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及其改进

2016-01-12 12:18吴俊明
化学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教育化学教学

吴俊明

摘要: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研究在我国的形成、发展、现状、价值以及问题。课例研究是学科教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和方式。要搞好课例研究,首先要提升对课例研究的认识,做好整体规划,其次要分类设计好研究纲领,按照合理的程式进行,力求实践跟理论相结合,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加强对课例研究的研究。此外,还需要有适当的政策驱动和支持。

关键词:课例研究;化学教学;教学研究;教师教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03-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综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多种汉语工具书的解释,“例”字有比照、证据、规则等义。与此对应,课例具有“可比照仿照之课”、“可作证之课”、“可视作规范之课”等义。当然,这种字词“定义”只能作为理解“课例”概念的辅助手段,合理的界定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察来明确它的固有属性和内外联系(特别是归属)。

考察实际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发现,它是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很常见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方式:为了搞好重点课题、难点课题的教学,教研室、备课组都可能组织课例研究活动;为了发现以及研究、解决教学中某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可能会组织课例研究活动;为了应用、推广某些新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方法等等,要组织课例研究活动;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通常也少不了课例研究活动……课例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探查问题型、探究认知型、探索方案型以及样例示范型等不同类型。课例可能是经过选择的一节课,也可能是若干节课的某些片断。研究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或研究人员;研究活动的内容通常是分析解剖教学内容及其处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教学成效及其得失、可以肯定的成功之处以及应该避免的失误、教训等等;比较深入的研究还可能尝试进行解释,找出经验教训直至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广义地看,课例研究也包括为检验、完善、推广某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假说而进行的“××理论实践研究”之类的应用研究。通常对课例的研究可能是专题性的,试图获得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可能不限于专题。

“例”在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例和课例研究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受到重视是很自然的。

2.课例研究的形成、发展、现状与问题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几只麻雀,可以从中得到对所有麻雀以至鸟类共同结构的认识。早在中国农民运动发动之初,毛泽东等先辈就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调查、了解农村状况和农民问题并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解剖麻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被广泛推介到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个领域。课例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有代表性的课的个例,通过剖析这个“麻雀”,可以发现一般的教学规律。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从“学习苏联教育教学经验”、“实行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结合”,到推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教学”、“育才经验”以及“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法之时,课例开始广泛地出现并作为“麻雀”被解剖研究,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作为成果,我国化学教学界曾编辑出版了_一批教学实录类书籍,其中的课例都是研究当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料。

说到课例研究,不能不说说案例研究。1980年以后,案例研究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案例法)传入我国。这种方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870年始创,后来被成功地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和商业教育领域。案例研究法有规范的程式,可以使用一个案例或包含多个案例。案例研究法的传入影响并推动了我国的课例研究,促进了课例研究向课例教学转化。后者开始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反过来又增强了对课例研究的重视。

不过,总的看来,在较长的时间内课例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制式:人们比较重视“课例”而忽视“研究”,对“课例研究”的研究则更鲜见;课例研究的规范性、系统性都不太强,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方面都亟待加强。具体地说,目前我国课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活动的目的不明,所谓“研究”往往是“就课论课”,甚至只是做做样子,研究成分少目零散,不成系统。

(2)研究成果欠佳:或者探查到的问题不太准确、系统和深刻;或者形成的认识比较肤浅、“不对路”,甚至没有形成有意义的新认识;或者过程方法不完善、“老套”,甚至根本不适合;或者“样例”一般化、缺少亮点,甚至存在逻辑缺陷,等等。

(3)理论与实践脱节,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结合”比较空乏、肤浅。

(4)缺乏整体考虑,课例研究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5)对课例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没有足够重视。

(6)对课例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对课例研究的研究则更甚,等等。

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课例研究的“生存状况”会依旧不能令人满意。

追根溯源,除了认识不足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之外,课例研究比较麻烦、满足于课程实施表面化、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以及政策导向等等也有很大干系。例如,搞课例研究需要做许多工作,领导很少提倡,很难拿到专项经费资助,其成果不便于展示……而一些活动,例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容易拿到专项经费,可以展现光鲜的场景炫耀一时,具体事务可以由专业公司承包……许多人对此都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其实,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课程改革要聚焦于课堂,最终落实到课堂。根本的东西搞不好,再锦上添花也没用。课例研究是搞好课堂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课堂教育教学搞不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很难搞好。

积极地推广、普及课例研究,同时大力增强课例研究的有效性,提高其质量,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量、质齐抓,实在是课例研究的当务之急。

3.怎样才能搞好课例研究

要搞好课例研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找准原因“对症下药”。首先要提升对课例研究的认识,其次要分类设计好研究纲领,按照合理的程式进行,要力求实践跟理论相结合。此外,还需要有适当的政策驱动和支持。endprint

3.1提升对课例研究的认识

课例研究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研究手段和方式。要全面和充分地了解课例研究的价值,需要从学科教学论的属性和特点说起。

学科教学论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指引,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指向的理性设计。具体地说,学科教学论中的理论是由认识论、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一般理论以及学科教学论自身对一般理论的特殊性补充组成的,其中的一般理论不是原封不动地搬来的,而是经过了学科教学论的整合、加工和发展。要求学科教学论具有自己的、跟其他学科完全独立的理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科教学论不但要进行理解、设计和加工(完善),了解学科教学实际的本质和规律,还要依据这种了解自觉地、能动地改变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即进行运用,使对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理性认识跟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已有的对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理性认识不能有效地解释、改进学科教育教学实际时,还要参与理论的建构活动、创立活动,致力于探索对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新认识,寻找新的理论支撑。学科教学论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用活动上,尤其注意开展创造性的、超常规的运用活动。超常规运用活动需要运用者独立地设计行动方案,并且要参与理论的创造活动,而不能仅仅进行理解活动;要在原有观念与新的经验事实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进入从实践到理论的创造活动;改造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创造理想的学科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活动。围绕—定时期和一定社会情境下的核心概念进行理论创立活动,按照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把学科教育教学的规律、定律上升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系统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阐述及实践指引,是学科教学论的高尚追求。由此,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概括课例研究的价值。

(1)从教学认识与实践的角度看,课例研究具有下列价值:

①有助于选择、实践好适用于学科课堂的教育、教学、心理、行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理论(或者理念、观念、构想等),拓展一般理论的应用,凸显和提升一般理论的实用性价值,加深对一般理论的理解。

②对已有理论或认识进行实践检验,发现已有理论或认识的缺陷,结合学科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对选择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强化或弱化调整、补充、变通等适用性改造加工。在已有理论或认识与新的经验事实发生矛盾、存在谬误,不能有效地解释、改进学科教育教学的情况下,还要参与新的理论或理性认识的建构、创立,进入从实践到理论的创造活动,为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新的理论支撑,探索、形成对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新认识,进一步了解学科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效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或理性认识)。

③依据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及其本质和规律,自觉地、能动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改进学科教学实践,使对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理性认识跟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为确定一定时期和—定社会情境下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把学科教学的规律、定律上升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系统的学科教学理论奠定基础。

⑤就最终的具体结果而言,有助于优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策略和行动思路、目的和具体目标、内容及其结构、过程和活动方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从教学活动中的教导主体及其发展角度看,课例研究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兴趣和意愿,促进教师实行教、学、研结合,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发展;能够为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提供有效手段。

(3)有助于开展好教研活动,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4)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论的追求,促进学科教学论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课例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科教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和方式,是进一步理解、认识学科教育教学及其规律的需要,是发展对学科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需要;是改进学科教育教学,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学科教学论的的需要,应该努力搞好并且大力推广。

要搞好课例研究,需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出发点,整体规划,就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不同阶段等系统地开展课例研究,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凭一时兴致零散地进行。同时,又注意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注意“百花齐放”。

3.2分类采用适宜的研究纲领

一般地说,在课例研究中要进行教育教学理念或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目的和具体目标;教育教学策略或大体思路;逻辑主线和教育教学过程、方法;教育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育教学具体成果及总体评价;成功、特色之处与失误、教训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对于课例研究的不同类型,应该按照不同的纲领展开研究活动。

3.2.1探查问题型的研究纲领

探查问题型课例研究以弄清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的,通常在感觉到有问题而又不清楚有哪些具体问题时进行,其发现的问题常常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特定理论指导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常常是取得成功的方法。不过,细致的分析有时也会掩盖另外一面:有些更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作上位的审视、研究才能发现,或者需要从基本的逻辑出发进行审视、研究才能发现。比较合理的研究纲领应该是:

3.2.2探究认知型的研究纲领

探究认知型课例研究以获得有关知识,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认知为目的,其探究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过程。根据具体的认识过程特点,探究认知型可以大致上分为两类:

(1)对已有教育教学理论(包括认识或理念等)进行验证、加工等后续认知活动和应用活动,获得它们的应用性知识。其过程大体上如下:endprint

(2)在已有理论(包括认识或理念等)与实际发生矛盾,难以解释、解决的情况下,探索、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新认识。其过程如下:

3.2.3探索方案型的研究纲领

探索方案型课例研究以形成实用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为目的,其关注点不仅仅是表面的活动形式和具体方法,首先在于教学策略和活动过程,还要关注适用条件的可变化范围,对一些重要的“细节”、“关键”也必须探究清楚,以能指导教学实际。其过程大体上如下:

3.2.4样例示范型的研究纲领

样例示范型课例研究以指导理论和适用方案均已确定且可推广为前提,它不仅要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示范,还要进行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境适当调整教学方案的示范。其过程如下:

对不同样例进行比较研究时,也可以采用“同课异构”形式。

实际的课例研究常常是综合性的,兼有上述4种基本类型的若干特质。实际的课例也常常是变化万千的,经常需要对研究纲领作出变动和调整。上面介绍的分类研究纲领是初步的,是为帮助读者理解草拟的,有讨论、修改、完善的余地。

3.3力求实践与理论结合

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对实际的合理概括和抽象。本文中所说的理论不仅指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也包括尚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不仅指比较抽象的理论,也包括不那么抽象、有点“具体”的理论在内,或者说,包括概括程度不同的理性认识。

课例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主要有4种基本情况:

(1)缺乏理论思考。只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不关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理论内涵,研究的成分很少,其成果提交形式就是教案或者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等,甚至只有教学过程方框流程图。这样的课例研究不能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无助于认识的提高、深化和发展。就实践方面而言,难于让人领会其妙、领会其深层的含意。更有甚者:“理论”不合理,甚至存在谬误。这种情况往往产生于“乱拍脑袋”,也可以归于“缺乏理论思考”之列。

理论的缺失常常跟缺少上位思考有关,而上位思考常常能形成合理的理性认识。例如对于中和滴定的教学,根据有关物质浓度的计算式,可以确定其基本化学原理,并进一步明确对仪器的要求,设计和选择适宜的仪器,确定其恰当的使用方法;从控制误差考虑,其关键在于“量得准”和“判得准”……这些认识也是理性认识,是中和滴定理论的组成部分,适时地概括、总结它,可以对教学起指导和优化作用,对学生起引导、启发和强化作用。缺少上位思考常常会导致逻辑主线混乱,值得特别注意。

(2)“实践过程+空乏的理论点缀”。典型的做法是:在介绍教学过程之前,先引用一段某学者(特别是外国学者)的话,或者抄一段理论,或者罗列“教育学怎样认为”、“心理学怎样认为”、“建构主义怎样认为”等等;对实践过程缺乏认真、细致的理论分析、解释或者概括,体现不出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对理论的检验和反作用。这种情况用化学语言来形容,是实践过程与理论引述的“混合物”。目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3)“理论+举例”。理论与举例之间的跨度与适宜程度往往差别较大,实际效果差别也很大,其中不乏理论跟实践相互配合欠佳的情况。理论配合欠佳大体上有两种类型:或者“理论”琐细,升华不够,概括性、指导性都较弱;或者“理论”中的概念模糊混乱、自洽性差,令人费解;或者误把日常概念作为科学概念,经不起推敲,不合理、缺乏价值、甚至存在谬误;或者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学指导思想陈旧;或者把“×步”、“×阶段”、“×部曲”、“×A(或B、C……)”之类当作理论,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另一类情况则是实践基础薄弱,“理论”过于拔高,落差很大,往往只凭一节课的设计(甚至课也没有上,没有实践)就能建立一种模式或者概念、理论,实践不足以反映、支持“理论”;或者缺效果实证资料。

(4)“理论渗入实践,实践融合理论”。用化学语言来形容,是实践与理论的“化合物”。这种情况境界最高,难度较大,也最值得发扬。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大体上有2种路径:

①理论“物化”,实践优化。先根据理论确定实践环节,在理论引领下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把理论逐步转化为实践行为,然后根据实践经验作适当调整。

②实践起步,理论优化。在理论引领下对既有教学方案进行改造,用理论调整经验的实践过程,改造、优化实践活动。

无论哪一种路径,都应该做到理论体现与实践优化交替进行,用实践来“表述”理论、在实践中渗透显现理论的“身影”,通过反复修改形成理论与实践良好地配合的教育教学方案。

3.4在注意反映化学学科特点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化学学科的基本理念(包括基本观念、核心概念等)以及基本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等)决定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课例必须遵从和反映化学的学科特点,否则就可能导致学生认知走偏、脱离正确方向甚至发生错误。

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总是在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课例研究要常搞常新,不能搞“一次性”,不能因循守旧搞若干年一贯制。课例研究要拒绝平庸,就需要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通常所说“一般化”实际上就是因循守旧的表现,应该努力避免。

所谓理论创新,可以是教学认识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指导思想的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原则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或其认识的创新、某些观念的创新、对事实的新解释等等。所谓实践创新可以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创新、逻辑主线的创新、问题的创新、过程方法的创新、实验的创新、新事实的发现、知识的深化或者新拓展、练习作业的创新、教学媒体的创新以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创新等等。

创新需要善于发现。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亮点”实际上是教学创新的成果,它的引人注目、不同寻常之处可能是教学内容(包括问题、举例、拓展等)选得特别好,也可能是教学技术工具(包括实验、模型、图表、电化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设计或使用得特别好;可能是教学方法设计或者使用得特别好,也可能是教学过程设计或者组织得特别好;还可能是教学语言、板书、教态举止等特别精彩、值得称道或者有特色,等等。一节好课应该有“亮点”,但要以合理、正确的逻辑主线和教学内容等为前提。

3.5重视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注重多方评析与对话

课例研究要做到全面、细致、客观,需要进行教学效果测量,需要听取多方评价意见。研究者不是审判者,不能只听研究者“一面之词”。实际上,研究者往往不只是观教者,设计者、施教者常常也是研究者。除了要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外,还应听取受教者(学生)的意见,进行多方评析与对话。

目前,我国的课例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教师对课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介绍、说明和自我分析评价,即进行“说课”的习惯,这样做是合理的、有益的,但可惜尚未形成规范。“说课”应该说什么?有人提出要说教材、说教学思路、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有人提出要说课堂结构、说过程环节、说得失反思;有人提出要说教材、说目标定位、说相应手段、说过程设计;有的则加上了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或者学法指导、板书设计、作业训练等等。这些意见都有其道理。其实,“说课”不但要对一节课的诸要素作全面的介绍,还要把一节课的特别之处说清楚,才能使听者得其要领,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都是如此。如果像报流水账那样花大量时间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会使听者不得要领,昏昏欲睡,效果不好。对于课例研究来说,特别要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说课的重点内容。

4.把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各级教研室和备课组都应该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和手段,定期开展,形成制度。目前,许多地方设立了“名师工作室”、“名师培养基地”、“骨干教师研修班”直至“特级教师研修班”等,课例研究也应该作为它们的重要抓手和手段。

在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时必须强化研究,有确定的、富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有确定和合理的理论支撑或理论预期,有确定和优良的实践指向,有确定和可行的活动方案,目标、过程、措施、评价系统和适当的成果形式等都有恰当的预案,做到有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有实效考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特点:或以形成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案、教学规范为特点,或以发现准确、深刻的问题为特点,或以经验的总结、提升为特点,或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工具,使课例研究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手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教师教育化学教学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