国中学的一般做法是采取“学生顾问制”或者“学生导师制”,即按照姓氏首字母将每个年级的学生分配给若干专门负责的老师,这些教师协助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人生规划、课程科目选择、心理疏导等。可是,据我们观察发现,在美国由于每个“学生顾问”负责的学生太多,再加上平时顾问教师与每一个学生接触时间并不多,这也造成一种德育管理的缺位。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变化。在以行政班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我国目前中学阶段重点实施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在行政班级为主导的体制下,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学校政教处负责的,这些教育是可以照常进行的。可是,由于班级功能的弱化或者取消,过去由班级制实施的一些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意识、助人为乐、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德育内容就可能弱化。

最后是德育实施方式的变化。在行政班级制度下,德育主要是以班会或班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班会主要由班主任或者班委以宣讲或说教方式进行,班集体活动则可以为班级同学增进友谊、团结互助、展示才能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空间。而班级弱化之后德育的实施就主要由学校专门机构、学科教师、学校社团来承担了。

二、走班制后德育面临的机遇

尽管走班制实施后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实施走班制还是具有很多新的机遇。

(一)在实施内容上,走班制后我国德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将融入新内容

实行走班制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凸显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尊重学生个体选择,承认学生差异,是走班制的明显优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和未来规划有目的地选择选修课,参与实践,选修多种多样课外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将大大改善学习状态和优化学习结构,会给学生学习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走班制促进了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这正是当今时代学校德育目标急需加强的新内容。

传统学校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纪律和法制意识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习惯等,对于当今社会需要的自我意识、个性特长、责任意识、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关注不够。同时,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缺乏对个人责任、民主、理性、交往等意识的重视。走班制无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负责,如何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选择课程,如何与不同学科领域和知识背景的同学交往,这是走班制之后德育面临的新内容。基于走班制,学生的德育目标可能更多在思维、个性品质、交往与合作、责任心、公民意识、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这些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培养未来合格公民需要的品质。

(二)在实施主体上,走班制后德育将步入多元参与格局

过去的德育是以学校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主,在走班制背景下,学生导师、任课教师、学生个人都将成为德育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我们可以将过去的行政班保留,过去行政班的教育优势可以尽可能保持,也可以对学生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人生规划、课程选择、心理健康等问题。导师可以由任课教师兼任,也可以由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等负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人搞德育”“处处有德育”的局面。班主任的德育责任弱化了,更多的教师承担起德育的功能,这将有利于实施教师由“业师”向“人师”的转变。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健全各种家校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德育”的局面。

(三)在实施过程上,走班制后德育将拥有更多的方式、渠道

一是实行走班制将改变德育教条化、书本化的现状,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日常学习环节中,德育目标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区服务来渗透完成。伴随走班制开发的大量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参与法制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注重德育过程和经验,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点正是符合德育的内化特点,把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领向参与合作、协调共赢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实践上来。

二是走班制更适合润物无声的德育。我国学科德育多侧重直接灌输,兼顾间接渗透。日常走班制学习和实践中需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品质,整个教育环节都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学生参与学校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等品质,这些活生生参与经验事例比死板的卷面考试成绩更能显示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

三是有利于教学资源高效整合利用。走班制需要开发大量选修课,这就需要学校整合校内和校外的资源。高效利用学校的校内教学资源,不仅是指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还包括各类人文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教师独特个体资源、校风校纪、运动会等。校外资源也不可忽略,可以与学生家庭、社区和社会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资源整合起来,如学生家长资源、社区服务站、纪念馆、博物馆、企业、法院,等等。走班制打破单一德育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校内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将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养成。

三、走班制背景下学校教育

体制机制改革

上述一切看上去很美,我们还是应仔细思考推行走班制,学校教育机制和体制应该为德育做哪些准备?

(一)改革课程设置,健全选课制度

走班制以后,德育课程推行是以直接方式还是以间接方式?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如何处理和厘清社会、学校、学科、社团、家庭等在德育中的作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必修课,还是分成若干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德育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这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德育课培养目标和走班制教学特点,为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会被其他课程所占用,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进行细致的国家课程研发。国家要尽可能全面制定这些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编制选修课程目录,探讨每一门课程所占比重,随之开发每一门选修课程标准,还要进行相应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等系列问题的开发和研究。这就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德育专家或专业课程团队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而校本课程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课程课时比重和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也需要时间开发验证。

(二)提高教师素质,培训德育师资

只有建立一支专业过硬教科研的师资队伍,实践操作才具备可行性。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走班制管理学生能力。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按照自己的课表选择上课的教室,就取消了原来的行政班管理,教师班主任责任被弱化或者取缔,不利于对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培养,学生也会产生一系列倦怠逃课的行为。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上更加细致,不仅仅班主任或是德育科任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有示范作用,各专业教师都要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这才能保证学生德育有效。

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学生为中心的走班制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更高,教师们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甚至打破原有的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要求教师具有强大德育课程教研能力、学习能力和教学掌控能力。因为走班制初始推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还需要教师参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修需求,教师们的角色也发生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有相应的改变。课程选修完成之后,德育教师要根据学生选修内容做好德育理论知识讲授,还需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将德育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不仅德育教师,其他课程任课教师也要一起参与德育,一起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做好学校德育。

为了帮助教师们迅速进入走班制教学角色中,需要对教师进行提高德育理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这样的专项培训内容需要论证试行验证和推广,确保德育师资培训有效、培训理念到位。

(三)健全教育教学设施,取得社会社区支持

走班制对教学设施要求很高,需要全面建立图书馆、语音室、网络媒体教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室等教学设施。走班制需要改变教学班额,因此原有的教学设施也要进行改变,教室面积可以缩小,教室内需要设置与选修课程专业相关的教室文化,实验室需要改变为教室,因此实验室也得根据学生选修课程进行改造,在学生定下选修课表前半年内就要做设施的改造。同时因为走班制更重视实践,对现代化教学水平要求更高,在某些教学资源匮乏的学校就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走班制办学硬件条件。

校园课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和校园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有实效地综合开展,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目前我国学生课外活动设置开发随意,没有明确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学分制评价。社会参与德育方面,城乡差异巨大,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社会提供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也不能给学校德育上提供足够支持。校园文化会影响学生人生观,故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教学改革不可绕过的德育培养的重要一环。这些都需要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目前也是一个急需开发和研究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物资上的支持,还需要舆论导向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这些都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支持。

(四)改革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

德育如何进行评价?是考试分数评价,还是行为评价?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是专门机构评价管理,还是多元参与?这是在德育评价上面临的问题。

我们认为德育不适合采用考试的方式。评价可以由不同层级评价主体(有社会团体评价、专业机构评价、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等)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采用学分制管理,学生最终由此获得不同类型的毕业证书。走班制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动手动脑、工作生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共性又有利于培养个性。

走班制推行需要整个社会在内的评价引导,学校德育的工作与社会事实相符,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确保真实,不脱离社会的德育才会真正深入人心,这些教育又将会反作用于社会,促进政治、法律和教育的进一步良性健康发展。走班制需要的就是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价,德育才能实现我国培养目标。为此,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要健全社会评价,主导社会价值观正确方向

学生道德素养培养需要全社会参与,整个社会评价机制参与保障。欲办好学校德育就必须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德育氛围。学生从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社会主流网络、电视和其他途径宣传的舆论导向、社会伦理评价等等方面,得到关于道德、法律、世界观的认识,比教师在教室里说一万遍还强烈有效。西方国家有一整套完整信用评价体系,个人品质中信用问题由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法律规定约束和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德育中很多内容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完成的,个别学生出现问题不能单纯地责备学校教育。即便学生有问题了,社会服务机构就会出面干涉,专业心理机构解决,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德育,家庭也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所受道德基本道德准则一致,那么学生的实践表现也会遵循道德品质准则。健全社会评价,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德育评价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做好教师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德育本来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教育成果无法量化,教师们德育工作业绩自然无法量化。何况德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所有教师都要参与德育,参与德育工作量的不同也无法量化;走班制中学生自由选择教师,这也会导致教师工作量不同;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心理辅导、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等工作量都不同。除了工作量之外,教师能力大小和各专业课程之间难度均不同,走班制中受欢迎程度也就不同,对教师简单量化评价不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所以教师评价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衡定权重量化指标需要论证,这需要专业团队的验证研制,教师评价机制需要改革,这又是一个宏大的课题,绝非一日之功。

3.完善考试评价,细化德育评估指标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考试方式还很单一,注重科学知识和阅读素养培养,德育仅仅和政治科目挂钩,评价不够全面客观,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系与德育培养目标和方式不符合,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方式不协调,势必会造成一手轻一手重的培养方式,培养人才的学校自然也不会真正花大力气研究走班制德育教学,德育还是没有落到实处。其实这还是德育误区,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与高考指标、社会需求不符,德育完全脱离社会,这样德育就不具有说服力,不适合教学深化改革。德育不是用单一考试就可以衡量的,有很多思想意识深层问题需要评价,怎么评价还需要德育专家开发评价体系,全面测量学生德育。德育评价体系需要依据我国培养目标和国情开发验证,要有严格的科学的衡量标准和量化指标,评价标准不宜单一。开发出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学校评价,这样的工作绝不能仓促。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走班制德育评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