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的视角解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2016-01-14 12:27张文虎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定势对数审题

张文虎

摘要:“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过的切身体会,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感受。那么,为什么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呢?笔者通过仔细琢磨学生的典型错误,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秘密。

关键词:解题 解密 数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156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过的切身体会,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感受。那么,为什么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呢?笔者通过仔细琢磨学生的典型错误,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秘密。

一、审不清题

例1【2015年重庆,文11】.复数(1+2i)i的实部为              。

错解:1。

试题分析:复数运算是高考中的必考知识,也是必拿分题之一,(1+2i)·i=i-2,显然实部为-2,他却偏偏填1,因为他把“实部”看成了“虚部”。

二、读不懂题

例2【2015高考山东,理19】.若n是一个三位正整数,且n的个位数字大于十位数字,十位数字大于百位数字,则称n为“三位递增数”(如137,359,567等)。在某次数学趣味活动中,每位参加者需从所有的“三位递增数”中随机抽取1个数,且只能抽取一次。得分规则如下:若抽取的“三位递增数”的三个数字之积不能被5整除,参加者得0分;若能被5整除,但不能被10整除,得-1分;若能被10整除,得1分。

(1)写出所有个位数字是5的“三位递增数”;

(2)若甲参加活动,求甲得分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X。

错解分析:第一问略;第二问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思维障碍——由题得“三位递增数”的个位数字最大,所以个位数字不可能为0,而个位数字不为0的整数不可能被10整除,因此条件中“若能被10整除,得1分”是不可能实现的,题目有问题!于是陷入了思维困顿,这道题做不下去了。

三、算不对数

例3【2015高考重庆,文19】已知函数f(x)=ax3+x(a∈R)在x=-处取得极值。

(1)确定a的值;

(2)若g(x)= f(x)ex,讨论的单调性。

错解一:f'(x)=3ax2+2x,由f'(-)=0,求 得a=;g(x)=(x3+x2)ex,这里的错误在于将“x3”抄成了“x3”;

错解二:f'(x)=3ax2+2x,由f'(-)=0,求 得a=;g(x)=(x3+x2)ex,g'(x)=(x2+x)ex+(x3+x2)ex=ex(x3+x2+x)=(x2+5x+2),错在第一步求导第一个括号内应为“2x”而非“x”。

例4【2015高考江苏,理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xOy中,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为,且右焦点F到左准线l的距离为3。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F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直线l和AB于点P,C,若PC=2AB,求直线AB的方程。

试题分析:解析几何解答题以运算量大而著称,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有些学生索性就不看这道题目,有些学生则选择只列出步骤和式子不计算。设直线AB为y=k(x-1),A(x1,y1),B(x2,y2),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解得(1+2k2)x2-4k2+2(k2-1)=0。

四、知识与方法脱臼

例5【2015年浙江,理13】.若实数x,y满足x2+y2≤1,则|2x+y-2|+|6-x-3y|的最小值是     。

试题分析:看到这道题目,我们自然知道它在考查圆与直线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是去绝对值,那么如何去呢?显然要对绝对值符号内式子的正负进行讨论,然而,2x+y-2和6-x-3y没有明显的关联,那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这样想不对?犹豫中他放弃了这道题目。

五、教学改进策略

(一)重视阅读训练,积累审题经验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从已知条件中获得准确的信息,那么其后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即使结果正确,那也是误打误撞或者干脆就是错误的。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阅读能力是一种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从书面材料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的培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也应是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给学生阅读的机会。教师不仅自己要精钻教材,深挖其中的精髓,而且也不应该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正如“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可能对同样的内容产生与老师不同的解读,有了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学生自然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不能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相反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

2.加强阅读指导。抽象的数学语言是学生畏惧数学阅读的重要原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类,在数学阅读中常常需要对三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就要求阅读者有灵活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自身演示,指导学生分析题干,如画出关键词,标注重点条件,明确题目问题,思考如何从条件出发到达目标。长期的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条理性思维,克服漏词、丢字、跳句等的阅读陋习。

(二)重视运算板演,培养运算习惯

运算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一种能力,到了高中数学重点讲问题的分析方法,很少讲运算,因此学生的计算在很多情况下是按照他(她)多年养成的计算习惯而进行的,这对于运算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无形中是一个灾难,对于他们来说某些运算如分式运算、带负号去括号是不过关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算理不清而且不够熟练,需要查漏补缺,因此即使新课的内容听得再明白,也难免在解答过程中跌倒。

作为新课,高中数学主要有四块关于计算的知识点:一是集合运算,二是指数、对数运算,三是向量运算,四是复数运算。以对数运算为例,在讲新课时,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对数运算的定义,明确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互为逆运算,真数一定为正;其次,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对数的运算法则;再次,多进行计算过程的板演和练习,同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针对难点与易错点要不惜时间投入地进行计算练习,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该种运算。

章建跃老师曾指出“运算错误”不仅是技能不过关,更主要的是“算法”不好。从算法的角度来看,例4的运算没有进行下去的原因在于没有选择好的运算方法。这里只谈例4第二问的一步运算,设AB:x=my+1通过联立方程组求得C(,-)、P(-2,(2+)-),到这里求PC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化简P点的纵坐标再运算yp=,PC=,二是不化简,直接代入P点求PC, =显然,第二种方法在算法上要优于第一种。因此教师应该在算法的讲解上多下工夫,让学生想得清楚,算得明白。

有些学生轻视运算,突出表现在没有良好的运算习惯:有的学生满足于听懂即可,对于课上没算完的题目,他(她)会敷衍了事或者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书写潦草,在草稿纸上随意乱写,往往写着写着就不知到哪里了,错了只好再来一遍;有的学生喜欢口算,不愿意动笔,这样做一般小题能够较快解决,一旦遇到计算量大的题目就知难而退。因此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第一要务。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其次,计算时要规范计算过程,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发现出错后,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避免出现上述例3那样的错误。同时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三)重视错题多练,打破思维定势

从某个角度来看,例1、例2的两种错误也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定势。定势又称心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以前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么以后再遇到同类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学生都会出现思维定势的现象。一方面思维定势有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所谓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思维定势导致解决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重视错题的分析、重做、再分析,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打破原有的错误思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填平知识与方法之间的沟壑。

(四)克服急躁心理,回归冷静思考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几道例题的错解都反映出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能不说其中也包含了教师的影子。一听就懂,只能说明学生理解了老师讲解的具体的知识或方法,并不代表他(她)理解了问题的抽象解法,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更不能代表他(她)能够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毋庸说他(她)拥有了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技能。如此,一做就错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事实上,从“听懂”到“做对”需要学生经历一个练习——出错——再练习——再出错的曲折过程。唯有耐得住性子、经得起挫折的学生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耐心纠错、悉心辅导必不可少。(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定势对数审题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含有对数非线性项Kirchhoff方程多解的存在性
指数与对数
指数与对数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