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

2016-01-10 07:49陈宇飞
饲料工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豆粕外源菌种

■杨 柳 王 磊 张 一 陈宇飞

(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507)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营养成分齐全且均衡。发酵豆粕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去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的营养性能和使用价值,扩大豆粕的使用范围[1]。

我国饲料工业生产中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不足,高品质动物蛋白原料鱼粉主要依赖进口[2],而目前全球性鱼类资源的日趋减少,直接导致鱼粉价格直接上涨,豆粕代替鱼粉已成必然趋势。目前对豆粕固态发酵较多地研究了单菌发酵和两种细菌混合发酵。

刘唤明等[3]研究了由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生产发酵豆粕的发酵工艺,提高了发酵豆粕的水解度;姚琨等[4]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

制备发酵豆粕的优缺点,提出了小肽含量、各种氨基酸含量以及发酵前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需要标识等;刘晓艳等[5]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法制备多肽饲料的最优发酵工艺;王平[6]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确定了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得出生物降解是去除抗原蛋白最有效的方法;刘洋等[7]利用4株实验室保藏的菌株对豆粕进行发酵,得出米曲霉在混合体系中对其含量的影响较大。

本文参照行业标准,选择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为指标,考核豆粕发酵后可利用蛋白的增加量和抗营养蛋白的减少量。采用多菌混合固态发酵豆粕,对其工艺进行研究,多菌混合发酵可以弥补单菌发酵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豆粕的营养和降低生长抑制因子。优化工艺条件,为发酵豆粕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豆粕:益海嘉里公司购得,化学试剂采用国产分析纯。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保存于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学院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含量为1×108CFU/ml,菌种比例为1∶1∶1。

设备:SKD-2000凯氏定氮仪:上海沛欧分析仪器厂;SPH2102C立式恒温培养振荡器:上海世平实验设备有限公司;101-2型干燥箱:上海安竞实验设备有限公司;SPX-150B-Z生化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YXQ.SG46-280S型手提式灭菌器,西化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BCD-271海尔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SW-CJ-2FD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

1.2 方法

1.2.1 豆粕发酵工艺

采用张雁平等[8]豆粕发酵工艺方法进行研究。

1.2.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AT19541-2004获得上清液[9],通过茚三酮比色法测定上清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1.2.3 大豆球蛋白的测定

采用王硕[10]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进行测定。

1.2.4 单因素试验

根据预试验,初步确定菌种添加量5%、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40%、外源酶的添加量0.3%、初始pH值为7共6个因素,以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

1.2.5 正交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对蛋白含量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接菌量对蛋白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知: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菌种含量过多或过少都对蛋白影响较大;大豆球蛋白的含量正好相反,当含量为4%时达到最低值,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因此,确定菌种含量为4%时,效果最佳。

2.1.2 发酵时间对蛋白的影响(见图2)

由图2可知:可溶性蛋白的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1~3 d曲线上升明显,是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大分子蛋白的降解速度较快,而酶量减少造成了曲线的平缓,5 d以后,可溶性蛋白急剧增多,说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大分子蛋白开始全面降解;大豆球蛋白的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2~4 d是大豆球蛋白降解高峰期,4 d以后,大豆球蛋白含量相对稳定,说明大豆蛋白已经降解完毕。综合来看,发酵时间为5~7 d,较为理想。

图1 接菌量对蛋白的影响

图2 发酵时间对蛋白的影响

2.1.3 发酵温度对蛋白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可溶性蛋白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变化幅度不大,蛋白含量在110 μmol/g左右。大豆球蛋白的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温度对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综合来看,35~45℃范围内,两种蛋白含量较为理想。

2.1.4 初始含水量对蛋白的影响(见图4)

由图4可知: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含水量在30%~60%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明显,说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初始含水量具有相关性,而含水量达到一定值以后,含水量的增加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大,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促进水解酶的扩散,造成发酵底物多孔性的降低。大豆球蛋白的含量前期呈骤然下降趋势,含水量达40%以后,大豆球蛋白的含量不再变化。综合两个因素,初始含水量在40%~60%较为理想。

图3 发酵温度对蛋白的影响

图4 初始含水量对蛋白的影响

2.1.5 外源酶的添加量对蛋白的影响(见图5)

由图5可知: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酶添加量在0.15%~0.3%时,曲线上升明显,之后上升趋势稍缓,说明酶的添加量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较大,但是添加量超过0.6%以后,影响效果不明显。大豆球蛋白的含量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酶添加量在0.3%~0.45%时,曲线最低,说明大豆球蛋白含量最小、降解最快。综合两种蛋白的变化情况,0.3%~0.6%的酶添加量较为理想。

图5 外源酶的添加量对蛋白的影响

2.1.6 初始pH值对蛋白的影响(见图6)

图6 初始pH值对蛋白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着pH值增加,可溶性蛋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大豆球蛋白则是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可见,pH值对蛋白的影响较为明显,当pH值为6.5时最佳。

2.2 发酵条件优化

根据单因素的试验结果,确定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H值为6.5,选定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外源酶添加量四个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1,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

表1 因素水平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由表2可知: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因素顺序为:B>A>D>C。最佳组合为A3B2C1D2。即: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40%、外源酶添加量为0.45%。

对大豆球蛋白含量影响因素顺序为:B>A>C=D。最佳组合为A3B2C3D2,即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60%、外源酶添加量为0.45%。

从影响因素看,对大豆球蛋白含量影响因素的初始含水量与外源酶的添加量相同,因此总的影响因素顺序为B>A>D>C;从最佳组合上看,初始含水量差别较大,考虑到含水量过多,会增加较大的干燥成本,确定初始含水量为40%。因此总的最佳组合为A3B2C1D2。

2.3 验证试验结果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H值为6.5、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40%、外源酶添加量为0.45%,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为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168.5 μmol/g,大豆球蛋白的含量为11.2 μmol/g,效果理想。

3 结论

研究了混菌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以可溶性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菌种添加量为4%,初始pH值为6.5。做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含水量、外源酶添加量的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组合为A3B2C1D2,即发酵时间为7 d、发酵温度40℃,初始含水量为40%、外源酶添加量为0.45%。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该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168.5 μmol/g,大豆球蛋白的含量为11.2 μmol/g,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豆粕外源菌种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豆粕:养殖饲料需求回升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外源铅胁迫对青稞生长及铅积累的影响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国内豆粕价格振荡
豆粕:贸易谈判再生变数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火棘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7年第一季度豆粕市场回顾及第二季度展望
外源添加皂苷对斑玉蕈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