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彩悌 姜勇强 谢倩 黄小刚 罗坚 王学忠
【摘要】在当前军队院校快速转型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长期目标,根据对国家精品课程“天气学”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当前新的教育理念,对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作些探讨,并总结教学体会。
【关键词】精品课程 天气学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P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3-02
一、课程定位和简介
2007年,经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我院“天气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年也被评为首批军队百门优质课程。它是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海洋水文、探测工程、空间工程、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从事战场环境保障、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它应用热力学、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理论,论述大气中天气系统和重要天气现象的分布、演变规律及其分析和预报方法。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天气系统的三维结构概念模型,掌握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种不同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学会应用各种资料分析天气系统的位置、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基本掌握短期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对学生潜力的激化、激励和激活。教育的成功在于激发出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直接来源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即关键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成为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因此,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做好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应用性等,寻找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是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
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但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在一定范围内都适用,应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对“天气学”课程多年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作些探讨。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充分引导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它推行问题主导式教学模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通过教师巧妙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形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熟悉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通过问题的展开、分析、补充解决、深化、引申,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归纳、抽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炼问题,即“老师要会提问题”,要既能帮助学生“温故”与“知新”,又能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悬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开始上课后,教师不直接讲课,而是组织学生就当堂课教学内容进行热烈讨论,在讨论结束前,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点评引入正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学生掌握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效果较好。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提高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通过眼神交流,达到互动的目的。减少了学生因精力不足,上课打瞌睡的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实践性教学法
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传统的学术性教育模式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兴的实践性教学则努力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坐在驾驶席上,主动、负责地学习。“天气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会使授课陷于被动,学生听得很茫然,不知道理论是干什么的,可以干什么,因此,必须与实例(实际天气过程)相结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大量查阅历史天气图和最近一段时间的实况天气图,或者在上次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查找相似天气过程的任务,用一些新的、典型的具体个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寒潮内容时,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经历过的寒潮天气过程感受,即寒潮带来的天气,然后通过查阅某次天气图实况,从而引出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冷高压和寒潮冷锋,在对不同时次、不同高度的天气图进行分析后,就很容易得出寒潮冷高压清晰的三维结构图像,而且系统随时间的变化也一目了然,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仅不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觉得自己所学的理论如此贴近生活,可以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通过结合当时发生的天气、气候事件进行引导,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天气系统的概念模型就会更加直观具体,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论理解,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灵活应用到天气预报实践中。
(三)案例式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师的“教”主要是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有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案例,可以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理论知识与将来实际业务工作息息相关。例如,在学习温带气旋发生发展理论时,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不知道理论如何运用,如果教师在理论讲授后引入一次南方气旋案例过程分析,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准备好讨论发言提纲,陈述不同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做必要的点评,最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通过对实时天气案例的讨论,学生能够自然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况天气过程的分析中,既有利于帮助他们融会贯通所学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的难点,延伸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又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理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特别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探索兴趣的内容,除了理论授课学习外,还以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了解科学前沿。例如台风,相关可查到的资料比较多,学生比较好奇,乐意主动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研读与问题相关的文献,梳理出前人对该问题研究的脉络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有效数据计算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论文。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实践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启迪发散思维,获取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既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及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培养了他们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授课思路,了解哪些方面需要继续改进,以便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研究论文成果可以作为最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也改革了考核评价方式,加重了平时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改变过分重视期末考试成绩的状况,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突击对付过关的不良学风,注重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
四、总结
通过多年国家精品课程“天气学”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教学不仅现今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永远不会有统一固定的标准。然而,教学虽然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教学要尽量避免遗憾的发生。教师要通过教学观念转型,依靠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不断反思创新,从而走向教学方法论自觉,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时刻不能放松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志平,李健,乔书波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建设经验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2):33-40.
[2]陈中一,费建芳,高传智等. 天气学原理与预报[M],2007,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自编教材.
[3]王羡农,贾东水,谭少波等.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邯郸学院学报,2006,16(2):60-63.
[4]杨秀英,张云.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70-74.
[5]洪莉. 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1):70-72.
[6]潘营利.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