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祥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鼓励学校和教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进高效课堂的创建活动,掀起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潮。
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充分利用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有利条件,开展以微视频为载体实施翻转课堂有效探索,对于课程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该校持之以恒地做好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凉州区中小学提升教育质量、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均衡发展的代表和缩影。
翻转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
“真不会想到,一所农村学校能够把课堂教学改革搞到这样的程度。”一位城区学校校长这样说。
“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希望。”一位兼职教研员说。
被赞叹肯定的是三节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这一天,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七年级1班、八年级3班教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城区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以及永昌教研片各学校的领导及同学科教师观摩了张宝、丁海燕、王建鹏三位教师就历史、英语、数学三门学科进行的示范教学。
“同学们,你们积极参与,在寻找历史的征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探秘了已经逝去的‘龙王庙‘四坝水库‘铺子街,还有我们四坝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今天请我们‘探寻休屠王城小组来展示他们寻找到的一段历史。”
在张宝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这节七年级历史课伴随着学生探索的脚步,依次展示了这样的情景:孩子们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拍摄的四坝镇三岔村匈奴休屠王城遗址探秘;四坝镇寨子村凉州贤孝传人董永虎表演的凉州贤孝片段——这是一段汉武帝时代匈奴与武威的历史的民间叙事;北京李慧琳老师提供的《匈奴简史》微视频。
文字中被时间尘封的历史,在展示中一点点变清晰而鲜活,那些刀光剑影与狼烟烽火仿佛就在昨日,解手可及。《匈奴简史》微视频,李慧琳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和历史典籍,解读匈奴简史,拓宽学生历史视野,短短不到5分钟的视频,把匈奴的简史梳理的清清楚楚。
“翻转课堂微课导学的方法,课前看微课,课上检查答疑,我们就能争取更多时间做拓展。”张宝老师说。的确,直观形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了解了久远的历史,这样的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探究在课外。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我们村镇美好的影像,建立起咱们四坝镇的电子图片视频资料库。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咱们的后代能够看得到咱们曾经有过的幸福、美丽。”对于美丽乡村,张宝老师饱含深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观摩教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张老师这节课,从四坝镇三岔村休屠王城到武威,再到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以小见大一步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兴趣,获取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也注重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凉州区教育局教研室冯亚瑾说。
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师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鲜事。授课教师遵循“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课前教师将教学主要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上传至学生平板电脑,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结合导学案指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课后利用平板电脑及时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导学案的有效结合。
凉州区教育局苏万俊局长指出:“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促进凉州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阳光书屋,凸显教育信息化
凉州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探索,始于 “阳光书屋乡村信息化教育行动”为学生提供的平板电脑的充分利用。目前,除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外,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也已开始将平板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
“平板电脑进课堂是北京阳光书屋农村信息化教育服务中心(简称阳光书屋)与我校对接实施的一项实验工程。此项工程源于2011年,到现在已经三个年头了,期间经历了各种变革。”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曹高年校长告诉记者说。
2011年秋,阳光书屋为学校四至七年级学生配发了“7寸”平板,因为受功能所限,当时的平板电脑只是作为阅读器使用,学校每周开设4节阅读课,作为学生阅读的辅助活动。徐爱元老师负责学校后勤工作,他对记者说:“这项活动的实施,弥补了学校图书的不足,大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简言之,就是平板电脑初次进入课堂,仅仅接触到了语文中的阅读领域,并没有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
阳光书包融入学生生活。电子阅读课的开设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师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启发他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老师们提出,既然平板电脑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方便,那么,也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辅助学生的学习。” 曹高年校长说。“想到这一点后,我们积极与阳光书屋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将我们的想法告知。阳光书屋负责人欣然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并向学校派驻志愿者,以便我们双方更好地联系。此后,驻校志愿者与我校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交流,明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并积极进行软件开发,力争将平板电脑的应用拓展于各个学科之中。”
2012年,新开发的“阳光书包”终于与师生见面。“所谓‘阳光书包,就是老师将准备好的资料上传到服务器然后有学生下载来学习的一个软件。” 曹高年校长说。与传统的书包一样,“阳光书包”涵盖了学习用的资料、内容、习题等,只不过相比之下,“阳光书包”的内容显得更丰富、更直接,内容也涉及到了各个学科。
“在这一块上,我校重点在英语课和数学课中用的比较多,英语中的单词,新概念英语及阅读,数学重点练习、中考试题等。看到这个结果后,我们又提出新的要求:能否将老师的课件传到平板电脑上,是我的学生每节课都能享受多媒体教学。” 曹高年校长说。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阳光提高班”随之而来。阳光提高班是基于“阳光书包”而开发出的平板电脑的新功能,这一功能注重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考察,主要以游戏中常见的“闯关”模式,将所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展示出来,达到考察学生的目的。
微视频的介入引发翻转课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也带给四坝镇九年制学校更大的探索空间。曹高年校长说:“在这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们的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就是将导学案、微视频串起来,形成翻转课堂,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
由阳光书屋到阳光书包,由阳光提高班到翻转课堂,四坝镇九年制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在实验中提高、在摸索中前进。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曹高年校长介绍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历程和具体做法时,教室内人头攒动、发言声此起彼伏、掌声喝彩声阵阵传出,参会人员结合三节示范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师知道,“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已被与会者所认同。
“翻转课堂是一个新鲜事物,到底怎样翻转、翻转什么、别人的东西是不是我们全部能用,他们的模式是不是适合我们,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探索、研究、发现、创新,才能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翻转课堂模式,以减轻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王建鹏老师说。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尽管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但毕竟为先进教学理念在我区的推广开了好头。”凉州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张以德说。
校本课程,筑起成长新天地
以微视频为载体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是凉州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这样的探索充分利用了平板电脑进入课堂这个有利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境,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富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氛围,实现了高效教学。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探索和实践,是凉州实施课程改革、大力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凉州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发寿说:“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促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办学内涵。”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明成果。但却不能使其内化人格。人格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内涵,人格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信息技术传递得出来的,人格需要人格的儒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袁振国教授曾指出。的确,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凉州区在加大学校规范管理力度的基础上,以特色校理论为引领,从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入手,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鼓励各校创立特色,形成品牌,不断探索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和良好的办学效益。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区中小学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挖掘学校资源优势,准确选择各校特色学校创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创建特色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杨发寿说。
为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艺术特长,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开设素描、国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二胡、葫芦丝、电子琴等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项心仪的艺术训练。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校将极具地域特色的“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作为特色课程整合到体育中进行教学,既传承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探索出民间艺术资源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之路。
每天在大课间一小时风雨无阻的训练,让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打出攻鼓子威武雄壮的精气神来,学校的攻鼓子表演队也在当地声名远播。该校八年级学生齐作超说:“从攻鼓子表演中他学到了什么是张弛有度,什么是团结协作,什么是训练有素,什么是永不言败,攻鼓子让他获得了很多感悟和成长。”
“老祖宗的好东西能传承下来的越来越少了。”谈到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开设这样的带有浓郁西部地域特色的课程,曹高年校长说:“攻鼓子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在我们这个发源地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村子里会打攻鼓子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不能眼看着它失传,所以,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攻鼓子课题开发小组,从编辑教材到邀请艺人,再到争取资金给学生买服装行头,老师们倾尽心力想尽了办法,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文化之根不能断。”
经过多年探索,教师通过参与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拓展了艺术教育知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教学科研精神,从而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使学校艺术教育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陶情、以艺强校的目的。
艺术教育对学校的课程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辅助作用。在四坝镇九年制学校的艺术课堂中,书法教师在严谨范写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如写字,要“方正做人、文明做事”,国画、素描教师精心地范画,器乐教师耐心地范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教师本身的这种严谨、耐心、细心、精心的品质,在学生身上得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这种形象的示范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然形成了耐心、自信、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曹高年校长说。
学校课程实施也给文化课学习中的“学困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每天大课间球、毽、绳、操,灵动翻飞;每周的艺术课瀚墨丹青、吹拉弹唱;每年一次的“青春阳光、放飞梦想”艺术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因为教师们明白:只有相信人人都有才,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办法。
“以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丰富了学校的发展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打造凉州特色教育区、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凉州区教育局杨发寿副局长说。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