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卓越计划”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姜雯
(浙江科技学院 机械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文章认为,造成“卓越计划”实施困境的原因是,未能全面厘清其中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其支持度和影响力,未能很好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通识课程设置结合度不够、教师学生价值认同感不强等。要顺利实施“卓越计划”,一要明确“卓越计划”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责,二要激励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三要构建以理念协同、制度协同、资源协同、评价协同为核心内容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和工程教育改革。
关键词: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
收稿日期:2015-02-25
作者简介:姜雯(1976-),女,浙江临安人,浙江科技学院机械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主体的协同性研究”(2015SCG324)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已有208所高校的1 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覆盖13万在校生。作为一项改革举措,“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肇始于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并被引入管理学。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利益相关者理论旨在说明,企业在进行获利的同时,应关注社会公众、社区、自然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其研究视角是基于“利益”这个最本质客观的概念,因此其研究应用领域得到扩展,由企业延伸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众多方面。本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卓越计划”面临的实施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卓越计划”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①现已初步形成由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卓越计划”自2010年6月启动实施至今,首届本科生已毕业。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虽已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卓越计划”要求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要从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成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但目前实践表明,由于企业的运作模式不同于学校的运作模式,企业还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没有第三方对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致使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形式化,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深度与持续动力明显缺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出现了企业的合作热情减退现象。
为解决“卓越计划”实施的平台问题,相关高校推动设立了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能“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这是校企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但由于高校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和考核要求不同,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未能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形成预想的教学合力,特别是企业内直接面向学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培养效果。
(二)虽已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但通识课程设置结合度不够
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行业标准,制定了各试点专业的培养标准和大纲,也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但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教育基本未形成一个有机的培养体系。表现为虽然“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体现,如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增加技术实习、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创新能力学分等,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与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异,基本延续原有状态,同时受总学分所限,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较小。另外,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也未能做到与“卓越计划”的要求有效衔接。整体来说,培养体系构架在通识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还不能很好支撑“卓越计划”的实施。
(三)虽已参与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但教师学生价值认同感不强
“卓越计划”需要一支“知识渊博、工程经历丰富、工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科教师队伍”。[2]但在目前的价值评价体系下,许多高校为了自身排名进位,追求的是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进行职务评聘与考核评价,这必然导致教师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影响其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卓越计划”为工科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学生只有深刻认识“卓越计划”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而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参与工程计划的兴趣还有待提升,畏难情绪也有待克服。
二、“卓越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卓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未能全面厘清其中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其支持度和影响力,未能很好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
(一)明确“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群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参与主体均为利益相关者。“卓越计划”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其参与主体包括执行主体、政策对象和执行环境等要素。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实施目标、措施的人和组织,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人和政策执行组织。在“卓越计划”政策执行中,相关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入围高校、行业企业及其相关工作人员都属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是指政策实施的目标群体,包括学生、教师以及高校、行业、企业。高校、行业、企业身兼政策实施对象和执行者双重角色。任何一项政策的实行,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卓越计划”也不例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其能否顺利开展的因素。
“卓越计划”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相关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入围高校、行业企业、学生、教师及外围环境。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卓越计划”的实施必须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利,以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划分“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类别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承担的职责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利益相关性大的,理应承担比利益相关性小的更多的职责,这样才能促成不同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卓越计划”是为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而由政府建立并组织实施的系统工程,政府(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具有主导功能。高校、高校教师、学生是“卓越计划”的关键参与主体。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决定了其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承担重要的主体功能;企业作为工科毕业生的使用主体,并受政府行为的制约,属于关键利益相关者,承担共同培养的责任。行业、用人单位、生源单位、家庭等在“卓越计划”的运行中也有预期利益诉求。外围环境对“卓越计划”具有支持作用,也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建立多元利益协同机制,实现各方利益平衡,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照Mitchell对利益相关者重要性的刻画与动态分类,卓越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表1):
表1 “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分类
(三)确定“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卓越计划”中的角色和责任各不相同,他们对项目的支持度和影响力也不同。笔者对“卓越计划”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即“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2):
表2 “卓越计划”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在调研中根据支持度和影响力模型对五个主体进行数据分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卓越计划” 中的重点责任和职权各不相同,并且可随计划的进展而变化。有些利益相关者只是偶尔参与计划的活动,有些则为计划实施提供全力支持,包括资金和行政支持。利益相关者也可能对计划目标有负面影响。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合力的大小。支持计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多,合力越大,就越容易成功;反之,反对和阻力越大,或者消极不作为越多,合力越小,就越不容易成功(图1)。
图1 利益相关者支持度和影响力分析
三、构建“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机制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这样的一个组织计划,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产生损耗。建立各方协同发展机制,才能持续、有效、深入地推进“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明确“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职责
政府和高校具备最强的支持度和影响力,职责相对明确,它们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抓准工作切入点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企业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运行层面需要政府从政策法规上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需要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机制,以综合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具体来讲,一要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完善中心运作的保障机制,对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以达到中心的预设作用和功能;二要推进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的规范化,明确各方权、责;三要合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诉求。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安全、学习、生活等管理问题,的确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需要政策扶持以增强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入围高校要进一步加快课程教育改革,大力增强“卓越计划”专业特色教育与通识课程设置的结合度。改革学分制,增强参与学生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与“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相衔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高校与教师的利益协同发展机制。
企业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推动者,也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未来具体受益者。但从企业的现实目标来说,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关注点。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以下几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机制: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协同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团队与企业项目的合作交流、共赢互助;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学生发展互动机制,这一机制贯穿利益相关者的各个方面,是以政府政策为引导,高校培养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平台,教师督导为抓手的学生成长模式。
(二)激励“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
据有关方面统计,“卓越计划”实施四年以来,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共有6 155家企业与高校签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中626家企事业单位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经费约4.2亿元。校企合作平台,是高校和社会互动合作的重要连接,2010-2012年间,各类“卓越计划”参与高校派往企业学习的教师人数累计已达4 972人次。但是,政府和高校在协调政策和资源时还存在利益诉求差异,签约“卓越计划”的企业数明显不足,校企合作交流的人员流动性也不足,总体上仍然无法满足各高校推进“协同育人”的实际需要。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激励企业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运用政府监督、高校和企业联手推出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工程型教师职称评定计划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引进计划等措施。
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利益诉求的差异。从教师层面而言,“卓越计划”需要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出台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性成长计划,改革职称评聘和考评制度,适当减负参与培养“卓越计划”项目的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根据教师的专业、兴趣、能力,鼓励他们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创作能力。从学生层面而言,“卓越计划”需要学生到企业参加技术实习、顶岗锻炼,在校期间,应当把学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的招聘意向相对接,避免出现学校两边搭台,但学生和企业两头不热的情况。
(三)构建“四个”协同,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
1.理念协同,营造良好氛围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人才培养只是高校的任务。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各方的联动和通力合作。
“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是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即政府、高校、企业、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使他们在理念和价值观上得到认同,才能做到实践认同。引导企业从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参与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交流研讨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总结协同育人的经验和成果;对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企业、企业家、企业工程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也要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努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管理难题,为企业发展主动提供智力支持。引导学生认识“卓越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使其做好调整,自觉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另外,通过舆论引导,使第二三类利益相关者了解、认同“卓越计划”,以此推动参与主体的理念协同,营造良好氛围。
2.制度协同,保障整体利益
实施“卓越计划”,推动工程教育整体改革,需要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目前,国家层面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教育部分别与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了行业专家工作组,同时教育部与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入围高校也纷纷成立领导机构并加以组织实施,部分高校还出台了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办法等。
但在省级层面上,除了江苏、河南、四川三省出台实施意见外,其他省市尚未看到支持政策的出台,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也未有相关动作。这使得“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有些方面出现“肠梗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基础不够稳固。因此,在国家级“卓越计划”的引领下,应促进省级层面的配套政策出台,对“卓越计划”实施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组织实施以及支持政策作出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逐层扎实推进,保障整体利益最大化。
3.资源协同,回应利益诉求
“卓越计划”的核心工作是校企协同育人。企业对计划的参与态度是计划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设置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校企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政府要加强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通过中心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要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当作社会责任;政府要加强宣传倡导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如在高新企业审批、校企合作科研、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营造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开放培训基地和项目,高校主动为企业职工培训、项目研发等提供服务的良好氛围,建立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4.评价协同,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有不同的评价,因为他们的评价视角、关注重点各有侧重。因此,完善“卓越计划”的评价体系,需要协同各类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不同评价指标。就“卓越计划”而言,共性的评价指标是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需要对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利益相关性越大的评价主体,权重分配越小,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生命周期。“卓越计划”也应确立“定期终止”的原则,即“卓越计划”运行一届学生后,应当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分析具体问题和原因所在,可以通过整改达标的要求限期整改,无法整改的坚决予以撤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评价,可与现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衔接,通过政府协调,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优先接受“卓越计划”专业的认证申请,借此同时开展“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
四、结语
“卓越计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全方位落实才能培养造就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笔者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加深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全方位理解和更好地把握关键性要素;对构建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机制的探索,意在强调推进“卓越计划”需综合权衡并兼顾各方利益,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2011年1月8日。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2]林建.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Research on the “PETO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
JIANG Wen
(SchoolofMechanical&AutomotiveEngi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PETO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failing to fully clarify the stakeholders, their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and without good bal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resulting in the low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not well combin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ing not strongly identif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first, we should identify responsibilities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second, we should motivate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nts; third, we should build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with idea coordination, system coordin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evaluation coordination as the core so as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In this way, w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TO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PETOE; stakehold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吴月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