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2016-01-13 01:17李曦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

李曦

【摘要】本文对甘孜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不高,绝大多数受访者学习英语目的为了取得文凭。缺少跨文化交际的氛围是影响交际能力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Ganzi. The results show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minority students is not high,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 for most of students is to get diploma. However, lacking of atmosphere is the main reason to influence competence.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urposes regard to how to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teaching.

【Key words】the Minor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16-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交际活动。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不同形式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进行成功跨文化交际所必须的能力,即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国外研究发现,本民族自身文化以及赋有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及流利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呈正相关(Giles,1977; Gudykunst,Yang,&Nishida,1987; Wilseman, Hammer, &Nishida, 1989)。Spitzberg(2000)指出丰富的文化知识、强烈的交际动机和熟练的语言技能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知识及其特点。据笔者了解,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多,而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少见。为了解少数民族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我们在甘孜州某高校的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从学习英语目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

(2)如何在今后的语言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播中, 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 共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够运用外语与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即: 能够通过协商, 产生一种让自己和对方都满意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1997)。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经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培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展开研究。

2.调查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甘孜州某高校的300名少数名族学生,涉及专业法律、教育、管理、外语、文学等。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年级,包括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四个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采用分系随机发放的方法,按照20%的比例,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认真核查回收有效问卷 28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3%。问卷采取匿名方式答卷,问卷的真实性较高。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个人信息,涉及受调查者年级、专业、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学习英语的目的等; 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 三是自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从英语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的经历等方面展开了调查:

(1)学习英语的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起着重要作用。如表一所示, 受调查者的学习目的都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100%的受调查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后毕业,他们的目的都和前途有关。57%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调查发现, 只有少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愿意了解和欣赏英语国家文化, 和外国人交流或交朋友, 通过阅读英语文献来拓宽视野获得新思想。

(2)跨文化交际的经历

甘孜州是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长期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通过问卷调查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外国人接触的次数, 选择“很少”和“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两项合计高达85% 。由此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经历较少, 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能够进行,或者认为自己跨文化交际有障碍。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同时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缺乏自信,学习环境过于封闭。

(4)自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表三所示,5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跨文化交际氛围是引起交际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看原版小说和英文杂志,多收看英语电视和原声电影,浏览更多的英语文章。在得天独厚的甘孜州,学生尽可能多寻求机会与外国人沟通。

35%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也是引起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课程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能力脱节,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没有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模式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套路——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在课堂设计中缺乏主动性,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鲜有实践性环节。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不重视也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就问卷调查第一部分关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通过四六级为英语学习主要目的,学生对于交际能力与课程学习之间联系不认同感,则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的思考,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还有下列问题:

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来自较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接触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较少。母语、汉语和外语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态环境,在三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文化的输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其文化视野,使他们在更加广阔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但同时也可能对其传统文化价值判断造成冲击并与汉文化价值判断产生矛盾,增加他们英语学习的难度。

英语学习动机的模糊和偏差。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动机的作用不容忽视。Gardner & Lambert(1972)提出了“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概念。国内动机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80%出于“证书动机”。而少数民族地区出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一般和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很少有机会与目标语使用者接触、交流,因此他们缺乏融合性动机。

教材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模式。少数民族目前现行的英语教学教材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忽视了民族的差异性。有很多内容民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对他们来说,教材的新鲜感过去后,他们马上就陷入一知半解的境地,加上部分教材内容死板,没有趣味性,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给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必须与一线有丰富经验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合作,承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突出本地区的地域性特色,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原则,编写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

三、建议

本文通过对甘孜州某高校28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 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如下工作:

第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创设跨文化交际环境的情景,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一定要以交往环境为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模拟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情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慢慢向别国文化领域转变。课程设计应充分改进,增加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老师应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阅读一些原版英语文章和报刊,观看原声电影,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领域文化成果。

第二,大学英语教育应该走出教育的误区,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演练的过程,不以考试为主要教学检测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着重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应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任务的多元性特征,把跨文化交际与学习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要增加后续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开设选修课,培养复合型人才。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第四,大力推广双语教育,从学前儿童抓起。从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来看,双语教育宜早不宜晚。语言心理学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是0—12岁,到了12岁以后,可以熟练如母语的语言能力就定型了。12岁以后再学习掌握的语言,无论如何去努力学习,也只能是第二语言,很难用于思维。所以,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双语双文化人才。熟练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思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掌握更多优秀的英语文化和现代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英语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英语社会。因此,国家要通过财政和师资支持,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幼儿园搞好双语教育,更要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创办寄宿制双语幼儿园,并在农村小学办好双语学前班。要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农村学前双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3岁左右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科学知识,争取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孩子都成长为双语双文化人,减少他们升入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第五,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的比较。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直接体会英语国家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精神蕴涵,体验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击与碰撞。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思维观念的拓展和价值观念的提高。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加强英语文化和汉文化的对比、少数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以及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对比。努力实现学生对多元文化更广、更深地理解。

第六,教师要加强自身多元民族文化的素质培养。少数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教学水平外,还要大力加强自身多元民族的素质培养,既要提高自己有关中西文化的综合素质,还要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汉文化以及与其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的任务,避免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缺失。

第七,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当今世界,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做到既不夜郎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中国和世界各国沟通交往的桥梁。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英语课,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要重视这种特殊性研究,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Byram “Assessing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ydney: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P. 22 - 341

[2]Giles, H.(Ed).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London: Academic Press.1977

[3]Gudykunst, W.B., Yang, M.,& Nishida, 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consciousness and Un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7, P.7-36.

[4]Wiseman, R.L., Hammer, M.,&Nishida N. “Predietor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tercultur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89, P. 349-370.

[5]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P.191-208.

[6]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lmont: Wad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P.375-387.

[7]Ross M,Wilson AE.It Feels Like Yesterday:Self-Esteem,Valence of Personal Past Experieces,and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Dist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5):792-803.

[8]Ross M,Wilson AE.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Conceptions of Self: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66-69.

[9]Newby-Clark IR,Ross.M.Conceiving The Past and Future[J]. Per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807-818.

[10]Allport GW.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J].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9:67-80.

[11]Ruble DN,Eisenberg R,Higgins ET.D 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Mot-iv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Other Difference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095-1110.

[12]Willson AE,Ross M.From Chump to Champ:Peoples Applications of Their Ealier and Present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4):572-584.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1月

[1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1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