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

2016-01-09 04:40杨勐,徐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

杨勐,徐娟

(浙江理工大学 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微信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不断改变着大学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以“红色微信”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思政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通过组建“微信红军”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引导体系、强化平台功能设置等手段,综合运用网络舆情“圈群”性规律,发挥“意见领袖”舆情引导作用等,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网络舆情现有的监控、管理和引导模式,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红色微信;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杨勐(1983-),男,贵州仁怀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学工部讲师,硕士;徐娟(1983-),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Y201432014);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青年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D14JY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红色微信”是“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大学生微信使用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有效运用“红色微信”载体开展“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正面效果。“红色微信”与“红色网站”、“红色微博”的作用机理相似,但由于微信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更普及化,微信的语音对讲、准实名制、身份互认下的信息对称等特征使其又不同于网站和博客等其它网络媒介。因此,“红色微信”的建设、作用发挥机制也不同于以往的“红色网站”、“红色微博”等网络媒介。总结和提炼有关高校“红色微信”的建设与使用经验,将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应对“微时代”的挑战、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微生活”现状

1.高校大学生的“微数据”分析

当大学生中“宅”一族因无线网络的普及而“解放”成“拇指”一族之后,“无处不网络,无处不留言,无处不发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写照。他们在看什么,说什么,想什么?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了解大学生如何理解和处理即时、海量、去中心化、零门槛的网络信息,了解各高校在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带着这些问题对杭州六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7张,回收639张,其中有效问卷599张。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图1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91.3%)已经在使用智能手机,为微信的大面积使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图2显示,在微信的使用方面,朋友圈和语音(文字)交流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功能,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好表现、喜欢关注与被关注、喜欢及时与真实沟通的意愿。图3显示,随着网络技术由3G时代步入4G时代,各种百元以下的流量套餐风靡校园,大学生手机流量也居高不下,目前月均使用500M以上的大学生已经占到58%,并将随着4G手机的不断更新而逐年提升。图4显示,目前大学生手机使用微信等微平台时间较长。以微信为例,1M流量可发大约1 000条微信文字、1 000秒微信语音或1分钟微信视频,可以大致估算出有68%的学生(总流量500M以上)每月手机用于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时间可能超过50小时(微信月流量150M以上,语音、视频比较耗流量,学生使用不多),即每天1.5小时以上。

2.大学生的“微生活”现状

如果说传统手机是大学生可以“白天待机,晚上关机”的通信工具,那在智能手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则过着一种“白天手不离机,晚上后台自动运行”的24小时全天候在线的手机微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上扫一扫、摇一摇、发声、点赞、关注、转发,已经成为大学生在网上“生存”的必备技能。微信的一大优势在于除了需要消耗较少流量以外,不需要大学生支付额外的费用,非常符合大学生的消费承受能力。此外,微信立体化、便捷性、个性化的单聊、群聊、微内容共享、基于LBS的“邻居”互动等功能,与大学生的猎奇、群体表现、情感宣泄等需求契合,因此深得广大学生喜爱与推崇。作为一种符合大学生年龄阶段和个人发展要求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符号,它以大学生发掘自我归属感和满足感为优势,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意识,从而进一步促使大学生频繁使用微信。

目前,微信已经彻底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经验分享、生活趣事、通知公告、学习难题、课堂笔记、老师板书等都会被及时分享和传递到微信朋友圈中,而且这些信息会被朋友及时关注、转发和回复,帮助信息发布者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提高认识(或纠正错误)。因此,现在大学生似乎养成了一种“微信强迫症”,即频繁地将手机掏出来,刷一下、又刷一下、再刷一下。对于这种“微信强迫症”,有的大学生控制得较好,不会产生依赖,只是把微信当做生活中一种实用的信息交流工具;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控制不好,沦为“微信强迫症患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且无法自拔。

二、“红色微信”的诞生及发展现状

在网络媒体全方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下,想要号准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就需要借助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工具。毋庸置疑,以微信为代表的无线网络社交软件就是时下最流行、最有效的载体和工具。高校教师运用微信这个载体不仅能在学生中建立感情和纽带,而且还能用微信的语言和特有的交流方式传播正能量,凝聚共识。

1.“红色微信”的诞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红色微信的诞生与推广,为“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

“红色微信”的诞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首先“红色微信”的诞生是各高校实际工作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形成的。很多官方或半官方学生组织为了重要活动的宣传需要或为了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纷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微信公众号经过发展以及指导老师的完善后,纷纷改头换面成为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影响和号召大学生的公众平台,发挥着大学生舆情监控、思想引领和精神高地的重要作用。其次,“红色微信”的诞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主动占领手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许多高校在发现微信阵地的巨大优势和价值后,纷纷开始建立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很多高校的党务和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也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各自的业务领域积极做好网络思政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些平台将各类文件、通知、活动预告、优秀人物事迹以微语言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起到了见微知著、细致入微、微言大义的教育效果。通过最近2-3年的探索与发展,各高校官方和学生组织不同风格的“红色微信”平台在大学生舆情观测、事务管理、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呼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使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红色微信”的内容和形式也因此得到了认可。

2.“红色微信”的发展现状

目前,“红色微信”的数量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通过比较分析,大体可以将高校“红色微信”分成以下三大类型:(1)官方型,如学校党政管理部门的自建平台;(2)半官方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自建平台;(3)学生自发型,如各类基于兴趣爱好、交流探讨或校友、同乡等地域特色而自发组建的平台。

在官方型平台方面,目前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与学校网站内容相呼应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这类平台权威性高、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关注度高,是理所当然的“红色微信”主力,根据调研发现,这类平台占高校“红色微信”平台数量的40%以上,且在内容上越来越网络化、通俗化、时尚化。如某高校党委建立了以漫画、版画为主题的“某某清风”微信平台,将大学生党建、诚信教育、法制与纪律教育等内容以漫画或版画的形式定期推送给学生,形式便捷,内容喜闻乐见;并且不少高校的官方微信平台并没有将新闻、通知、公告等从网站上照抄照搬到微信平台上,而是培养了一批专门改编文字的学生对所有官方口吻的表述进行“萌萌哒”的改造,以进一步符合学生的网络语言习惯。如:在考前诚信教育方面,某高校学工部将倡议书标题就改为:“要看清自己,不要看轻自己”,并以大学生的语言把后续文字进行简化和提炼;某高校在微信上发布饮食卫生预警通知时,将网站标题“关于某某生活区沿街商铺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预警通知”改为“黑暗料理有木有,有?木有?”然后再将后续文字进行重新设计,配合学校的引导和宣传。

半官方的学生组织或学生自发建设的“红色微信”平台也在各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相较于官方微信平台的权威性,学生组织建设的“红色微信”平台则更多地发挥着号召、配合、服务、沟通的作用。研究表明,学生会、社团、党(团)支部、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建立的微信平台,在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公民道德意识、宣传法制观念上起着官方微信平台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某高校志愿者协会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各类志愿活动项目内容、活动照片、社会评价、成员感想,一个只要点过关注的学生,就算他一次活动没参加,也能经常在微信上看见身边发生的众多好人好事,实践表明,这样的网络朋辈教育效果非常积极、有效。

三、“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作为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与流行文化载体,微信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产生显著地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习惯替换原则,改正大学生的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好的办法不是禁止,而是用一种更好的平台去吸引他们的目光,从而实现主动、有效地引导与教育。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发挥“红色微信”平台的优势,使其主动占领和替换大学生的“微时间”和“微平台”,让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空间更加有序、积极和阳光。“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具体地说:

1.主体优势。“红色微信”平台的建立与管理者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实施者。由高校各级网络红军主导和管理的微信平台其主流舆论导向不会有偏差,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观察和判断不会有延误,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不会有曲解。因此,红色微信平台的主体优势相当明显。

2.客体优势。“红色微信”平台的广大参与者是广大在校大学生,这些教育的客体对微信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高于传统有线网络媒体。据本课题组调研显示,已经有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在频繁使用微信,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红色微信”教育平台的覆盖面会有一个较高的客体受益比例。①

3.介体优势。“红色微信”平台传播的具体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感、真实性、权威性和亲和力。其内容在“微创新”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立体化的形式予以呈现,往往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着其它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红色微信”平台的发展困难和挑战

调研显示,目前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和门类的“红色微信”平台,这些平台已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系、属性、队伍、素材、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一些“红色微信”平台的发展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体系建设和属性归类方面,目前部分高校的“红色微信”平台还处于原始的“散发”状态,多头管理、版面主题过多、体系交叉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使“红色微信”平台原有的“红色、高尚、权威、鲜明”等特色变得模糊甚至混乱,既影响了观感和美感,又使好不容易聚集的人气不断损耗。

其次,在队伍建设和素材选择上,目前高校的通常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官方主导下的队伍建设与素材选择,另一种是官方监督下的队伍与素材选择。这两种做法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红色微信”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有待提高;二是“红色微信”素材的选择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出现前一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在“红色微信”队伍方面建设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党委组织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党委学工部门、团委等多头管理,各类学生组织自由发展,影响了该平台体系在学校的一致性、层次性和传承性。造成后一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足够的专业的网络写手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一些高校有关部门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去规划与设计网络语言,又对学生管理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与信任,在“红色微信”平台推出一段时间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素材质量时好时坏的现象,平台关注度也逐渐下降。

再次,在“红色微信”平台的保障机制方面仍有许多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如:明确的牵头与管理部门,完备的学生“网络红军”选拔、培训与考核机制,专职的“红色网络舆情”管理监督干部,网格化的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上报体系,权责明确的校院两级红色微平台考核奖惩制度等。

五、完善高校“红色微信”建设体系的思考

“红色微信”这种形式已经深植于各高校之中,但在概念的明确、发展的路径、引导的机制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富有成效的“红色教育”,是摆在各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1. 构建“红色微信”的分类引导体系

为提高手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应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运用“红色微信”开展分类引导。根据学生的政治面貌,高校学生党员、团员管理部门可以建立“某某党员之家”、“某某青年之家”等微信平台针对党员和团员群体进行分类教育。具体内容上可以根据每学期的主要工作、专题工作和特色工作设计相应的版块和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口吻推送给所有订阅者,使高校党团建设平台的风格更加贴近网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已经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方面开展了“微信党校”教育,将教育内容以简短的文字、亮丽的图片、适当的频率推送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出评论,以积累学分;平台管理者在管理后台就可以浏览和统计学生的学习和评论情况。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高校招生与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建立与工作职能相关的各类“红色微信”平台,以支持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现实需求。如建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微信平台,针对高年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微信平台,针对校友及全体学生的“校友之家”微信等平台,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感恩教育,使学生能在学校的“微教育”和“微关怀”下茁壮成长为一名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才。根据学生的不同社群组织,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指导这些学生组织建立相应的班级微信、社区微信、社团微信等,并在不影响该学生组织活力的前提下,适时引导和培养网络舆情监督员和意见领袖,使这些微信平台既能够健康发展,又不会出现主流舆论偏离党的精神和要求的情况。

2.加强“红色微信”的平台建设

按照微信平台的建立组织属性,可以分为官方平台、半官方平台和民间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服务对象,在平台的建设方面也应采取不同的建设思路。官方平台是弘扬主旋律,引导主流舆论,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平台内容建设方面要突出时代性、先进性,积极打造旗帜鲜明的版块,编辑小而精的信息和资讯,注重舆论引导的第一时间原则,在重大时间节点或事件处理上能及时准确地发布消息,引导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半官方的微信平台既要练好“内功”,又要学好“外家拳”,成为既有“红色理论”内涵,又能“以学生为本”发表学生喜闻乐见言论的平台。因此,诸如学生会等官方指导下的“红色微信”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学生的思路和语言把党的思想传播到广大粉丝和朋友圈当中。例如,某在杭高校学生组织建立的基于LBS功能的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微信平台,就将分散在各楼层的宿舍甚至相邻不远的几幢宿舍楼里的学生,通过微信平台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群聊,可以进行声音和视频的交流,可以晒心情、晒寝室……,负责维护该平台的社区学生干部在做好学生社区日常管理服务的基础上,每天都能及时掌握、干预和引导社区网络舆情。因此,该平台还充当了学校的“公寓党支部书记”、“公寓心理咨询师”、“公寓成才咨询师”和“公寓舆情监督员”的角色。民间组织建立的“红色微信”平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阵地,该阵地具有学生自发性强、平台好友圈凝聚力高、平台信息公众乐于接受和转发等特点。一些高校学生自发建立的“红十字互助协会”、“志愿者之窗”、“绿色环保家园”等学生组织微信平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将这类平台纳入高校“红色微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类学生自组织的平台建设应以鼓励、扶持为主,以引导、规范为辅,既要给它们留足发展空间和充分的自主权,又要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发展方向、宣传口径符合中央的要求,以期进一步扩大高校“红色微信圈”的“粉丝群”。

3.培养“红色微信主”的人才队伍

“红色微信主”实际上就是“红色微信”的主体,可以是高校教师或是学生。“红色微信”必须拥有高人气的微信主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红色微信主”的选拔和培养方面,应针对不同平台的建立背景、主题、氛围和参与者身份发掘和培养相应的人才,并有意识的将其培养和塑造成该“红色微信”平台的意见领袖。在具体的培养内容方面,应着重强化“红色微信主”的理想信念及媒介素养,使各类平台中的“红色微信主”们既能与学生朋友圈打成一片,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又能将舆情上传下达,并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干预。

在微信“群聊”、“摇一摇”、“漂流瓶”等去中心化交流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话语权呈明显下降趋势,加之学生身份的“红色微信主”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容易出现脱节等问题。因此,不少高校已经主动采取行动建立一支稳定的、专门的网络“红军”队伍,以扭转在无线互联网领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而逐渐示弱的不良趋势。调研发现,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探索和建立了一套“红色微信主”选拔、培养和使用方案。例如某高校有关部门会及时检索和搜集学生自组织新建的微信公众号账号信息,然后定期召集新建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人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政治素质培养、微信技术发展与互动交流等培训,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负责人QQ群,方便老师和各微信公众账号负责人及时沟通交流。同时,该校还另外安排学生干部对这些新建微信公众号、群聊账号添加关注,不时在里面发表正面舆论,并保持长期监控。为了稳定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队伍,该校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网络信息员考核评优机制,系统地制定了学生信息员的准入、培训、试用、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健全网络“红军”的年级梯队,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信息员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以上系统地培养,该高校的“红色微信主”和学生网络信息员已经初具规模,并已经成为学校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

4.实现“红色微信”虚拟与现实的互动

虚拟教育只有与现实体验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红色微信”平台开展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有机结合的方式是目前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形式包括“两课”的课堂内外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红色资源探寻、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推广等。在“红色微信”平台的互动方面,微信“订阅号”和微信“服务号”功能各有千秋,订阅号强调消息的及时推送,但页面功能不可自定义;而服务号优势在于页面功能的自定义和可拓展性,即强调页面的可读性,且服务号只有企事业单位才能申请。显然,在“红色微信”平台互动中,学生组织只能建立订阅号,而学校各部门既可以建立订阅号又可以建立服务号。学生组织微信“订阅号”平台的互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主动传播消息到订阅者,而官方微信“服务号”的主要互动功能是提供各类资讯服务供广大订阅者浏览。掌握好各类微信互动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将有利于高校建立符合实际的微信平台,有效运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扩散功能,提升学生的主观接受度。本课题调研显示,内容定位准确、信息编辑精致、活动组织较好的“红色微信”平台能号召和影响一大批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近社会。这类微信平台的关注度将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深切体认之后被迅速推荐到他们的朋友圈之中,使平台的关注度呈几何倍数上升,从而使活动的群众认可度及教育示范意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以图片、短视频、语音为主要形式的微信内容将成为学生最乐于订阅的公众资讯,也将成为各类“红色微信”平台的主要竞争要素。谁的图片更精致、感人,谁的视频既吸引眼球又发人深思,谁的语音调皮可爱、贴近生活,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也必然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健全“红色微信”的保障机制

健全“红色微信”的保障机制,首先要明确学校领导和管理各类微信组织的机构,给予职责范围内的相应权限,并对“红色微信”管理和维护应有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进行必要的投资。目前校园微信和“红色微信”平台发展势头强劲,网络流量消耗很大,为了及时发现、引导、控制网络舆情,削减网络流量支出,在校园内建立全覆盖的无线WIFI网络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网络时代,谁掌握了网络流量的管理和分配权,谁就掌握了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其次,鉴于微信是腾讯公司的专利软件,如果高校网络管理部门需要对“红色微信”进行全面监控或改造,就必须尽早建立与该公司的信息安全互助机制,以公司授权和业务指导的方式对各类“红色微信”平台进行主动、及时、有效地管理。由于校方只是介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红色微信”平台管理,没有影响腾讯公司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其它平台的隐私和利益,因此得到该公司授权的可能性很大。再次,高校应尽早建立成熟的网络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体系,对教师身份的网络人才应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参与的网络管理工作采取实事求是的绩效评价;对学生身份的网络人才应给与相应的学生干部待遇,对于岗位特别重要和辛苦的学生网络“红军”应给与学校层面的表彰奖励,条件允许的高校可考虑发放一定的勤工助学补助,以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学生网络管理队伍。

“网络一方面为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微信由于其内容的微型化和简明性、操作方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欢。面对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比较性与选择性明显、曲折性与反复性较大、具体性和功利性突出等特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当前主动占领微信阵地的战役已经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发展和建立以“红色微信”平台为主要阵地的网络阻击战将成为一场高校党委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各高校必须依靠“红色微信”平台的阵地优势走入微世界、掌握微规律、发展微朋友、调和微语言、引导微思潮,才能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主动,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注释:

①根据调研,目前在杭高校大学生博客、微博等其它移动网络媒体的使用比例一般不超过30%。

参考文献:

[1]俞明祥.网络对大学生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果及其对策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113-117.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Red WeCha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YANG Meng,XU Juan

(CollegeofScienceandArt,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WeCha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hanging the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Red WeChat” as the main platfor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ool to guide students’ public opinion of mobile phones,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three outlooks” in the “micro era”. Through such measures as the formation of “WeChat Red Army”, constructing a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uidance, strengthening the setting of platform functions, integrated us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ircle” rules, and “opinion leaders” playing the role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w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of the existing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hich makes it a new breakthroug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 words:Red WeChat; micro a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吴月芽)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