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 岑湘涛 叶艳萍
摘 要:广西是桉树种植大省,桉树林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可以利用,草珊瑚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中草药。该文对近年来桉树和草珊瑚农林复合模式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提出桉树林下种植草珊瑚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关键詞:桉树;草珊瑚;农林复合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17-02
广西是桉树种植大省,桉树人工林面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些年,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力发展,桉树林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可以利用,研究工作者们针对桉树林下经济发展,对桉树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其中林药套种表现出良好的经济价值,也是今后一个很好的研究趋势。草珊瑚在广西的栽培历史悠久,全区大部分市县都有野生分布[1],林下套种技术已成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中草药,对水土保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本文对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及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作以分析,以期为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林复合研究进展
农林复合是指依据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在不同区域实现农、林、牧、副、渔5大产业和谐共存并健康发展。在我国与其相类似的名词概念较多,譬如农地林业、农用林业、立体林业、混林农业、农林间作模式、林下套种、林下间作、复合农业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等[2]。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从远古时代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农林系统类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3],建国后,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耕地不断的减少,林下间套种得到发展。进入新纪元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之间的间套作模式,开辟了林菌、林草、林农,林药间作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类复合生产模式[4]。
1.1 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总称,和杨树、松树一道,被公认为世界3大速生树种之一[5]。广西桉树引种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生长极快、病虫害少、轮伐期极短、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桉树在广西推广速度很快,现在是广西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6]。依据《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2011-2015年全区新增桉树人工林5.2万hm2,到2015年,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由现在的24.8万hm2增加到30万hm2[7]。目前己有不少关于桉树套种模式的研究,黄锦龙等1992年研究了雷林1号桉林地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林木生长和林地养分积累的影响,并对间种经济效益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间种菠萝,具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养分水平的良好作用[8]。王恩群通过对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下,桉树和菠萝的根系以及对照纯林桉树的根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桉树-菠萝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是一种结构合理、综合效益较好的农林复合经营栽培模式[9]。刘宁介绍了桉树-甘蔗间作模式甘蔗品种选择、田间布局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发现该种植模式能使桉树与甘蔗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对实现林农双赢具有指导意义[10]。王会利等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观测,研究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11]。白昌军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间作的适应性筛选,发现热研10号柱花草和GC1581柱花草在参试品种中适应性较强,特别是GC1581柱花草较适合在桉树林下间作种植[12]。侯远瑞等研究发现桉树人工林与鸡骨草间作进行复合经营不仅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林下间种鸡骨草技术简便、容易在广大的林农和林业企业中推广应用[13]。
1.2 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又名肿节风、接骨金粟兰、九节茶、节骨茶等,是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草[14],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品种。草珊瑚味苦、辛,性平,具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等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15],民间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等疾患[16]。肿节风有“中药抗生素”美誉之称,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口腔疾病、细菌性痢疾[17]。草珊瑚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样生物活性,在医药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草珊瑚加工产品有医药品:复方草珊瑚含片、草珊瑚注射液草珊瑚片等;保健品:草珊瑚洗面奶、草珊瑚漱口水、草珊瑚口胶、草珊瑚健肤水、草珊瑚牙膏等;食用品:草珊瑚保健茶、草珊瑚奶糖、草珊瑚系列蜜饯、草珊瑚硬糖、草珊瑚口香糖等[18]。
1986年江西省林科所和萍乡市林科所共同合作在油茶林下间种草珊瑚,提高了油茶林经济效益[19],这是关于草珊瑚套种模式较早的研究。融安是广西重点林区县之一,竹林资源丰富,竹林占森林面积的76.39%。2006年,蒙振斌与融安当地村民在成功施行了毛竹林下草珊瑚种植,收益可观[20]。2011年,江西省宁都县中药材种植场魏新雨总结出一套利用毛竹林地进行草珊瑚仿野生规范化栽培技术。毛竹林套种草珊瑚,不仅可以保护水土,由于草珊瑚具有特殊气味和药力,还可以减少竹园病虫害。667m2毛竹林下种植草珊瑚可让毛竹林每年增收500元以上[21]。郑涛以16a生,25a生杉木人工林及22a生马尾松人工林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坡位对套种草珊瑚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林分类型不同坡位而言,下坡位有利于草珊瑚茎径和高生长;对于草珊瑚茎径生长量而言,16a生杉木人工林最利于草珊瑚地径生长;对于草珊瑚株高生长而言,16a生的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株高生长,其次为22a生马尾松人工林[22]。杨文火在闽南山地火力楠林分内,开展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郁闭度为0.6~0.7的林冠下套种草珊瑚效果最好,套种成活率达95%以上,经济效益较好[23]。
2 问题与展望
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制约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桉树林下土壤板结、干旱。乙烯是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组织的衰老和脫落等生长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当植物受到恶劣环境胁迫、病虫害侵袭或机械损伤时,乙烯能迅速响应并增强植物的各种抗性。壳寡糖,结构单元是β-1,4-氨基葡萄糖,是壳聚糖降解以后的产物,一般聚合度为2~10,它具有强的亲水性、易吸收性等多种特点。在农、林、牧、副、渔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24,25]。壳寡糖和乙烯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植物抗旱和提高植物产量、品质方面已大量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若是将壳寡糖和乙烯利运用在桉树林下草珊瑚的种植,有希望提高草珊瑚的抗旱性,同时改善草珊瑚品质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桉树林林下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美琼,韦荣昌,姚绍嫦,等.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12(7):54-56.
[2]彭晓邦,蔡靖,姜在民,等.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1):545-551.
[3]杜炳新.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2008(6):42-45.
[4]章泳,方贵平.林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祁述雄.中国桉树(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陈丹辉,江惠龙.桉树种植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7):67-68.
[7]韦金朵,韦庆琳.生态文明视域下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121(10):55-57.
[8]黄锦龙,吴学仕,林松煌,等.桉树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9):32-37.
[9]王恩群.桉农复合经营系统下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桉树和菠萝根系的研究[D].[学位论文].海口:海南大学,2010.
[10]刘宁,余雪标,林培群,等.谢玉萍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7):78-79.
[11]王会利,蒋燚,曹继钊,等.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8 10(4):104-120.
[12]白昌军,虞道耿,刘国道,等.桉树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筛选试验[J].草地学报,2008(3):293-297.
[13]侯远瑞,蒋燚,庞世龙,等.桉树人工林下鸡骨草种植技术及效益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11(4):330-332.
[1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95-199
[1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7-208.
[1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斯金平,王良衍,朱玉球.草珊瑚.浙江林业,2007(5):18
[18]郁建生,李英伦.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比较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5):136-138
[19]徐春富.油茶园间种草珊瑚效益好[J].湖北林业科技,1991(2):46.
[20]蒙振斌.融安毛竹林下施行九节茶种植可行性研[J].广西林业,2008(6):31-32.
[21]魏新雨.毛竹林下仿野生套种草珊瑚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1(21):35-37.
[22]郑涛.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民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2012(3):88-91.
[23]杨文火.闽南山地火力楠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42-144.
[24]Kim SK,Rajapakse N.Enzymatic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itosanoligosaccharides (COS):Areviwe [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5,62(4):357-368.
[25]Kumar SG,Rahman MA,Lee SH,et al.Plasma proteome analysis for anti-obesity andanti-diabetic potentials o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in ob/obmice[J] .Proteomics.2009,9(8):2149-2162.
(责编:吴祚云)