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庆 王苗苗 相 青 宋玉萍
中国.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潍坊)261053 △通讯作者 E-mail:ypsong1994@126.com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刘庆王苗苗相青宋玉萍△
中国.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山东潍坊)261053△通讯作者E-mail:ypsong1994@126.com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韧性;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之情。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人要“常回家看看”。虽说不再坚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做法,但子女也不能不探望老人,不要使子女对老人的看望成为老年人的一件奢侈的事情。倘若由于条件的限制,切实不能常回家看看,子女可以通过与老人常通电话,教会老人用视频聊天等现代的科学媒介,实现子女对老人的问候与关爱,多倾听老人的家常话,让老人感觉自己的家人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让老人感到自己老了也并不孤独。
3.3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自我性孤独和孤独感总分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老人的孤独感越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15]。这验证了我们所做的假设,即: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下,孤独感的高低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孤独感越低,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孤独感越高,则对自己的生活越不满意。
社交性孤独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老人社交活动越少,体验到越多的社交孤独,其生活满意度就会越低,反之亦然。一般而言,老人与他人的往来频率降低,较少参加社交活动,不能通过社交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老人会因没有朋友,缺乏友情而感到寂寞、空虚、孤独,进而产生或增强其社交性孤独,从而影响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姜学霞.幸福指数与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药理,2011,6(10):30-31
[2]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77-80
[3]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2932-2935
[4]郭娓娓,王有智.城市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58-1359
[5]罗茜.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6]陈绍良.现代社会里,孤独的危害和摆脱[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11,27(6):4-9
[7]韦玮,冯学山,王永斌,等.上海市奉贤区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7(11):2128-2130
[8]同钰莹.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0,22(4):31-5
[9]薛品,赵亮员.情感支持、经济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湖北经济学院,2013,11(6):123-128
[10]周俊山,尹银.住房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49-3951
[11]连玉君,黎文素,黄必红.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J].经济学,2014,14(1):185-202
[12]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党报,2012,35(5):67-72
[13]张卫东.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柏林智慧范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80-1483
[14]肖日葵.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市为个案[J].西北人口,2010,31(3):86-90
[15]郭文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温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23(2):66-68
http://www.cjhp.com.cn/
当今社会,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身心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心理问题越来越尖锐,关于“青少年因太大的心理压力而结束自己生命”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发现:在面临相同的不利环境时,有些青少年或儿童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而有些青少年或儿童却在这些不利环境中遭受重大挫折,无法良好适应[1]。就这种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差异现象,学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心理韧性又可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等,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有效应对与良好适应[2]。此后,大多数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都把焦点关注在“问题研究”的模式上,即研究逆境条件下个体的心理韧性,但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研究指出,在未遭受挫折或不利情境的情况下,个体的心理韧性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幸福感得到提升[3]。因此,本研究采用这种思路,以一般生活条件下或正常压力条件下的普通青少年为被试群体,收集他们的心理韧性相关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对心理韧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不仅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幸福感[4-5],而且心理韧性与个体学校适应性、心理症状、孤独感也有很大的关系[6-8],此外有研究指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多样[9-10]。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以大学生为被试群体[11-13],而且虽然有些研究指出了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中有父母教养方式,但这些研究均没有以数据客观的形式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找出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改变家庭环境来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问题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山东某高中的高一年级和某初中的初一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同学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400份问卷,有效问卷335份(83%)。被试年龄范围为12~17岁,其中男生174人(51.9%),女生161人(48.1%);独生子女114人(34%),非独生子女221人(66%);高一年级178人(53.1%),初一年级157人(46.9%)。
1.2方法
1.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4]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包含27个题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量表为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韧性越强。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题目鉴别度均大于0.30,区分度良好。
1.2.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15]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由我国岳冬梅等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并修订。修订后的EMBU共有66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问卷包含有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含5个因子。该问卷各因子的信度系数在0.553~0.911之间,全量表的内部α系数为0.950。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心理韧性总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心理韧性总分在独生子女、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初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心理韧性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心理韧性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
注:*P<0.05,**P<0.01,下同
由表3可以看出,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注:R2值为调整后的值
2.3回归分析
2.3.1心理韧性总分与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回归分析以心理韧性总分为因变量,以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见表4。
结果显示,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两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情感温暖、理解对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拒绝、否认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两因子的总解释量为0.155。
2.3.2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回归分析以心理韧性总分为因变量,以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为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见表5。
注:R2值为调整后的值
结果显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两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情感温暖、理解对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惩罚严厉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两因子的总解释量为0.174。
3讨论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心理韧性在不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勤勤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的结果相符[6],这一结果说明,不论是大学生还是青少年,心理韧性在不同性别上都无显著性差异。
在年级方面,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初一年级,推测是因为初一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内心还处在半成熟阶段,想法比较极端,对问题思考的不全面,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高一学生经历了青春期后,思考问题相对全面,想法也没有那么极端,不会轻易被生活中的某些重大事件击倒。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与晁粉芬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同[11],也与我们平常的看法略有不同,很多时候大家普遍认为,非独生子女对重大事件的承受力比独生子女强,因为很多父母对独生子女非常疼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这种缺少逆境的环境就会使独生子女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独生子女们就会因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堪一击。对于本次研究所呈现的结果,推测原因为:①被试群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②它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度和父母教育时间有关系,独生子女获得的家庭支持较多,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会更有信心。
关于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从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还是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该因子,均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父亲、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2个因子均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且父亲、母亲与韧性总分的相关系数都相差不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心理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心理韧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而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这一结果与现在提倡的“鼓励教育”相符,但是现在在大多数父母心中,严厉的教育思想还是很根深蒂固的,然而从本研究来看,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最好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从内心接纳孩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使他们更好地应对以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通过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对青少年以后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家长们要尽力改变孩子们的家庭环境,不再严苛的对待他们,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对他们的爱,从内心真正的理解、接纳孩子,细心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孩子们一个温暖、快乐的家庭环境。
[1]Werner 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3):81-85
[2]Luthar S 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3]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30(4):12-17
[4]王永,王振宏.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94-100
[5]李义安,陈彦垒.高校国防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的特点与关系[J].心理健康,2014,11(1):29-32
[6]王勤勤.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11):3-7
[7]杨雪岭,崔梓天,赵静波,等.大学生心理韧性、心理症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408-1411
[8]罗小芳,王强,齐娜娜.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912-1914
[9]金灿.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93(11):76-77
[10]姚海娟,张忠堂.人格特征在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93-95
[11]晁粉芬.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姬彦红.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20(2):81-86
[13]杨莉,赵品良,史占彪.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518-2521
[14]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5]岳冬梅.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122-129
http://www.cjhp.com.c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style in Adolescents
Liu Qing,Wang Miaomiao,Xiang Qing,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resilience,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enagers'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style.Methods:Investigating 4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scale of EMBU and students' resilience scale.Results:① The score of resilienc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eir grades(t=3.804,P<0.01)and the numbers of children in their families(t=2.023,P<0.05).②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score of resilience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one dimension of parenting style(r=0.356~0.408,P<0.01),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wo dimensions of parenting style(r=-0.223~-0.273,P<0.01).③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warm,understanding parenting style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resilience.Conclusion:Parenting style can influence adolescents' resilience;Warm,understanding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helpful to train adolescents' resilience.
【Key words】Adolescent;Resilience;Parenting style;Student's resilience scale;EMBU
中图分类号:R395.9,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7-1039-04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7.022
(收稿时间:2016-01-19) 2016-01-28)
·论著·(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