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寄宿制民族中学学生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三个维度

2016-01-16 19:00常顺喜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寄宿制异地历史教学

常顺喜

【关键词】 历史教学;异地;寄宿制;民族中学;兴趣;培养;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82—02

当前,异地寄宿制学校在我省各地州市县均有分布,尽管数量不多,但似乎已呈现出一种苗头:借助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为相对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带动欠发达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与提升,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办学模式、学生发展、民族团结,还是从激活区域或县域经济与协同发展的角度看,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契机与途径。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是舟曲灾后重建的一所全封闭寄宿制独立高中,其硬件与办学目标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是异地办学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校学生70%来自甘南州一市七县,30%来自兰州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藏族)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由于受社会、历史、民族、风俗、语言、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来自异地,学生大多腼腆、缄默。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明显呈现出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与内驱力不强、课堂上交流与参与程度较低、学习成绩整体低下的情况。那么,如何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在近三年的教学与实践中总结出用“三个维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规律与方法,与同仁分享。

一、校园文化氛围创设与营造的“维度”

我校学生的主体来自甘南州,学生从小生长生活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由于受文化环境、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心理与习惯的影响,学生要静下心来投入学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这个“周期”越短,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学校营造与创设一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是学生学好历史与成长提升的前提和关键。

1.物质环境的创设。如,我校校名的题写采用藏汉双语,让学生一走近校门就能感受到藏语文化氛围。进入校门后正前方便是一块巨大的书写“兰州新区舟曲中学”的纪念石碑,碑文详细介绍了学校建设的渊源,学生能明显感受到学校与甘南、舟曲及自己的家乡有关;进入学校后,大面积的绿化与喷灌系统、小桥流水、绿草如茵的足球场,让本身对草地、河流、树木有着天然敏感与适应的甘南学生感到身心舒适;教学楼内藏语教室的设置带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学生公寓门框展板的个性化设计更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民族特色的空间;学校食堂的饭菜兼顾了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近20位少数民族教师的身影活跃在讲台与校园上,这些无不凸显了民族特色,拉近了学生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文化氛围的营造。除了校园物质环境传递与呈现出的文化意味外,学校还注重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校生关系,尤其注重用“活动感染”。我校每天一次的大课间活动就是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锅庄舞,全校师生围成圆圈一起舞动锅庄,既放松了师生的身心,又和谐融洽了不同民族学生的关系;每学期一次的校园锅庄舞大赛、每年一次的千人锅庄表演、藏汉双语演讲比赛、少数民族学生文艺汇演、各种兴趣小组,学校组织开发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及教材如《走近甘南》《少数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神奇的迭部》等,无不给甘南籍的学生成长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保证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教学层面“三要素”建构的“维度”

根据我校近三年对学生所做的“历史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74.3%的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或轻视厌倦,或抵触反感,缺乏主动性和求知欲,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学习,学生大多背离了学习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三个要素,让本来应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1.重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虽感到枯燥乏味,但对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等视听资源却有着天然的喜爱。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在背负高考压力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适度地利用这些资源,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利用地方史志与当地历史资源调动学生的“胃口”。在现有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内容都与地方史志、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人教版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其主要内容为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三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重要历史遗迹等资源,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八路军驻兰办等,这些活动让来自甘南的学生兴趣激增,也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其实就在身边,就是当下,更与未来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而感悟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式的自主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明太祖朱元璋废掉宰相后忙碌的一天,然后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尝试体悟皇帝处理朝政、接见使者、教育皇子、批阅奏章等所担负的多重角色与繁忙,从而让学生自然生成设立内阁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内阁逐渐掌权的现实可能性。这种情境教学与学生体验式的学习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历史思维与方式。

三、历史教师个人魅力的“维度”

在对我校近三年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跟踪调查后,我们发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中:教师上课的个性与风格占73.1%,专业素养占15.4%,在所有因素中比重最大;有近65.6%的学生喜欢“老师讲的精彩的课堂”,有近60%的学生因为喜欢老师才喜欢上这门学科,印证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尽管以上数据来自我们一所学校,却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及兴趣的重要影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呼唤有个性魅力的教师,而要使历史课堂生动与活跃起来,教师必然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教师要有“三度”。即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凸显教师的专业深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展现教师的专业厚度;具有开阔的教学思维,体现教师的专业广度。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之一,涵盖内容非常丰富,教师系统广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包,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功底。同时,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决定了教师需要有开阔的教学思维,广阔的教学视野和灵动的教学智慧,积极吸收、借鉴、转化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人性得到滋养。唯其如此,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有个性魅力的历史教师。

2.掌握语言的艺术。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学习兴趣的培养、历史知识的获得及历史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个性魅力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将语言运用得准确精当而又生动形象,并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经历、生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课堂充溢着生活、人文与智慧的因子。

3.使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历史课程的学习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教学方法恰当合理,学科渗透适当,突出知识的有机联系,宏观处旁征博引而不失系统,微观处精深入微又不死钻牛角,让学生便于、乐于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目标。

(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异地寄宿制背景下民族中学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系列研究论文)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寄宿制异地历史教学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