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多些“玩的养料”

2016-01-16 18:10杨启锋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圈养课间北京市

杨启锋

北京市朝阳区李女士的儿子上小学没多久就告诉她,课间十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可以出教室。学校还规定,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只能在教室待着;放学后马上离校,不能留在学校玩。

曾经几何,在操场踢毽子、跳绳、扔沙包……这些自由自在的课间活动点亮了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今,在“圈养”中成长的孩子们怎能快乐?

表面上看,学生多,操场小,孩子课间活动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安全压力,学校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归根结底,是校方管理的惰性思维和推责思想作祟。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做到学生安全“万无一失”, 拆除了单双杠等运动器械,取消了春游之类的野外活动,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导致学生的活动能力弱化,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毋庸置疑,玩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他们成长的一种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期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总是“宅”在教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活动事”, 总是“耕了课堂教学的地,荒了课间活动的田”,无法在课间活动中增强体质,提升能力。当下,中小学校园的“宅童”现象日益普遍,孩子们体质下降、体能不足。“圈养”式管理导致孩子们活动量大幅减少,使得校园里的“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

囿于课堂的“圈养式”教育模式,重知识积累,轻活动实践,导致学生们无从知晓“知识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最后怎么用”,极大地弱化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吃猪肉不能不认识猪”,学生接受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应该在户外活动愉悦身心、强健体魄。

北京市卫计委发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3~2014学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与上学年度相比上升2.6%。有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过早患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0.7%,处于较高水平。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也已经表明,只要在户外活动足够的时间,近视发生率会明显下降。我国虽然在中小学普及了眼保健操,但由于课外活动时间捉襟见肘,因此近视率还在不断攀升。

学中玩,玩中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少课间活动是一种“缺钙”的教育,易让一些学生患上“自然缺失症”,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好奇心,上课不专心,情绪调节能力和户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脆弱、烦躁等不良性格。我们的学生如果长期远离玩、跑,不仅仅是缺失了快乐的情调,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儿童与自然本能亲近的天性,背离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这正是当今学校教育亟需拉长的短板。

“玩”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养料”。活动和安全不是“鱼和熊掌”,二者完全可以兼得,唯有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因为苍蝇进来就不开窗户”,保障中小学课间安全宜疏不宜堵,如果一味限制和约束只能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既能保障学生课间安全,又能让孩子们在自由的课间活动中增强能力,快乐发展,考量着学校教育的情怀和智慧。因此,管理者和教育者不能“坐以待毙”,要科学设计课间活动方案,合理分配活动区域,把课外零碎时间集约利用起来,安全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当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分布生源,破解“大班额”难题,拓展学校空间,满足学生课间活动的需求。同时要强化对学校教育行为的监督管理,为推动区域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唯有摒弃因噎废食的教育思维,才能让课间活动撑起孩子成长的半边天,切实搅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池春水”,真正让“玩”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半亩方塘”。

猜你喜欢
圈养课间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被“圈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