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学观照下的翻译经济研究
孙宁宁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或将迎来翻译的新高潮,翻译产业所产生的翻译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本文基于产业组织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及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NEIO),探究了中国翻译规模经济形成的必要性和翻译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翻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调整翻译市场产业结构,优化翻译资源配置;改善翻译产业市场行为,建立有效的翻译服务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和翻译服务标准;提高翻译产业市场绩效,采用翻译项目管理,取得最佳的翻译经济效益。
关键词:结构—行为—绩效;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翻译规模经济;翻译产业;翻译经济管理
DOI: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7
收稿日期:2015-07-14
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女, 江苏南京人,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5)05-0088-05
知识经济时代,翻译的媒介作用、翻译对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愈发显得突出,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从古至今,每一次翻译高潮的来临,都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翻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翻译作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活动,既是一种出于译者兴趣爱好的活动,又是一种受到利益驱使的谋生行为。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媒介,也是一种经济行为。
纵观中国翻译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具有3 000多年的翻译发展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活动始于六朝时佛经译介到中国,随后在五四运动前出现了3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持续时间达1 000多年,在唐代达到鼎盛,在北宋时开始衰退。第二次翻译高潮开始于明朝晚期和清朝初期的17世纪,持续时间达200多年。许多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由此开始了和西方社会的交往活动,许多西方学术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是历史上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活动。第三次翻译高潮始于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于19世纪中期直至五四运动前夜。许多西方的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著作被译介到中国。随后的五四运动开启了翻译活动的新篇章,涌现了大批的翻译家。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翻译家译介了大量的科技文学著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今天,翻译已经从隶属于比较文学的一个从属学科,发展为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翻译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大背景下,翻译成为了经济建设的桥梁与纽带,翻译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始终相关联。翻译产业作为语言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产业组织学视角探究翻译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经济视角而言,翻译是一种投资,翻译过程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得利润。翻译也是一种商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翻译的发起人(包括译者、翻译公司和出版社)是译作的生产者,译文读者是译作的消费者,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以满足翻译消费者的需求,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了商品的合同关系。翻译同样也是一种产业,如何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翻译资源的有效使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是翻译产业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翻译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语言或文字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82。广义的翻译产业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翻译技术、文化产业信息中的对外文化交流等。而狭义的翻译产业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1]85。
继2012年12月首次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5年4月21日,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第二份主题报告:《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该报告是中国翻译行业调研的最新成果,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分析更加细致深入。根据报告,中国语言服务业作为具有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国家“走出去”文化发展战略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已经从侧重译介西方文化和文明转向侧重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转换的媒介,与语言紧密关联。语言经济学最早出现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1965年在《行为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语言的经济学》的论文。他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同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3]。
欧洲翻译研究协会会长安东尼·皮姆在1995年刊载于《Meta》杂志上题为《翻译作为交易成本》[3]一文中,把翻译研究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将产业组织学的新古典经济协商理论中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语言的经济价值,并着手研究语言服务产业包括翻译产业的产业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差异化、产品质量、市场准入、产业管理、宏观经济政策等。许其潮[4]分析了语言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理论观点,提出加强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蔡辉[5]从语言的经济效果和语言本身探讨了语言与收入、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汪丁丁[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语言现象与语言习得。张卫国[7]梳理了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原因、研究现状及学科定位。黄少安等[8]分析了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国家语言战略规划、语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测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促进语言产业的发展。田传茂等[9]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翻译成本、翻译价格、翻译利润等因素,探讨了翻译市场的商业运作程序,并提出了建立翻译经济学的可能性。刘晓[10]探讨了翻译产业化的必要性和路径。龙明慧等[11]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探讨了翻译产业发展的策略。戚依南[12]借助于分析工具,探究了翻译公司的竞争力。胡冰霞[13]探讨了翻译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司显柱等[14]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 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即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分析了中国翻译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但国内外学者从产业组织学视角研究翻译产业和翻译经济的为数不多,基于此,本文根据产业组织学SCP分析范式和新实证产业组织学方法NEIO, 探讨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中国翻译产业的发展及翻译经济的管理,以促进翻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组织学SCP分析范式与新实证产业组织学方法NEIO
产业组织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的组织形态,即企业、产业、市场三者的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新兴交叉经济学科[15]1。根据传统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框架,产业组织学主要研究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力量的形成及实施等;二是价格竞争与产品差异化等;三是广告、研究与开发、定价与纵向一体化等;四是反托拉斯、市场准入和产业规划等。SCP分析范式由美国哈佛学派的Edward S. Mason 和Joe S. Brain提出,其基本逻辑是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决定企业的绩效[15]4。SCP 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SCP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取决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壁垒,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而市场绩效取决于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结构效率,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了其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呈现动态关系。
尽管SCP分析范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跨行业的研究,但SCP 分析范式在数据来源、度量方法和结果的解释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一种新的方法,即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New Empiric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NEIO)[16]得到普遍应用,以揭示市场上复杂多变的企业行为。NEIO方法侧重研究特定的行业,其试图建立基于有关企业行为的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其侧重于衡量某个行业内的市场力量,进而分析研究该行业本身的市场结构,并用经济模型来确定需求与供给关系,以获得有关企业行为的参数。该方法可以在异质性产品市场测度市场势力和垄断损失,以消减产品异质性和技术冲击所造成的影响。
图1 结构—行为—绩效互动关系 [15]
本文提出将SCP 和NEIO方法相结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来研究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今后进一步借助于相关的经济模型来确定翻译产业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翻译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及中国翻译产业的发展
20世纪末,博弈论经济学大师鲁宾斯坦在其《经济学与语言》一书中,通过经济学式的分析讨论语言问题, 以揭示经济思想与语言研究之间的相关性[17]。同时,鲁宾斯坦探讨了博弈论经济学的语言问题。这也许就预示从21世纪初开始,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将要发生一个语言转向,语言与经济学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8]。
语言产业以语言文字为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出各种各样的语言产品,或者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服务,其包括语言培训业、语言翻译业、语言康复业、语言能力测评业、语言出版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业、语言会展业、语言创意业等。
翻译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与语言及语言产业密切关联:首先表现在对翻译文本进行研究,例如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翻译成本的考虑;其次是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及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以控制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效益;最后是对翻译产业市场、翻译产业区域发展、翻译产业管理,以实现翻译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皮姆指出,在翻译作为交易成本这一模式中,原文和译文被看作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两方,彼此为了相互利益而进行合作与交流。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可变的交易成本,受到经济和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模式的目的是要构建有关各种语境的总的假设,在这些语境中发生了翻译活动,而且需要计算社交成本[3]。皮姆认为,交易成本包括生产信息、辨别信息、转移成本、翻译信息和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交易成本越低,交易双方可能的获益越大。因此,交易成本越低越好。因为翻译具有以下3个特点,所以翻译有交易成本。首先,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次,翻译成本虽然相对较高,但是仍处于可控制的状态。若翻译成本过高,就有可能使得合作失败。因而,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冗余信息进行适当删节,以便控制成本,保证合作顺利。最后,翻译成本和对翻译作品的评估之间有着关联性。例如,机器翻译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会造成译文较难读懂,所以评估这些译作会造成翻译成本的提高。因此,通过调节翻译成本,合作的一方可调节评估成本,进而扩大或限制合作的参与者[3]。
皮姆认为,交易成本模式并非把译者当作协商者,而是把译者看作推动或阻碍合作的中介者。因此,来自弱势文化的译者,应当从合作的伦理价值角度,承认文化改变的必要性并调整自我以便适应新的情境,使自己在交易中处于更佳的地位。皮姆认为,译者在交易中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也要考虑集体的利益,以长期合作为目的,在必要时牺牲短期利益以谋取长期合作,使得交易成本尽可能降低。译者的职责就是要使翻译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以获得相互利益,降低翻译成本。翻译过程中,应当摒弃翻译中的霸权翻译和本民族中心翻译,在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导下,合作各方相互尊重,互利互惠,长期友好合作。
翻译产业作为语言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翻译规模经济的适度发展,实现翻译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取得最佳的翻译经济效益。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指的是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即生产规模受到人为控制时,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情形。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扩大时,规模经济的产出的增加比例高于成本的增加比例。因此,翻译规模经济就是指翻译译品(产出)的数量增加比例高于翻译资源的投入即单位译品成本增加的比例。在翻译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且翻译规模适度时,翻译就会取得最佳的翻译效益。而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需要适度并充分利用翻译资源,避免过度扩大翻译规模导致的低效益。所以,需要借助SCP分析范式以及NEIO方法,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方面综合研究中国翻译产业本身及中国翻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世界翻译产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进入崭新的阶段,一些西方学者将20世纪称之为翻译时代,首先是因为翻译的范围扩大了许多。翻译从传统的文学翻译和宗教作品翻译扩大到了科技和商业领域。其次是翻译出现了规模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翻译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翻译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后,翻译的社会性、经济性日益彰显,翻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的重要作用无与伦比。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的增长势头强劲,世界翻译市场需求巨大,主要包括人工翻译、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本地化和网站本地化等。
近年来,翻译教育研究出现了产业化视角下的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中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全国已有159所MTI试点培养单位。在语言技术服务平台的整合下,诸如云翻译、众包翻译、远程口译服务等新的产业模式,形成了翻译产业的巨大产业生产力。翻译市场发展迅速,翻译行业正在发展成为翻译产业,全国多地建立了翻译产业园,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服务。
据《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中国翻译产业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以翻译或本地化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翻译服务企业达5 287家,70%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自2012年至2013年,新增语言服务企业18 778家,年均增幅达25%,远高于2010年到2011年的18.5%的企业数量的年均增幅[2]。
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翻译及其研究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其他任何分支学科所无法起到的[19]。译介中国文学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的成功“走出去”,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莫言英译作品的译介主体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在国内外翻译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20]。葛浩文在莫言两百多部作品中选择了《红高粱》《生死疲劳》等10部小说作为译介内容,这些作品既具备世界文学普适性又有着中国文学异质性,并采用了归化改写的翻译策略,正如戴乃迭所言,葛浩文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21]。莫言作品译介途径多样,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外国出版社的推介,莫言作品海外较成熟的推广和代理机制,参加国际书展、加入诸如亚马逊等国际网络销售平台以及进入西方主流报纸学术杂志等大众传媒都是其译介途径。葛浩文在译作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应用上,主要考虑的是西方普通受众的接受度[20]。
但是,目前,中国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去”,国家为此设立了数十个中国文学译介工程,而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在域外的接受情况却不容乐观,译介效果欠佳[20]。并且,据统计,中国翻译市场大多数的翻译任务都属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只占出版翻译图书的很小一部分,而奥运会、世博会为中国翻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翻译市场翻译产值的巨量增长。但中国翻译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也存在着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等问题[14]。《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也指出了翻译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高端翻译人才匮乏,行业发展受到制约;翻译产业内没有有效的翻译服务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市场竞争环境亟待改善[2]。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中国翻译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一是合理调整翻译市场结构。按照SCP分析范式和NEIO方法,市场结构需要关注翻译服务行业内的市场力量,需要注意买卖双方的数量,关注市场准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和多元化程度。因此,要适度扩大翻译服务企业的投资规模,重视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优化翻译资源配置,使翻译产品实现差异化,避免产品同质化引发的恶性竞争,形成良性的翻译规模经济,提升翻译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改善翻译市场行为。根据图1,市场行为包括产品广告、产品研究与开发、产品定价、战略性投资等行为。目前的中国翻译服务企业因缺乏有效的企业资质评估体系而鱼龙混杂,价格呈现恶性竞争的趋势,翻译市场乱象丛生,导致翻译产品质量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翻译服务企业缺乏产品推介意识,翻译品牌匮乏,翻译高端人才不足,产品研发滞后。有鉴于此,中国需要尽快出台有效的翻译服务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和翻译服务标准;加强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培养理论和培养模式上要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品牌打造,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三是提高翻译市场绩效。根据图1,市场绩效涉及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利润率、分配效率等。中国目前还没有有关翻译服务企业的成本、利润、营业额等精确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翻译服务企业在翻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翻译产业进行经济管理,以保证翻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相协调一致,并面向市场,做到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而言,可以采用翻译项目管理,把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的运行模式加以管理。同时,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也需要对翻译服务企业大力扶持,以促进翻译经济的长足发展。
三、结语
21世纪的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信息时代,是职业化翻译时代,因此,需要翻译服务产业在产业组织上进行变革,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方法和运营方式。翻译服务产业的管理团队和翻译团队也需要通力合作,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最佳的翻译经济效益,迎接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许建忠. 翻译经济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 中国翻译协会. 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EB/OL]. [2015-06-21]. http://www.tac-online. org. cn.
[3] ANTHONY P. Translation as a Transaction Cost [J]. Meta: Translator’s Journal, 1995, 40(4):594-605.
[4] 许其潮. 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J]. 外国语,1999(4):43-48.
[5] 蔡辉. 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J]. 外语研究,2009(4):1-5.
[6] 汪丁丁.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10(6):86-95.
[7] 张卫国.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J]. 经济评论,2011(4):140-49.
[8] 黄少安,张卫国,苏剑.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12(3):41-46.
[9] 田传茂,丁青. 翻译经济学刍议[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78-80.
[10] 刘晓. 我国翻译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11] 龙明慧,李光勤.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翻译产业发展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87-189.
[12] 戚依南. 中小型翻译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以A公司为例[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2.
[13] 胡冰霞. 翻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3(7):69-70.
[14] 司显柱,姚亚芝. 中国翻译产业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J]. 中国翻译,2014(5):67-71.
[15] 骆品亮. 产业组织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6] 李明志,柯旭清. 产业组织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
[17] 鲁宾斯坦. 经济学与语言[M]. 钱勇,周翼,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18] 赫志欣,周锰珍. 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译者主体性发挥[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70-74.
[19] 王宁.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25.
[20] 鲍晓英.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 中国翻译,2015(1):13-17.
[21] 赋格,张健. 葛浩文: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N]. 南方周末,2008-0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